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志強說:
觀望
中國有太多的國內外問題正影響著市場與社會的預期,以至于讓中國的總理都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一個國家的總理都不知道這個國家經濟最困難的一年應有什么樣的預期,國民就只有觀望了。
當房地產業被稱為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時,反對的聲音就從未停止,讓這個支柱型產業連續不斷成為重拳猛擊的對象,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去年5月30日前夜財政部的發言否認調高交易稅的說法,被第二天的千分之三所打破,讓市場大吃一驚,就如同前一年建設部網站中關于90平方米的設計規范征求意見稿上網的第二天就被否定一樣,讓市場與社會對政策調控的理解產生許許多多的浮想,不知道應信誰的,也不知道應如何應對,于是觀望就成了一個連續多年的宏觀調控中最常見的詞和最常見的市場反應。
每次宏觀調控政策出臺之后都會有一個觀望期,市場中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不管是投資者還是消費者都在觀望中等待。過于頻繁的調控政策的出臺,讓市場失去了預期,變成無法根據政策預期的走向實施戰略或較長期的調整。最初的政策出臺,社會以為這就是預期了,但每次出臺的政策都在極短的周期中再次調整了。當社會中的投資與消費主體剛剛按著上一個剛出臺的政策調整了自己的經營與消費行為時,不久新政策就從相反的方向或出臺更嚴厲的手段,讓市場與民眾無所適從。于是就形成了每次政策出臺之后都有一個觀望期,似乎形成慣例的都在等待“第二只靴子落地”。
觀望就是因為社會與民眾無法判斷政策變化與未來的預期。
該不該買房?
這本是件有完全支付或部分支付能力家庭討論的問題,但卻成了全民關心的事情,讓那些本就沒有支付能力的家庭也成了市場中的爭搶者,讓市場中增加了許多無理性的噪音。該不該買房是個需要不需要的判斷,前提是有支付能力。否則人人都覺得自己該上月球、該有房、有車、有高等教育與高消費,這就成了天方夜譚了。更多的人不是以需求為前提,而是以房價是否能產生更多盈利為條件的討論,讓消費觀念產生了混亂。固然商品房具有雙重屬性,包括投資產品的功能,但卻不能不強調社會輿論導向作用,更多的讓住房變成了投資品的單一屬性,讓社會的預期發生了重大扭曲。
人類本就生活中預期之中,有的人期待死后能升入天堂;有的人期待來世能更好;也有的人抱有一個夢想;還有的人將希望寄托于明天。理想從來都只在未來。即使當一切都落回今天時,也仍然生活在預期之中,希望至少能填飽今天的肚子,或有一頓美味的晚餐,或能睡個美美的好覺。而只有人們不知道預期會是豐年或歉收時才會觀望。看看上天能有雨時才會播下僅有的種子,而不敢貿然將種子撒在仍然暴旱的土壤之中。
不知道未來是否會比今天更好,人們只有緊緊地捂住錢袋子,不敢消費、不敢投資,也不敢輕舉妄動。盡快地給人們一個政策的穩定預期是打破這種沉悶的觀望的唯一有效出路。因為還有人住房情況較差或尚未改善住房條件,因此要限制有些人擁有第二套住房,甚至更多,這似乎已成為了多數民眾或輿論高唱的主調,政府也因此出臺了相關的措施以迎合民眾的呼聲。于是就形成了被政府行政措施所認可或贊同的一股潮流,同時也成為了和諧社會中的一種噪音。
居住的權力到底是什么?
有人說居住是個“人權”問題,居住是人權的一部分,但討論問題應有一個基本的前提,我想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住房政策

這是個長期政策、龍頭政策,也影響著市場政策與產業政策。今天的中國法律卻管不了政府,于是政府的文件可以超越法律或變更與解釋法律,更可以將市場與政府的兩個不同責任混為一談。
高收入的家庭可以選擇私人交通或公共交通中的高消費;中低收入家庭可以選擇適于自己消費能力的交通方式,如市內的私人交通、航空中的中等消費、火車中的高消費等等;低收入家庭則更多選擇公共交通中的帶有政府補貼或較低的消費方式。
住房政策也同樣。如果中國的住房政策已明確了不同收入家庭的不同供應方式和消費途徑,那么政府重在管好政府的事、市場重在發揮市場的作用,而絕不能錯位地將政府責任摻入市場之中,并讓市場承擔社會責任與保障責任。最終既辦不好市場的事,也辦不好政府的事,政府只是在做了件推卸責任的事情。
2.房地產市場
房地產市場的投資似乎是中國經濟過熱的罪魅禍首。用于房地產建設投資中,有市場的部分、也有大量的非市場的部分。
《房地產管理法》是為建立市場經濟而出臺的法律,法律中對房地產企業的性質做了明確的論述,這才有了市場中的經濟主體的地位與責任。
3.中國的房地產業政策
都認為房價高而產生房地產業的暴利,因此相應加重稅,卻不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所有的稅費和巨額出讓金都會通過開發商的流通環節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房價中土地的租金與和土地有關的稅收在房價中的比例不但越來越高,同時也水漲船高地推動著房價,基數大時盡管利潤的比例不變,但絕對數額卻在增加,并增加著消費開支。
根源在于先是在住房政策上出了問題,讓政府嚴重缺位,引發了對市場的不合理追求。隨后是在試圖讓市場承擔社會保障的責任中出臺了各種非市場化的行政措施。當市場并不能實現那些本來就不可能用市場的方法實現的事情時,惱火的成分占了上風,不分青紅皂白的行業政策則更為兇猛地撲向市場,不惜退回到計劃經濟的死路上去。
中央提出穩定房地產市場,那么就必須先認清楚在住房政策、市場與行業政策的三個不同層面所存在的問題在哪里,才能對癥下藥,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用市場經濟的最終成果來保障民生,民生的保障才有基礎。沒有了市場就不會有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