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鐵苗
新科學標準強調科學教學跟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學生為本,貼近生活,貼近時代。以“生活”為基石的科學教學會使學生學習內容更有實踐性和挑戰性,學習興趣更加持久,有利于學生建構與生活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科學知識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周圍,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科學學習中探究生活,在生活中探究科學,讓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一、課堂學習中融入生活
1課堂“導入”生活化
課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學生看不到課題與生活的關系,感到知識枯燥和乏味就會失去主動探究的欲望。我們要努力尋找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作為課堂的切入點,從學生身邊的現象出發提出相關的問題,才能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熱情,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科學探究》這一節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在講臺上出示甲、乙、丙三盆溫度稍有不同(如20℃、30℃、40℃)的水,叫兩名學生上臺把手分別放入甲、丙中,一段時間后,再把手放入乙中,讓他們說出乙是熱水還是冷水,結果兩位同學的結論正好相反。后又讓學生依次從低溫到高溫去感覺,他的感覺與前面兩個的又有所不同,然后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興致高漲,效果顯著。又如在學習《密度》時,我們可以以一系列的生活化導人課題:你知道家里每個月大約要用多少自來水嗎?家庭消耗的自來水是用水表來計量的,由水表直接讀出的是用戶消耗自來水的體積,而自來水公司卻是按用戶所用水的質量計費的。你能把水的體積轉化為質量嗎?幾個簡單的問題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弦,學生就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課程內容不該是單一的、理論的,而是要呈現學生的生活經驗,讓知識進入到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履歷情境”中。這樣的學習才是探究性的、才是有意義的。
2課堂“過程”生活化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學生感興趣的是生活中碰到的種種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課堂教學過程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例如在學習《家庭電路》這節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本來因天氣較暗教室中的燈一直亮著,當學習到用電器時,筆者暗地里故意把閘刀給拉下了,學生就奇怪了。于是筆者請一名學生重新插好插頭,可是燈還是沒有亮起來。于是筆者提出:“誰能把這燈的故障找出來?”,這下學生的情緒都調節起來了,有的說可能是燈的接觸不好,有的說可能是插頭沒插好,有的說可能停電了……然后請學生上臺逐一驗證假設并找到了原因,學生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這樣的教學過程設計,能使學生體會科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科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生才能愛學、樂學。
3課堂“思維”生活化
教師在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更應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學以致用是科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們將科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在學習《功率》中筆者舉了這個例題:春天來了,某一學生想到杭州去參觀動物園,他想上路時間盡快些,還想在車上多看看沿途風景。現給你一張列車時刻表,請你幫他選擇是坐哪種車型及哪段時間出發最適宜?并算出乘車的速度;在乘車過程中根據風及路邊景物選擇合適參照物來判斷物體動靜情況,在爬山時的能量如何轉化?如果要算出他的上山功率他該帶哪些工具?必須算出哪幾個量?等等。通過這種題型訓練,增強綜合思維能力,使學生考慮問題更全面、更細致、更科學,大大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的科學教學才能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
二、課外學習中滲透生活
1課外活動科學化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因此,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事物產生疑問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奧秘時,我們就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他們暫時滿足,而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探究潛能,應鼓勵他們進行實驗、猜測、推理、交流等科學活動,也就是指導學生“搞科學”。課堂探究受時間條件的限制有許多活動不能展開,課外引導學生學會關注生活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學到《光的折射》時,筆者帶學生在江邊附近撿了幾根棒插入水中,他們看到棒向上彎曲,即光線從一種物質斜射入另一種物質中,傳播方向發生了改變。再讓學生看岸邊樹木的倒影,光線只在同一種物質中射到反射面上時改變了傳播方向。這時讓他們歸納兩種情況的差別和原因。通過這個生動而且直觀的現場實驗,學生對光的反射和折射現象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飛躍。把生活中碰到的問題都作為探究主題,生活中的事物都作為探究的實驗材料,學生對許多生活中的現象會習慣于用科學的知識去解釋,從而獲得了大量的課外生活知識,學會了調查,學會了探究,切實提高了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家庭生活科學化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而學生自發產生的興趣更能刺激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師更應關注學生感興趣的是什么,喜歡探索的是什么。例如在學到《杠桿》這節內容時,筆者讓學生們在家里找找日常生活中的“杠桿”及了解它的作用。并提出如果在建造房子,要搬用大石頭,你打算怎樣搬,怎樣最省力的問題。再如探究《廚房中的科學》:(1)醋、糖、鹽、醬油等的性質用途;(2)用什么方法可除熱水瓶中的水垢?(3)如何清除廚房油煙?(4)把蛋殼放入醋中,觀察看到的現象等等。另外如洗衣服時看到五顏六色的肥皂泡,現代化的科學電器設備,照相機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等,無一不包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實驗,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自覺和主動的科學家”。
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正是當今世界理科教育改革的趨向,也是我國科學課程改革追求的目標。科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教學中,如果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科學知識在生活中升華,必定能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