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歌
藝術介紹
李水歌,1974年生于天津,1997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1999年進修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史專業,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陳綬祥藝術教育工作室中國畫創作高級研修班學員。









水歌的畫不喧嘩,安靜而質樸,簡約而素雅,我很喜歡她畫的“清供”一類的組畫,雖然她不叫它們“清供”,而稱之為“靜物”,取景極為簡約,而設色極其為典雅,幾乎不能看到顏色,但卻有一種淡定從容與瀟灑出塵的感覺,看水歌的畫真恍若姑射仙子,飄飄然不食人間煙火.正如其自己云。”世界紛擾,也看不清,不如歸去畫一個清風朗月的世界”。”休怪我的花鳥沒有顏色,當冥虹紛詢時,能辨別黑白的人就越來越少。”這當中雖有一種出世無奈與悲觀,乃至于對現世認識的一種偏執,但作為畫家她是幸運和幸福的,她可以將精神上的。我也頗欣賞她的一段話:“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風晴雨露四時不同的人生不正如草芥?生如野草,等待地下的火燒。漫步深秋的蘆花淺水邊,這如煙的蘆花終究是花還是草?是花,為何不見花的容色?是草,卻為何有著別致的妙香?這香氣竟是不仔細分辨時聞不到的。人之生如草,也如花,當妙香飄渺的花開時,其實枝葉早已枯萎了。然而這枯萎的枝葉中竟然也暗藏著剛柔相濟。陰陽相生的來春的生機。”這其實是畫家對人生和世界的一種體味。我曾經和朋友戲言,說人生與兩種境界我最欣賞,一為玉樹臨風,一為瀟灑出塵。應當說此二者其本意并不是就境界而言,但我覺得引申開來,恰恰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境界,一為出世而不絕世,一為入世而不戀世。水歌之畫境,似在兩者之間。
從畫的名稱上也能看出一些水歌對傳統中國畫的繼承與揚棄,甚至她對傳統中國畫的某些態度和意味。水歌畫名,多為“靜物”。應當說,水歌是在她的這個年齡階層的畫家當中對中國畫傳統繼承得頗為出色的一個,這樣說并沒有提高她的意思,而是真實的觀感。而且,她又是其中在中國畫傳統轉型上最為出色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畫家之一。其作品正如北龜先生所說:“最難能可貴的是,她的畫有很純的傳統意味,但又不失現代感。說她的畫傳統,是因為她在現代的表現中蘊含著幾分儒雅,幾分超逸。說她的畫現代,是因為她在經典的樣式里透著很強的現代精神。”對傳統中國畫的現代轉型來說,無疑是成功的嘗試和突破。
也曾在網上看李水歌的文字,寫得靈動而精致,這更加驗證了我的看法,水歌是個極有才情的畫家。有才情的人即便淺嘗輒止,也能顯出與眾不同的才情與天機,雖然這種才情與天機多半不能恒久。而有才情的人做事要是能夠沉浸下去,那就會在某個領域做出一番真正的事業,使才情天機閃爍出恒久的光芒。
2007年7月11日
于南京云起樓南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