萬佳歡
國家體委的建立,給新中國體育帶來的絕不僅僅是一個政府機構。中國體育的質變,就隨著這個機構的成立而開始萌發

自從榮高棠帶團從赫爾辛基奧運會回來后,榮的秘書劉秀政開始變得異常地忙碌起來。那段時間,每天晚上幾個體育領導人都要聚在一起開會,她負責做會議記錄。會議的中心內容只有一個——籌建中央體委。
做會議記錄的時候劉秀政偶爾會很困,而參加會議的榮高棠、黃中等人卻精神抖擻。他們白天分頭去忙,晚上才有時間碰頭。“頭緒和問題很多,大家一個個地匯報工作進展情況。”劉秀政說。
這樣的晚間會議持續了四五個月,直到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簡稱中央體委)建立之后好一段時間,劉秀政才恢復了正常工作作息。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中央體委正式改組為國家體育行政機關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簡稱國家體委)。而國家體委誕生的最主要目標,就是提高體育運動的競技水平。
賀龍掛帥“大興土木”
體委剛成立時,只有四十多人,大多是體育總會和青年團的“舊將”,其他人也都是從四面八方調來的。而這些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原來干過體育。原西南局宣傳部副部長張非垢和后來擔任體委副主任的張彩珍,都是由于賀龍覺得體委很需要幾個“秀才”而動員來的。他們戲稱自己是“文人進武廟”。
無論如何,各地人才匯集北京,體育領導機構很快健全起來。到1953年,中央體委已是一個擁有239人編制的大型機構。
有了機構就要有辦公室和宿舍。中央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后一個月,牌子就掛到了王府井八面槽九號院。1954年,中央體委正式改組為國家體委后,整個體委搬到北京體育館附近的體育館路,這里因此成為體育運動的心臟地帶。
體委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建立專業的訓練隊和比賽場館。
當時體育場館極少,北京除了1937年建的先農壇體育場之外,尚無一座體育場館,甚至連一個帶看臺的籃球場也沒有。“蘇聯籃球隊來的時候,只能在東單的燈光球場搭一個大席篷,很多工人怕篷會塌下來,又怕失火,只好一直在下面打著手電。”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人文社會學教授熊曉正對記者說。而根據劉秀政的回憶,蘇聯體操隊來訪,也是在先農壇搭了個露天臺子就比賽了。
1954年,賀龍等人經過慎重研究,決定在北京崇文區修建一個設施比較齊全的體育館,得到了國務院的支持。
一年后,由比賽館、游泳館、訓練館組成的北京體育館竣工。劉秀政記得“當時對這個體育館的意見挺大的,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奢侈浪費”。
為此,賀龍專門挑了一個周末在新體育館里舉行籃球比賽,并邀請到了毛澤東及中央政治局書記處的很多領導過來看球。毛澤東一進館,就高興地說:“賀胡子,你修了那么大個房子啊?”
主席一表態,反對意見才因此平息了。
事實證明,體委組建時把賀龍推到前臺主持工作是相當有遠見的。有了這樣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國家體委在中央的影響大大不同了。
體委與中央聯系密切還跟體育的特殊性有關。鄧小平非常喜歡看球,經常一個人來體育場看足球賽。“這種時候,榮高棠一般會趕過去陪著領導看球,一邊看就一邊匯報體委的工作情況,”劉秀政說,“經常是,今天打一場球,就會有領導新的指示過來。”
可以說,在文革之前,國家政策一直很支持體育。
競技體育體制的初步形成
“還體育權利于百姓”——1949到1952年,體育運動在群眾的普及,事實上是一項緊要的政治任務。
“剛解放的時候,體總對很多國際通行的規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修改,使活動完全適合老百姓。”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熊曉正對記者說。比如田徑比賽中開展了很多趣味化的項目,像識字比賽:選手跑一段路,在一塊板上寫幾個字,然后再跑,再寫幾個字,又繼續跑;還有自行車比賽甚至比誰騎得比較慢等等。在那個年代,搞運動技術的提高被稱為“為少數人服務”,是“資產階級的東西”,是受到批判的。
1952年,為了備戰赫爾辛基奧運會,“中央體育學院競技指導科”成立。在這個類似于國家隊前身的隊伍中,只包括球類、游泳、田徑的一些運動員,算是最早的具有專業性質的訓練隊。
中央體委建立后,以蘇聯等國的模式為借鑒,逐漸建立起了中國的競技體育訓練體制。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建立各項專業競技隊伍和運動員選拔。
60年代前,我們的運動員選拔完全根據比賽成績,由車間、廠礦到省、市層層選拔。“那個時候是真正意義上的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熊曉正說。
而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困難的物質條件讓群眾體育的開展嚴重受阻;競技水平則不斷提高,完全靠業余訓練已經不行了,運動員的主要來源因此變成了業余體校(以培養和輸送運動員等競技體育人材為目的的體育專業訓練學校)。
60年代以后,國家體委開始建立三級訓練網。由此,群眾層層選拔的網絡被徹底割斷,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從此分道揚鑣。
體委成立后,在體育管理組織體系方面,逐漸形成了三大組織系統:即國家行政部門系統(包括中央體委和部委)、軍隊系統(包括軍委總政治部和群眾性的國防體育組織“中國人民國防體育協會”)以及社會組織系統(包括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和一些社會群眾團體)。基本上,三者屬于組織系統中的平行關系。國家體委是行政主導,體育總會作為聯系群眾體育工作者的紐帶,國防體育協會則負責管理軍隊系統的體育工作,實行俱樂部制,主要由軍隊系統管理。
1998年3月24日,國家體委正式改組為國家體育總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體育最高管理機構,是國務院主管體育工作的直屬部級體育行政機構。
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主管社團組織的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和主管競技體育的國家體委實際上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這導致體育社團的作用慢慢虛化。
雖然,體育總會下屬各單項體育協會慢慢地演變成為有機構、有人員的實體。但直到國家體委改組為國家體育總局后,仍與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優勢項目的“馬太效應”
新中國初期,田徑和游泳算是當時最早被重視,進行專業競技訓練的兩個項目。
50年代到60年代,舉重、射擊、乒乓球大面積豐收……大多數專家認為,建國初競技體育的異軍突起,很大程度上還是舉國體制的功勞。國家體委當時根據中國經濟的特殊情況,選定一些重點項目的重點運動員作為突破口,把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最有可能突破的運動員身上。
北京體育大學游泳教研室主任李文靜認為,當時的一些優勢項目實際上只是個別運動員的自身天賦、運動素質好的突出表現,不構成整個項目的優勢局面。
還有專家指出,在女子跳高項目上我們顯得突出,是由于當時其他國家女子項目的發展還不太好的緣故。
不可否認,“縮短戰線、保證重點”的指導思想在那個年代的確作用巨大。比如當國家游泳隊已經具備了良好的訓練條件時,各地方的游泳專業隊一直到50年代中期都還沒有完全建立,到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以后,各個省級游泳專業隊才保留下來。
而從建國初到現在,優勢項目的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馬太效應”的怪圈——好的項目愈來愈好,差的項目愈來愈差。
理論上說,目前的優勢項目如羽毛球、乒乓球,奪金點已經飽和,而游泳、田徑這兩個金牌最多的大項能奪金的人數很少。“當前的資源還是一直朝著前者傾斜,而不是去扶持弱勢,”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熊曉正說,“要保證金牌——優勢不能掉下來,掉下來老百姓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