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軍
習題是對學生書本知識的運用和進一步深刻理解、掌握所學內容的一個重要途徑,是使所學知識轉變為一種特殊技能的體現,它能幫助學生開拓邏輯思維、空間想像能力和提高對事物的內在本質的認知程度。
很多學生(特別是高中學生)在上學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厭煩學習、厭煩讀書。總覺得以前自己學得也不差,怎么上了高中就完全不一樣了呢?課本上的知識勉強可以理解,就是不會解題。一旦離開教師,離開書本,就跟沒學一樣!長久的不能“自理”造成了厭學心理。那么怎樣才能攻克這種“難療之癥”呢?筆者就多年求學和幾年來工作的粗淺所得,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緊抓課堂,堅持認真做好筆記
新課改要求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探索為主題。“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就要求學生上課時要集中注意力,要有一種求知若渴的學習精神。老師講的不多,要講的必然都是重中之重。那就更不能忽略老師講過的任何一個細節和有關實驗演示過程中的一個微小的實驗現象,認真記好筆記,做到耳聰、眼疾、手快。而且最好是每科都有單獨的筆記本,不要老在書上“涂鴉”,如果課堂來不及,可以先記在書上,下課后則一定要整理在筆記本上。為什么一定要有筆記本呢?記在書上夾縫里的文字,課余的時候一般無暇顧及,想不到去看,而經常翻看的則是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字。自己寫的字和書本上的鉛字擠在一塊兒,學生基本上沒有耐心看自己寫的了,而如果記在筆記本上,就會像看書一樣經常拿出來仔細地研讀,揣度個中的意境、內涵,解題時也可以隨時翻看。
二、做好簡單的習題,積極培養與習題之間的感情和解題的實際感覺,做到階梯式的轉變
上中學之后,學習的壓力加大,所學內容更加細化,很多學生接受不了這種突然的轉變,感覺到頭暈目眩,情緒上出現浮動,課本只是掩老師耳目的道具,看著是在學習,其實因為很多問題搞不清楚,很少動手去做。用他們的話講:沒有適合于自己做的。
魯迅先生有句話:這樣毫不動彈,是一個大錯!人的思維、大腦的靈敏程度、智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后天的開發,要想對大量繁瑣的問題胸有成竹,那就必然得積極嘗試,只有不怕簡單,才能過渡到不怕難。有些學生眼高手低,認為很多問題眼中過一遍就行,根本沒有動手的必要,在這么簡單的問題上動腦筋想、動手做,浪費時間。不可否認,有天才的存在。有些人天資過人,一般人比不上,但是如果不加上后天的努力,將來基本上也就是個“傷仲永”。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要腳踏實地地往前走的。盡管不提倡題海戰術,但是量變引起質變這個道理依然存在,原因很簡單:讀書需要的不僅是聰穎的天資,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簡單的問題可以使人變得靈活,復雜的問題可以使人變得智慧。復雜的問題是簡單問題堆積起來的,人從聰明向智慧的轉變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
三、要有獨立的思想、清晰的思路。并能總觀問題的來龍去脈
解題,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做事情。首先要明白方向和途徑,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要明白面對的問題大概需要哪幾步解決,每一步橫向、縱向都由哪些步驟構成。就好比廚師做一道菜,他需要心里有底,在做之前要考慮需什么樣的火候、什么樣的選料,以及菜應該怎么搭配,是切塊還是切片。基本按照這種思路完成操作之后,做出來的菜應該是什么味、什么樣的色澤,就會心中有數,這些都是屬于他心里獨立的思想,更是自己堅持要達到的目標。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更要有獨立的思想,要明白自己的方向,要總觀問題的來龍去脈,切忌總是拿別人的思路來考慮自己面對的問題;要保持平靜的心態,在題海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有主有次,同時要注意細節,脈絡分明。同時,不忘總結走過的路,經常回過頭來看看有什么地方走偏了,什么時候走了彎路。經常舉一反三,把自己學過的東西翻來覆去地推敲和總結。
四、培養解題需要的那一種悟性
悟性,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對事物的體會和認知的能力,只是每個人在這方面存在著深淺的不同。中國傳統的哲理(包括醫理),是把人的身體和思想看成一體的。俗話說:“心寬體胖”,就是這個道理。悟性是用感覺積淀的斑斕,是走出庸俗的豁然,是蹲在感覺里的自然,悟性是沒有門徑的捷徑。
悟性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思維能力。學習生活中,會發現有些人說的話存在著一種讓人似懂非懂的感覺,存在一種朦朧感,怎么理解,就得憑你的悟性。例如同一句話:你干的好事!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自然就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如果是表揚你的,它的意思就是說:你做了好事,對你提出表揚;如果在另一個場合,可能就是一句責怪的話:你看你,把事情做成什么了!
悟性怎么才能培養起來呢?就需要對外界事物進行大量的接觸,積極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個簡單的實驗:132+29=?如果不寫出來,而是直接提問,很多人可能要愣一下才能得到答案,為什么呢?因為不是每個人整天都在算加減乘除,但如果換個環境,讓你去教二年級小朋友算算數、打算盤,經常接觸這些加減乘除之類的問題,前面問題的答案你肯定會脫口而出,而且準確無誤,這就是悟性。而現在很多學生使用計算器,二分之一用小數表示是多少也要按一下計算器。長此以往,大腦本身的功能就喪失了,更不要談悟性的培養了。
方法+悟性+習慣一成功。書山有路勤為徑,然而勤奮不在于每一天學習多長時間,而在于每一小時學了多少東西。有了好的學習方法,有了積極培養起來的悟性和意識形態的那種良好的感覺,經常回過頭來再總結一下自己的得失,并且把這種良好的習慣堅持下來,那就離成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