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倡課堂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過程,而是學生的發展過程;不是教師的教授過程,而是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教師教會的過程,而是學生學會的過程。那學生如何才能讓學生學好數學呢?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對數學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覺得數學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計算、數字,讓其對數學產生興趣。
二、培養學生參與學習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新課程,首先應該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學習數學。如教學“圓的認識”后,我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畫圓。有的學生想到兩個人用一根長繩畫一個圓,有的想到一排人轉一圈畫一個圓,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圍一個圈,沿這個圈畫出一個圓。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為何現實生活中車輪都做成圓的,而車軸都裝在圓心上”這個實際問題。再比如教學“統計”時,讓學生統計教室內各種清掃用具的數量、統計學校各年級各班學生人數及男女生人數等,在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學會了勞動、調查等,真可謂一舉多得。
三、培養學生學會反思
新課程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占有別人的知識,而是學生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不斷監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判斷自己的進展與目標的差距,采取各種增進和幫助思考的策略,而且還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反思的內容主要有: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對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進行反思,對所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反思等。在數學活動中,當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出現錯誤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反思探索過程;當數學活動結束后,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例如,學習了“分式的基本性質”后,教師可讓學生反思:分式的基本性質是怎樣總結出來的?從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學了分式的基本性質有什么作用?這樣,就有助于學生對自身學習過程進行反思,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數學學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培養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實驗教材注重問題的探索性,題材豐富多彩,信息的呈現方式多樣,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答案也不唯一。這一切都在于使學生盡快地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發展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所以,新課程應該讓學生在積極創新中學習數學。要讓學生在積極創新中學習數學,教師就得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創新的空間,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常規,別出心裁;大膽嘗試,提出合理、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時,我在學生舉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實物后,根據學生回答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話音剛落,馬上有學生站起來說:“老師,你說錯了,應該是有四條邊圍成的圖形,他們都有四條邊。”等他剛一說完,另外一個學生提出反對意見:“應該是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條線段都叫做邊。”“他們還都有四個角,而且都是直角。”……很明顯,這樣的學習方法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中所說的“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的理念,體現了讓學生在積極創新中學習數學的思想。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