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
師:大家看一看寫下雪這一段是最先從哪個角度來寫的?
生:先從“雪下得很大”這個角度來寫的……
師:我們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這部分。讀的時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個氣勢讀出來。(一生讀課文有關部分)
師:這場雪大嗎?
生:不大。
師:誰能比他下得再大點?
(笑聲。生再讀課文)
師:這雪夠大嗎?
生:不夠。
師:哪位同學提點建議,要想把這場雪讀出下得很大,哪些詞應該強調地讀得重一些。
生:我覺得應該把“紛紛揚揚”“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這些詞讀得重一些。
師:你能做一下示范嗎?
(生讀課文)
師:這次讀得不錯。他把那幾個重點詞強調出來了。大家再跟著我把這幾句一塊兒讀一下。(教師帶學生逐句朗讀)好,誰把剛才這一節再讀一下?這回要下得很大了。(生讀課文)
師:她把這幾個詞都強調出來了。但有一個缺點,誰聽出來了?
(生小聲回答,未答對)
師:她讀得有點太緩慢了,把下大雪的氣勢給“延緩”了,是不是?——你再讀一次。(生再讀)
師:“地上一會兒就白了”,應該強調“一會兒”。為什么?
生:強調了“一會兒”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師:為什么?
生:因為雪下得大,才會地上一會兒就白了。
師:“一會兒”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會兒”表示很快。
師:對,很快地上就白了——大家看雪下得大不大?
生:大。
師:好。我們再把這一句讀一讀。(示范、帶讀)
師:這場雪下在什么地方呢?
生:下在了膠東半島……
師:說準確點,下在一個什么具體地點?
生:膠東半島的一個山村。
師:下在一個山村。(板書“山村”)下雪的主要時間是白天還是黑夜?
生:黑夜。
師:對,黑夜。(板書“夜”)這個夜是什么樣的?
生:靜靜的。
師:(板書“靜”)可以說是一個(讀板書)“山村靜夜”。那么怎樣才能把這個靜夜讀得很靜?誰來試試?
(生讀課文)
師:他讀得靜不靜?。浚▽W生答“靜”)他為什么能讀得這樣靜?請你給大家介紹一下。(指讀文學生)
生:因為我讀得有點輕,還有點慢,所以顯得靜。
師:對,一輕二慢。怎樣才能體現這一點呢?我告訴大家——讀這樣表示非常“靜”的句子,要用“虛聲”來讀,不要讀得太實。聽我來讀。
師:(用“實”和“虛”兩種讀法讀句子,讓學生對比)哪種讀法顯得靜呢?
生:第二種。
師:對。要讀得怎么一點呢?
生:“虛”一點。
師:那誰來“虛一虛”呀?
(笑聲。生讀課文)
師:(非常欣賞地)嗯,還“咯吱一聲響”。(模仿學生讀的聲調)既然那么靜,就應該一點聲音都沒有,那他還寫了那么多聲音干什么?一會“簌簌往下落”,一會“咯吱一聲響”?
生:作者寫的聲音都是很小的,如果不安靜,就不容易聽見。
師:對不對?(學生答“對”)這叫“靜中微響,更覺其靜”。你們寫作文時經常這樣寫,比如教室里非常安靜,簡直能夠聽到——
生:(接)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
師:好,再來試試,比他讀得還要靜。
(生笑,讀文)
師:他讀得靜不靜???(生不答)看來大家不太滿意,是吧?你來推薦一個同學再讀一下。
(被推薦生讀文)
師:好不好?(生答“好”)的確不錯。你們看這場雪大不大?(生答大)大得簡直彌天漫地。(板書“雪彌天”,然后讀板書:“山村靜夜雪彌天”)你們看是不是這樣的景象啊?
生:(齊答)是。
師: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們一起看看雪景好不好?(生答“好”)雪景很美,誰能把它美美地讀出來?(生笑)他讀的時候,大家閉著眼來聽,看他能不能把你帶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
生:(讀)“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p>
師:你們聽他讀完這段文字,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
(生議論紛紛)
師:剛走到雪野的邊上,(生笑)是不是?是啊,沒進去。誰能帶著大家進去呢?(一生站起朗讀,但效果不太理想)
師:這次進去了嗎?
生:(齊答)沒有進去。
(生笑,聽課教師亦笑)
師:是啊,還是沒有進去。剛才那位同學領著咱們走到了雪野的邊上,又領著咱們出來了。(生笑)
師:那咱們一起讀一下,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領進去。(教師范讀、帶讀)往前走了幾步沒有?
生:走了。
師:誰接著領大家往前走?
(一生站起朗讀“大街上的積雪……震落下來”一節文字,十分出色)
師:(由衷地)他領著我們看到了一群快樂嬉戲的孩子。
(根據中國教育電視臺錄像片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