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彤
在討論“朗讀教學”這一話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界定“朗讀”的內涵。此處所說的朗讀,指的是一種課堂教與學的行為,而不是舞臺藝術的“美聲”朗讀表演行為。
朗讀是一種語言能力,它是培養說話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朗讀又是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種重要方法——如果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典型形式,那么,朗讀就是閱讀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實,朗讀不僅是一種解讀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種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學習方式。
朗讀的作用沒有人會輕易否定。但是,朗讀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概言之,大致有如下兩大弊病。
一、不受重視。其間有功利因素的擠兌,亦有教師認識上的不足。總之,朗讀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長期被弱化、邊緣化,充其量只起到一種點綴裝飾教學的作用。
二、教不得法。即使有教師已意識到朗讀的教學價值并希望在教學中大量開展朗讀活動,但還是存在著諸多不足:目的不明確,方法不完善,指導不具體……這些都是常見的現象。
對于朗讀,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項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看來,朗讀早已成為貫串語文教學各個階段的重要目標。
為此,我們選擇了兩個中小學階段的課例片段作為本輯的經典課例。建議研究朗讀教學者關注以下兩堂課:1989年,特級教師支玉恒在全國小學閱讀教學觀摩大會上(成都)為與會教師做了一堂《第一場雪》示范課,這堂朗讀指導課從此成為小學朗讀教學的經典課例,此后,中國教育電視臺多次重播這一教學錄像(本輯所選片段即據此整理);10年之后,特級教師陳鐘梁在江蘇如皋白蒲高級中學也上了一堂令人稱道的好課,課上陳老師指導學生朗誦《致橡樹》一個句子的片段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而上海師范大學學科教育研究所王榮生教授對朗讀教學的深度闡述,則使我們對朗讀教學的認識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
精妙的實錄與精辟的評析是本輯課例奉獻給各位讀者最好的新學期的禮物。
愿新春開學之際,有更多的校園能夠飄蕩著學生動聽的讀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