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6月29日《中國青年報》報道,2008年1月深圳的住宅均價為15080.25元/平方米,3月為13618.42元/平方米,4月為11900元/平方米,4月比3月環比下降約13%。
上述消息對于遭受房價暴漲而背負生活巨大壓力的百姓來說,無不看到了中央宏觀調控的“威力”。
然而,宏觀調控剛一見效,一些商業銀行卻坐臥不寧,不斷采取違法手段刺激房市,使房價、地價等再次上漲。比如,在深圳的一些樓盤買第二套房,還可以按第一套房的首付比例和利率辦到按揭。毫無疑問,這種違反放貸政策,變相為購房者提供優惠貸款,其實質是違法放貸。這雖然降低了銀行自身的風險,但會把風險轉嫁給全社會,繼而引發房價報復性上漲,給控制“通貨膨脹”帶來巨大壓力。
銀行要把房價“引”到哪里去?為了轉嫁自身風險,這種違反商業道德的行為對于房市后續的發展將起到什么作用呢?
有業內人士認為,汶川大地震將對人們產生持久心理影響,這將抑制人們的購房需求,并且可能會在短期內把存量住房推向市場,從而使房價步入下跌軌道。因為地震摧毀房屋導致的大宗財產的毀滅,將給購房者尤其投資和投機性購房者帶來巨大心理壓力。人們在購買房子時,對住房質量會提出更高要求。這意味著,現在市場中龐大的無法滿足消費者安全需求的存量住房,將被釋放出來,導致市場中住房供應量的突然放大,從而,對房價構成強大壓力。
地震發生后,幾乎所有銀行業都表示它們并不承擔地震風險,按照正常程序銀行有權追回貸款。這意味著,一旦房屋因地震或其他自然災害發生倒塌,承受損失的既不是銀行,也不是開發商,而是購房者自己,并且,即使在房屋倒塌,不動產消失的情況下,貸款還必須繼續償還。
我國的房價經歷了一個接近10年的上漲周期,人們普遍認為,“歷史證明房價永遠都是只漲不跌的”。人們之所以產生這種看法,是因為我國房地產市場,把土地使用權的價值與房產本身的價值混合在了一起,認定房屋在升值。實際上,房價的上漲不是房屋升值的結果,而是土地升值的結果。房屋每年都是要折舊的,商品房購買者忽略了,他們購買的商品房只有70年或者不等的使用權。在地震發生后,土地和房屋被剝離。當那些按揭購房的人失去房屋時,他們仍然面臨銀行繼續追債的問題,同時他們也無權在原址再建房。這使人們對房屋的保值作用有了一個顛覆性的認識,房屋作為最佳保值手段的地位將受到動搖。
房價步入下跌軌道在銀行的多重助推之下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