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如同一條無法割舍的血脈,任政治利益的刈割也不會斷裂。
《食神爭霸》是韓國第一部深度展現飲食主題的電影,家常料理如雞蛋卷、大醬湯以及宮廷料理如牛肉刺參等將隨70多道正宗的韓國菜品一起展現給觀眾。
韓國頂級餐廳云巖亭正在舉辦一場烹飪比賽,勝出者將成為云巖亭的繼承人。比賽的食材是劇毒的河豚。云巖亭的頂級廚師——星燦和風周為競爭繼承人位子在此一較高下。不料,評審們在品嘗了星燦的生魚刺身后中毒,星燦因此退出餐飲界。五年后,一場比賽讓星燦和風周再次相遇。傳說中,順宗御廚待令熟手所做的食物能夠讓順宗淚流滿面。尋找待令熟手繼承人的烹飪大賽舉辦。勝者將繼承待令熟手用過的菜刀。影片中提到的食神寶刀來自韓國順宗(又稱純宗)御廚待令熟手遺留的廚房用刀,待令熟手因為不愿意替日本人烹制日式牛肉湯而以此刀斷手后身亡,此刀淪落日本人手中,韓國解放后,日本人將刀送回,這才有了食神爭霸的比賽。
電視劇《大長今》之后韓國料理風靡中國內地,實際上對韓國料理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韓國菜肴多以生鮮蔬菜為主要副食,烹煮的方式也十分簡單,既沒有中國傳統菜系“膾不厭精”的精美華麗,也不及日本料理的意境雅致。韓國飲食大都家常,影片中雖然著力表現色味美和成品品位,也仍不及中國菜式的美和日本菜式的雅。在影片中,韓國料理有一樣日本和中國都不具備的特別滋味和精髓,那就是韓國民族的精神所在。
待令熟手的刀代表一種精神,一種不屈服異族統治的精神,而爭奪比賽則是傳承的必要過程。強者勝,對歷史上多次的被征服的韓國民族而言,尚武成為獲得生存機會的捷徑。
追尋歷史軌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又作鄒牟王)建國,起初建都于紇升骨城(今中國遼寧省東部的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城)。公元前32年,發兵征服長白山東南(約在今朝鮮慈江道一帶)。公元前28年,武力攻滅北沃沮(今圖們江流域)。公元22年親率兵攻夫余,殺其王帶素。公元26年兼并蓋馬國(在今朝鮮狼林山脈地區),殺其國王,收其地。公元53年,宮即位(稱太祖大王,或曰國祖王),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稱臣納貢。先后受到東漢王朝、公孫氏、曹魏、慕容氏多次打擊,有幾次幾乎滅亡。313年,高句麗吞并了原漢朝樂浪郡。369年發兵2萬侵百濟敗還,百濟于371年傾全國之力發兵北上,圍平壤城,故國原王(名斯由,亦曰釗)出城拒戰,中矢身亡。丘夫(小獸林王)即位后,將其主要精力用于內政:倡導佛法,統一思想;再建學校。384年伊連(故國壤王)為王,次年又開始向外發展。談德(一名安,稱廣開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后,對新羅、百濟、夫余等鄰近民族和地區進行掠奪和兼并。427年,第20代王長壽王高巨連將都城遷徙到今天朝鮮境內的平壤地區。隋朝建立后,對高句麗進行大規模軍事征伐失敗。唐太宗李世民以高句麗據有的“遼東”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為由征伐高句麗,重創其國力。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在唐和新羅夾擊下滅亡,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國俘虜。唐在高句麗舊地設都督府,由于新羅利用高句麗遺民的復國運動,以及唐西方出現了強敵吐蕃的原因,這一地區逐漸為新羅和后來的王氏高麗王朝所侵奪。到元朝,中原政權仍控制有鴨綠江以東的部分地區。明朝時,明朝下令鴨綠江以東的女真部落西遷,正式明確鴨綠江為中國與朝鮮國家間的界河。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是民族主體和疆域范圍均無繼承性的兩個政權,王氏高麗是新羅王朝(也即高句麗昔年的死敵)的繼承者。
朝鮮半島同中國具有數千年的交往歷史。《登科記考》載:“(唐)自天下初定,增筑學舍至千二百區,雖七營飛騎亦置生,遣博士為授經。四夷若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相繼遣弟子入學,遂至八千馀人。”(徐松:《登科記考》,趙守儼點校,中華書局,1984年)但由于唐興后50年,新羅陸續吞并了百濟和高句麗大部,因此其后來自半島的留學生專指新羅留學生。唐朝接收新羅留學生的確切數字已難稽考。不過據有關史料記載,僅開成二年(837年)在長安的新羅學生即多達216人,而開成五年(840年)四月一次回國的新羅學生則有105人,足見數量之巨。
