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海濱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活動過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這既是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的需要。《學記》上有這樣一句話:“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它的意思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而不是牽著學生走;要鼓勵學生敢于表現而不是壓抑他們;要啟發學生開拓他們的思路而不要和盤托出。簡單地說,就是要求教師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路人”。要注意啟發學生思考,放開學生的手腳,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完全全地交到學生手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一、充分尊重全體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人,是一個個有感情、有自尊心、需要被人尊重和激勵的個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的教學氣氛,相信、理解、尊重每一位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和諧的師生關系靠“師愛比淵博的知識更重要”的實踐去建立,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喜歡全體學生,不管是學習成績好的還是差的,不管是聽話還是挑刺的學生,都應一視同仁。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學校里的學習,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因此,教師應該努力放下“師尊”,走下講臺到學生中間去,成為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對話交流的合作伙伴。把自己擺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參與學生的自學、討論、實驗、探究,努力傾聽學生的意見和發言,走進學生的心靈,善待學生、服務好學生。教師以良好的情感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映,拉近了師生心靈上的距離,建立起師生心心相印、心靈相通的融洽關系,形成情感交融、共鳴的氛圍。此時,教師的教與學生自主的學才能達到統一,教育才能有效發揮作用。
新課程改革強調以人為本,教學的重點由教師“教”向學生“學”的轉變,就是要求教師與學生能有更多的交往與溝通。傳統教學往往以教師的“講”為中心進行教學,忽略了學生是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學生的學習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也就漸漸喪失了,這將影響學生潛能的開發和身心的發展。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活動中,課堂不再是教師居高臨下地唱獨角戲,而是教師與學生通過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式的探討等形式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和個性的全面發展的活動過程。
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關系”時,可以通過這樣的對話來創設問題境:先讓學生解一個二次項系數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給學生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所解的這個一元二次方程,它的根與系數之間有怎樣的關系?”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進而再讓學生解一個二次項系數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并讓學生觀察找出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的思維積極性進人第二個高潮;由于這兩個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的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于是教師提出第三個問題:“能不能把這兩個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統一起來呢?”這就使學生的思維積極性進入第三個高潮。通過分析、比較、歸納這兩個方程的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的共同規律性,從而引出韋達定理。
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標,而且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幫助、指導學生掌握“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對新知識的主動獲取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使學習過程既體現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又與討論合作、深入探究密不可分。在知識構建的過程中學生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權有了著落。德國著名教育家斯多惠曾經說過:“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由此可見,無論是學習真理,還是掌握知識,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總結,這樣,學生才能積極參與,主動地探究,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1問題——啟迪學生提出
傳統教學一般都是教師提問、學生作答,學生較多地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這對學生思維發展、能力的培養極為不利,甚至還可能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相反,如果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一來可以培養學生動腦思考的習慣;二來可以使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得到鍛煉;三來還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到學生的思維狀況、知識掌握情況,便于隨時調整課堂節奏、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它還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條重要途徑。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全等判定“SAS”定理時,獲得結論后故意不去強調角須是夾角。正當大家都覺得就是那么一回事時,突然有一位學生滿臉疑惑地站起來:“老師,我這里的兩個三角形也具備了兩邊及一角相等,但卻為什么不全等呢?”原來這位學生給出的條件是“兩邊及一邊的對角對應相等”來判定三角形全等。他的一番話,立刻吸引了全班同學的注意力,引起學生認知上的矛盾沖突,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進而去思考、去發現。這樣的結果不就是我們所想要的嗎?對于他的大膽提問,我表示出充分肯定和極大的贊賞,并以此作為典范,鼓勵全體學生都應該細心觀察、自主思考,善于發現問題并敢于大膽地提出問題。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勁頭也比以前更足了。
