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詞解釋
熱錢(Hot Money),也叫游資,或逃避資本,亦稱投機性短期資本,是充斥在世界的無特定用途的流動資金。它是為追求最高報償及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它的最大特點就是短期、套利和投機。
熱錢并非一成不變,一些長期資本在一定情況下可以轉化為短期資本,短期資本也可以轉化為熱錢,關鍵在于經濟和金融環境是否會導致資金從投資走向投機,從投機走向逃離。而我國現行的實際上的固定匯率制度和美元持續貶值的外部金融環境,造就了熱錢進出的套利機會。
熱錢進入的主要條件:價格因素,如住房價格很低,匯率很低,抑或股票價格被低估等。
熱錢進入的渠道:一是通過地下錢莊;二是假借貿易往來,比如進口高報價,出口低報價;三是以外商直接投資名義進入,但其實并不進入生產領域,而是進入股市、樓市等。
熱錢流動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擾亂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
據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鐘偉測算,截至2005年底,在中國境內的熱錢超過3200億美元,2006年底和2007年底分別為4000億美元和5000億美元,預計到今年和明年底,境內的熱錢規模很有可能突破6500億美元和8000億美元。鐘偉表示,熱錢問題已經開始影響中國中短期的金融形勢,如果處理不當,那么市場大規模調整也許會在3年內發生。他強調,目前流入中國的熱錢規模,已超出亞洲金融危機前整個東亞所承受的規模,但中國GDP的規模至多只有亞洲金融危機時日韓加上東盟GDP規模的1/4,必須意識到資本流動逆轉給中國經濟帶來的風險。
根據央行報告,5月份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8826億元。其中,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3899億元,同比多增1560億元。同時,從年初以來的情況看,該類存款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勢頭。一季度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5735億元,平均每月增1912億元,4月份則達2624億元。此外,5月份的存款數據還有一個細節。當月居民存款增加2369億元,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少增加了1530億元。這也是繼4月份之后,單月的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量再次超過居民存款增加量。
熱錢大量進入,加大外匯占款規模,影響貨幣政策正常操作,擾亂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加劇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2004年全年基礎貨幣投放達到6600多億元人民幣,按照上文測算大約1000億美元的熱錢流入,就有8000多億元人民幣,因此,僅僅熱錢流入就超過了全年的基礎貨幣投放額。這迫使央行在公開市場大量運用央行票據強行沖銷,僅2004年央行就發行了近1.5萬億元票據對沖,這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同時也使得我國貨幣政策主動性不斷下降,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
熱錢流入加大了人民幣對外升值的壓力。我國現行的匯率體系,以及美元持續貶值才能吸引熱錢進來。因此,只要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隨著流入熱錢的增多,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會越大。
而熱錢的流出,也同樣會使經濟劇烈波動。隨著美聯儲7次升息,美元利率提高增強美元吸引力,加上對人民幣升值預期不確定性增加,如果熱錢大規模迅速流出,就會使一些投機氣氛較大的市場價格產生大幅波動,如房地產價格迅速回落、債券價格以及股票市場大幅震蕩等。
房地產業“受傷嚴重”
熱錢進來對經濟造成推波助瀾的虛假繁榮。專家分析,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熱錢在賭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同時,乘機在其他市場如房地產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以及其他市場不斷尋找套利機會。影響最明顯的莫過于房地產市場。最近兩年多來,我國房地產價格直線上升,全國房地產價格漲幅在12%以上,遠遠超過消費物價指數,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一些大城市,房地產價格上漲20%以上,甚至達到50%。即使2004年嚴厲的宏觀調控也沒有抑制房價的急劇上漲,因此,不能排除一些套利資本進入了我國的房地產市場。
2008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不斷出現樓盤打折、中介崩盤的消息,與此同時,中西部省區城市則不斷傳出房價上漲的消息。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9%,其中漲幅較大的城市名單中包括烏魯木齊、南寧、北海、蚌埠、蘭州等。在廣西南寧房地產市場上,南寧快速環道一帶的樓盤價格已經從2007年開盤之初的2700元/平方米,飆升到3400元/平方米以上,民族大道延長線的樓盤價格更是從3800元至4200元/平方米,飆升到6000元至8000元/平方米。
不難看出,熱錢“大進”,加劇流動性過剩,裹脅貨幣政策,令通脹壓力百上加斤;炒熱股市、樓市,推高資產泡沫;其輿論鼓動,又助長了國內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進一步放大金融風險。而熱錢“大出”,形勢則更為嚴峻。一旦情勢驟變,熱錢大規模集體出逃,人民幣貶值,將重創中國脆弱的金融體系。以史為鑒,日本“失去的十年”、墨西哥金融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近期越南和印度的金融動蕩,再次為中國敲響警鐘。
疏堵結合 雙管齊下為良策
如何讓熱錢知難而退,避免熱錢造成的“經濟堰塞湖”決堤,這場“堵”不住的持久戰,亦是對我國宏觀調控水平的考驗。
專家指出,應對熱錢的主要措施是采取堵截和疏導的方法,二者雙管齊下才能標本兼治,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發展。經濟穩步增長,熱錢或將變“冷”,從投機轉向投資;反之,則將加速外流。此外,改變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或保持小幅穩步升值,消耗熱錢時間成本,將令其流入步伐放緩。而防止股市、樓市大漲大跌,減少熱錢的抄底機會,有望減弱其對中國的投資意愿。
另外,“嚴進”同時,亦要“嚴出”。在金融開放循序推進之際,預警機制需繼續完善,資本項目管制仍需堅持,非常時期亦不排除采取非常手段。唯有收緊袋口,才不致讓熱錢“想走就走”,來去自由。
一般來說,熱錢是在經濟存在泡沫生長空間時大量流入,在泡沫足夠高并嗅到宏觀經濟危險信號時提前迅速撤退的。有專家分析,防止熱錢危害的核心在于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央行乃至國家宏調,除控制實體經濟通脹外,還應控制資本市場的通脹,爭取把泡沫扼殺在搖籃中,防止房市、股市等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