來唐留學的新羅人如此之多,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唐朝的繁榮富強和唐文化的巨大魅力,同時基于泱泱大國氣度和開放胸懷的唐朝的“賓貢科”,對新羅學子也極具吸引力。賓貢科指對外國貢士和留學生禮賓相待,準其參加科舉考試,及第者同樣可以授予官職,在華建功立業。
……
元代,高麗也有人在中國留學和中進士第。高麗人既然能在元朝登第,其漢語言文化水平當不言而喻。入明,高麗朝已進入統治末期,卻依然積極向中國輸送留學生。《南雍志》云:“外裔子弟,始自高麗遣金濤第四人入國學讀書。洪武四年(1371年),濤登進士,除授縣丞,不就,與三人皆遣歸國。”

清代,朝鮮首次向中國派遣留學生是順治五年(1648年)三月,留學目的是“學西洋歷法”。(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中華書局,1980年)此后,朝鮮又多次派人來華學習歷法。針對日本滅亡朝鮮的企圖,清政府決定接收學習科技與定事的朝鮮留學生:“許朝鮮派人來天津學習制造、操練。(趙爾巽等:《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
1895年4月,清政府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是自主之國。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位,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1904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日本派遣數萬軍隊開入漢城,包圍王宮,強迫韓國外務大臣樸齊純簽訂了《日韓保護協約》 “日本政府保證維持韓國皇室的安寧及尊嚴”。根據這個協約,韓國撤銷外交機關,并不設外務大臣職務,這樣,韓國就失去外交及內政主權,變成日本的保護國,實際上已成為日本的殖民地。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即位。日本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訂《日韓合并條約》,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不久,高宗宣布“軍國大事由皇太子代理”,日本人詭稱韓國皇帝退位。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7月19日,皇太子李■即位,是為純宗。1910年(清宣統二年)日韓合并。1919年(“民國”)1月22日凌晨三時,高宗突然在德壽宮去世,終年六十八歲。關于其死因,日本朝鮮總督公布為“腦溢血發作”。
高宗妃明成太后閔氏(籍驪興)順宗生母,1895年乙未(高宗三十二年,清光緒二十一年)10月8日于“乙未事變”中被日本軍隊弒害于景福宮的乾清宮。順宗李■,1874年2月8日生,李■2歲這年發生日本軍艦“云揚號”入侵朝鮮事件,朝鮮國門被轟開。21歲時,生母閔妃被日本軍人殘殺。一連數月他都難以從這一慘變中清醒過來,他的眼前總是浮現那一血腥畫面,以至于經常毫無緣由地像孩子一樣大哭起來,并不停地呼喊著媽媽。每逢此時,身邊的宮女侍從無不淚流滿面。1905年11月,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乙巳保護條約”。國家的淪落,對李■來說又是一個極大的刺激。1907年日本統監府篡改詔書,李■稀里糊涂即位。1907年7月24日,日本將《日韓協約》強加于朝鮮,協約規定日本統監在朝鮮握有至上權力,在他指導下對朝鮮官制進行改革,規定每位朝鮮官員身邊必須由一位日本人次官,實行“次官政治”。這樣,一年多以后,到1909年1月,在朝鮮各級政府擔任重要職位的日本人達2480人。1910年8月22日舉行了有純宗李■參加的“御前會議”。《韓日合并條約》的亡國文件“順利通過”。李成桂建立的朝鮮王朝,傳王27代以后宣告終結。李■,被永遠地釘在亡國之君牌位上。

1919年高宗去世后,李■想起母親被日本人兇殺、父親又被日本人毒死,他與日本人有著算不清的血海深仇。但他無力也無法去報仇雪恨,只把它作為永久的痛苦壓在心底。這時,他變得異常迷信。他開始深信人死后是有魂靈的,人們是可以向死去的親人傾訴心聲的。他經常到高宗生前的寢宮和高宗死后歸葬的陵地,面對空明長誦不已。后來王宮里有了電話,他便命人架設了通往高宗昔日居所和陵區的專線電話,每逢他因身體不適不能前往時,他便令侍從接通電話,令對方接聽者把話筒對著被認為是高宗魂靈寄居之所,然后著素衣,正襟危坐對著話筒輕聲訴說起來。凡看到這種場景的侍者無不動容。他這一習慣堅持數年,直到1926年3月李■病重。1926年4月25日拂曉,李■逝世于昌德宮大造殿,時年52歲,“御國”19年。
順宗就是那位因為御廚待令熟手的牛肉湯而感動得哭泣的皇帝。