2疑難——點拔學生解決
“疑”是“萬思之端”,有疑則有問,有問則有學,有學則有知。李四光曾說過:“不懷疑不見真理。”因此,當學生產生疑難問題時,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及時攻克難點。如教學《矩形》這節課,在探討矩形的性質與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之間的關系時,學生產生了疑問:究竟是矩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都具有,還是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矩形都具有呢?于是我先放手,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自由展開討論,學生們個個各抒己見,激烈地爭論起來。等小組意見基本統一時,我再讓小組各選一位代表向全班闡述觀點,其中一位代表說道:“我們小組的意見是矩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都具有,因為矩形也是平行四邊形。”他的發言剛一完畢,立即有幾個小組表示贊同,他們的意見是一致的。而另一小組的代表則馬上站起來:“不對,應該是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矩形都具有。雖然矩形是平行四邊形,但它卻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聽了這位同學的發言后,學生們覺得似乎也有道理,漸漸對剛才第一位同學的發言產生了懷疑。在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刺激下,學生們又開始尋找新的探索途徑。這時,我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作了一個比喻,“每一個同學都可以稱為學生,學生
中包括了男生和女生,我們可以說男生(或女生)是學生,而不能說學生就是男生(或女生)。現在你們再想一想,矩形與平行四邊形究竟誰是‘學生,誰是‘男(女)生呢?”經過啟發,學生再度展開討論,一學生說:“矩形與平行四邊形雖都是平行四邊形,但矩形是有一個角等于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所以矩形有一些平行四邊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質。”另一學生說:“對呀,所以應該是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矩形都具有才是。”最終學生自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體驗了問題解決后的歡樂和興奮。
3規律——指導學生總結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可終生受用。”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那些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些說明教師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學生要真正理解掌握乃至運用一定的學法,需在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指導下學會歸納總結。比如在《圓柱的側面積》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推導圓柱的側面積計算公式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體,動手試一試,看能不能轉化為一個已學過的圖形的面積計算。這時,我課間巡視,指導學生活動。當部分學生有困難時,我再適時地加以點撥。經過多次嘗試操作,學生逐漸發現圓柱的側面展開后其實是一個矩形,因而可按照矩形的面積來計算。并且還進一步發現此矩形的長剛好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寬剛好是圓柱的高線。學生自己找出規律后,我再用電腦把圓柱的側面剪開以及恢復過程展示出來。學生從中既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自然而然地總結出規律,掌握了學習方法。
教學中組織學生自提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學習,直至自己總結出規律,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高速運轉,還會引導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這樣強化了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要確保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還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自由支配的時空。解放了他們的時間和空間,就使得學生參與自主學習、討論合作學習、探究發現學習有了重要保障。
如本人在進行“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使用”教學時,用這樣的一則小品作為引入:孔乙己先生辦了一個小工廠,他自任該廠經理,生產超級小玩意兒。工廠經營得很順利,現在需要一個新工人,而阿Q正想換一個新工作,阿Q就去應聘了。孔乙己出示了一張如下的工資分配表格給阿Q看,阿Q看到平均工資是每周300元,覺得還不錯,他第二天就去上班了。
但過了沒幾天,阿Q怒氣沖沖地去找廠長,并說廠長欺騙了他,嫌工資太低而辭職不干了。
同學們,孔乙己先生真的欺騙了阿Q嗎?你知道其中的奧秘嗎?
問題提出后,學生們四人圍桌而坐各抒己見,討論著孔乙己先生的平均數的計算正確嗎?同時相互補充著對方的遺漏,糾正著對方的差錯。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很投入,個個沉浸在探求知識的興趣之中。憑學生們的智慧很快解決了孔乙己先生騙人“平均數”的把戲,學生們紛紛指責這個平均數用得不恰當,本題中只能用眾數來衡量阿Q先生的工資才合適,學生們在思考、探索、交流中掌握了知識,同時又感覺到學好數學對生活的作用,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參與知識學習的熱情。
學生是數學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教學方式是使學生具有終身數學發展的力量源泉,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還給學生,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真正落實《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