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每年的4月,“知識產權”都會成為全球的核心關鍵詞之一,尤其在每年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前后,全社會對知識產權的關注度,總會達到全年的峰值。
什么是知識產權?
一般說來,財產有三類:動產、不動產和知識財產,其中后者即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是從事智力創造性活動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權利。通常分為兩部分,即工業產權和版權。根據1967年在斯德哥爾摩簽訂的《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的規定,知識產權包括對下列各項知識財產的權利: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表演藝術家的表演及唱片和廣播節目;人類一切活動領域的發明;科學發現;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服務標記以及商業名稱和標志;制止不正當競爭以及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內由于智力活動而產生的一切其他權利。總之,知識產權涉及人類一切智力創造的成果。
從法律上講,知識產權具有3種特征:1.地域性,即除簽有國際公約或雙力、多邊協定外,依一國法律取得的權利只能在該國境內有效,受該國法律保護;2.獨占性或專有性,即只有權利人才能享有,他人不經權利人許可不得行使其權利;3.時間性,各國法律對知識產權分別規定了一定期限,期滿后則權利自動終止。
為了保護智力勞動成果,促進發明創新,早在一百多年前,國際上已開始建立保護知識產權制度。
1883年在巴黎簽署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
1886在瑞士伯爾尼簽署了《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1891年在馬德里簽署了《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
1925年簽署了《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保存海牙協定》;
1958年簽署《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
1970年簽署《保護原產地名稱及其國際注冊里斯本協定》、《專利合作條約》;
1989年簽署《關于集成電路的知識產權條約》;
……
為了促進全世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強各國和各知識產權組織間的合作,“國際保護工業產權聯盟”和“國際保護文學作品聯盟”的51個成員國于1967年7月14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共同締約建立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該組織于1974年12月成為聯合國16個專門機構之一。
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逐步建立知識產權制度。1983年3月,中國實行了商標法;1985年4月實行了專利法;1990年9月又頒布了著作權法,并于1991年6月1月起開始實施。2000年10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第35屆成員大會系列會議討論了中國和阿爾及利亞于1999年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員國大會上共同提出的關于建立“世界知識產權日”的提案,決定從2001年起將每年的4月26日定為“世界知識產權日”。
2008年4月9日,我國醞釀已久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通過了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審議。這一事件標志著,我國知識產權戰略將由“制定”階段轉入“實施”階段;4月20日,在一場全國性的集中銷毀侵權盜版及非法出版物活動中,4700多萬件侵權盜版和非法出版物灰飛煙滅。隨著一系列參觀、講座、咨詢等活動的迅速鋪開,一股知識產權熱潮在4月席卷神州。可以這樣說,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即將出臺之前,在以“贊美創新,增進人們對知識產權的尊重”為主題的第8個知識產權日來臨之際,4月的中國,憑借務實有效的知識產權工作,贏得了全世界的贊賞目光。

我們缺少什么?
毫無疑問,在沸騰的4月里,中國的知識產權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據統計,2007年,我國受理的專利申請接近70萬件,年度申請量冠絕全球、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專利申請總量由300萬件突破了400萬件大關……
盡管我國知識產權工作的總體形勢一片大好,中國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的知識產權“大國”,但還不是知識產權“強國”。
著名的“納思達侵犯愛普生墨盒專利案”(337調查)終審判決最終認定納思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24家被告所出售的墨盒產品侵犯愛普生公司專利的事實成立。這意味著,涉案的11項愛普生專利均被認定有效,來自美國、韓國、德國以及中國企業所生產的侵權墨盒被禁止出現在美國市場。該案所涉愛普生專利構成侵犯的墨盒產品,不管是否涉及此案,都無法出口和銷售到美國。
眾所周知,近幾年,自主創新在中國企業中成了非常時髦和流行的詞匯。專利申請一直是評估行業創新活動的一個重要標志。據商務部統計,1975年-2007年10月,美國共對我國發起75起337調查,占美國337調查立案總數的12.1%。其中,60起案件都是2002年以后發起的,占全部對華案件總數的80%。近3年來的年均涉案金額達13.5億美元。我國已連續5年成為遭受美國337調查最多的國家,并成其首要調查國。被調查企業遍及浙江、廣東、江蘇、上海等全國14個省市。在美國對我國發起的337調查中,88%以上的案件涉及專利,其他則涉及商標等。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中國給人家留下的印象依舊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的國家。表現在國內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淡薄及對知識產權價值認識的缺失上。在愛普生墨盒專利案中,愛普生利用知識產權的利器來阻止競爭對手在美國市場的擴張和發展。
知識產權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阻止競爭對手擴張,另一方面知識產權還能夠為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作為知識產權交易的代表,IBM和微軟都在利用專利來獲利,IBM是全球申請專利最多的科技企業之一。據稱,IBM每年賺取的專利權利金超過10億美元。與IBM相比,微軟一直是一個多產的知識產權“工廠”,它一方面不遺余力地推廣其技術標準,另一方面也試圖通過知識產權交易保護有價值的專有軟件。
大量國外企業認識到了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企業都在知識產權領域持續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并將專利研發及其轉化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動力。
愛普生帶給我們的思考

以愛普生為例,1969年,愛普生向世人展示了具有革命意義的世界上第一塊石英電子手表,一舉震驚全球。但是實際上,愛普生早在5年前就開始為世界醞釀這一驚喜,經過歷時5年的持續投入,愛普生最終通過自主創新,將曾經動輒重以噸計的石英計時器,“壓縮”為可以隨身佩戴的手表。
為了使公司創造、管理和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愛普生采取了大量措施,強化公司的知識產權管理。通過對專利信息進行分析,這一方法讓愛普生在制定經營戰略特別是中期經營藍圖時,總是盡可能地描繪出3年至5年后公司知識產權應達到的狀態,然后以目標的形式確定下來,并制定出達到目標的具體實施方案,循序漸進地穩步推進,以確保每個年度計劃的徹底完成。
經過多年的努力,愛普生專利申請數量一直穩定增長。到2005年,愛普生在日本、美國、歐洲等地申請的專利已達1萬件以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愛普生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而其百年來在知識產權工作上持之以恒的投入,正是書寫這部傳奇歷史的如椽巨筆。通過構建并不斷完善知識產權體系,愛普生將一系列關鍵創新寫成了專利,并成功地完成了專利轉化,而愛普生也從早期的手表制造商,茁壯成長為今天位列全球500強之林的跨國IT巨頭。
愛普生的案例清晰地告訴我們:知識產權工作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長期開展的工作。中國企業不僅要加強知識產權的創造,更要通過持之以恒的工作和投入,切實提高知識產權的應用和管理水平。唯有如此,我們企業才能保證創新活力永不枯竭;唯有如此,我們的國家才能從今天的知識產權“大國”變為知識產權“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