在《日韓合并條約》簽訂后,日本統治者為“皇化”(奴化)韓國朝廷和民眾,要求包括飲食在內的習慣以日本為標準。御廚待令熟手為順宗烹飪牛肉湯,其中牛肉代表吃苦耐勞的韓國人親密伙伴,蕨菜代表韓國臣民的堅韌不拔,辣椒則是代表韓國人不屈服的精神,預示總有爆發的機會。
順宗明白待令熟手的心意但卻復國無力因而痛苦地痛哭。
這是一段特定歷史作為背景的故事。電影的情節設計更為輕松幽默,強調儒家文化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系。
并且將每一個生活的細節都儀式化和程序化,讓普通的日常生活也顯得十分具有厚重文化意義的美感,體現出一種積極認真的生活態度。儀式化和程序化的韓國菜肴也因此顯得用心良苦,雖然食材簡單也絲毫不能掩蓋這儀式化和程序化所帶來的華麗感。飲食的口味要求因此上升到精神滿足的層面上。
在整部影片中并未強調愛國主義精神,但是對于歷史的追隨,對特定歷史環境中人物的命運的描述從側面體現了殖民地時期韓國從皇帝到民眾復國的決心和不屈服的堅韌性格。
重讀韓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個命運坎坷的民族,他們從地域、資源、文化上沒有特別的優勢,但是他們善于吸收和學習,在對先進文化的吸收上如饑似渴,特別是中國儒家文化對他們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對中國本土的影響。
我們從影片中能嗅到濃厚的漢文化意味。比如孝順、忠義、禮、殺身成仁、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等。
同時從影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對韓國的影響,比如西裝,思維模式和不同性別之間交流的開放性等。
我們看到,韓國社會對文化的揚棄和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如同泥土和石頭,韓國人用這些先進的文化強健自身,而外在的舶來面貌只是存在于表象,其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如同鋼筋,成為整體想象的風骨使之挺立。
而情感,濃厚的情感則是粘合劑,有效地將這一切粘連成一個堅固強大的整體。
于是立體而堅韌的韓國形象凸現出來。
電影訴求的情感粘合劑感人至深,導演全允秀說:“世界上有多少種食物就有多少位母親。”這句感人的話語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的心隨著大銀幕上簡單卻感人,悲傷卻美麗并混合著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的美妙故事一起跳動。
他還說:“《食神爭霸》并不是一道奢華的大餐,它更像是母親為我們準備的平凡但溫暖的一餐。我希望它在每個人心中都能留下一個甜蜜的回憶不能忘記的味道!令人垂涎的味道在記憶中是永遠不會被遺忘的!食物是一種記憶,是對思念和渴望的懷舊回憶。”
在每一次料理中都加入回憶和生活的感受,食物因此有了靈性,人和食物之間建立了感情。
像星燦對小牛“妹妹”的愛,而妹妹最終也為了星燦殺身成仁,牛和人之間的情感在牛的舍生取義中成為絕唱。儒家文化“禮、仁”盡顯,讓一頭牛帶上“兩肋插刀”的義字光環,而儒家文化中家庭根結的穩固也可見一斑——“家人”(牛妹妹)為了家庭的榮譽最終毫無怨言地奉獻了自己的肉身。而競爭對手購買的牛因為掙扎讓肉質出現滲血,星燦因此獲得勝利。他的勝利是建筑在“家人”生命的基礎上的尤其顯得悲壯。
而這種悲壯恰恰也是韓國文化中對“健康和理性選擇”的推崇的表現,因為獲得成功必須整合一切可用資源,包括家庭的全部。
1910年,日本侵略者吞并朝鮮半島,韓國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統治者在縱貫韓國南北和橫貫東西的重要山脈上由巫師引導,釘上長約8米的鐵樁,以切斷韓國的“地脈”,幾乎所有山脈上都釘上了數以萬計的鐵樁。尤其是在漢城韓國王宮附近的山上,更是鐵樁遍布。企圖讓韓國永世不得翻身。韓國市民團體自愿地組成“拔鐵樁隊”去清除這些殖民鐵樁。目前,所有鐵樁已全部拔除。日本統治者設計建造的總督府位于漢城市中心原朝鮮王宮——景福宮門前。總督府的建筑設計可謂居心叵測,從空中俯視,它的外形是一個“日”字,象征著日本控制著韓國的命脈。從側面望去,韓國的王宮籠罩在它巨大的陰影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獨立的韓國政府準備將這座石頭建筑物作為韓國的國立博物館。但是,許多韓國人認為,這座建筑物擋在王宮前面,是韓國的恥辱,應該拆除。日本有人提出出錢買下。有著強烈民族自尊心的韓國政府決定拆除這幢建筑。1995年8月15日,在韓國光復50周年之際,總督府建筑物的標志性綠色尖頂——高4.5米,重達11.4噸的龐然大物在5萬人的歡呼聲和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被拆除。拆除舊總督府不僅僅是清除殖民地時期殘留的外形,更重要的是使韓國人從殘留的錯誤意識中徹底解放出來。
二戰結束后,韓國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擺脫日本殖民地的陰影,全面樹立韓國獨立國家的形象。
從1948年成立第一個憲法政府至80年代末,韓國均為獨裁政府所統治。韓國憲政的這一令人失望的記錄常常被歸咎于她的文化傳統,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自7世紀以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便已成為韓國政治史上的鮮明特征。這種對中央的重視常常被認為阻礙了韓國社會多元化和信仰自由的發展。
韓國的儒家傳統和社會單一性強化了中央集權。在像韓國這樣的單一社會里,社會規范,諸如道德、習俗和宗教等,成為比法律更有效的社會控制和整合的手段。在儒家等級和中央集權的社會里,地位為不平等提供了基礎和依據。非正式的規范常常暗行其道,而公共管理則通過命令或指示而非固定條文進行。儒家等級制度使工匠和商人的社會地位很低,這從總體上造成工商業發展遲滯。同時,韓國的中央集權也阻礙了地區工業的發展。
隨著戰后韓國和其他新興工業國(簡稱NICs國家,均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經濟的飛速發展,曾被指責為導致韓國社會發展遲滯的儒家教義,又轉而被看做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西方史告訴我們,有關基督教的解釋因時隨地而變。一度鼓吹王權的基督教,如今改而提倡個人主義。既然歷史總是可以重新解釋,而文化的作用又不斷被修正,賦予儒家思想的作用毫無疑問也會隨韓國歷史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眾多儒家經典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可以自由詮釋。
伴隨著種種內在政治影響,冷戰體制的解體使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各種國際組織恢復了活力。以各國間相互理解為基礎的國際合作促進了政治發展,提高了對人權的尊重程度。在現代技術的幫助下,國際社會通過貿易、通訊和交通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果一個國家想成為國際社會受尊重的成員,就需要采取文明的政府形式。國際社會的聯系越緊密,各國的內政受國際環境的影響也越大。
市場經濟和技術日益增長的重要性與全球化、信息自由流動的趨勢交織在一起,不容任何國家閉關自守。資本主義制度需要行動自由、選擇自由、個人責任和私人積極性。所有這些只有在自由民主制度下方能得到最好的保證,而自由民主制度又是與資本主義經濟聯系在一起的。歷史上,西方政治制度與市場經濟并肩發展。
韓國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法制程度逐步提高,韓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企業大大帶動了韓國經濟賦予韓國政治話語權。
在進步的道路上,韓國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比如開放的學習心態,外在變化是為了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但是最為文化基因的韓國民族精神是永遠不變并貫穿所有外來文化中心的,這種他為我用,揚棄的吸收先進文化的方式值得我們深入學習。
《食神爭霸》以一個模糊的歷史章節作為背景,以輕松的故事作為過程,以韓國傳統食物作為載體,將不屈的民族精神滲透在每個細節中,以濃濃的家庭親情作為紐帶引領觀眾深入他們的情感同喜同悲。手法巧妙卻不失真摯。
作為文化上有血緣關系的我們能夠深深理解和感悟那些歷史的蒼涼和人性想對自身命運把握的渴望和對外族侵略的抗爭。那段屈辱的歷史,日本的殖民統治給韓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這就是為什么韓國人對日本的民族仇恨到現在都難以抹去的原因。
無論是清除殖民建筑還是清除殖民思想,順宗御廚待令熟手的刀正是民族自尊和抗擊精神的表征。
愛國有時候只是體現在一碗牛肉湯上,韓國韌性而不乏生活細節的國家精神體現在點滴生活中。
影片中展現的文化形式、文化氛圍、文化儀式、文化程度、文化章節和片段,細膩而又態度極其認真地將儒家文化提煉至精髓呈現出的精神莫不讓人為之贊嘆。
(作者單位:東北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