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們把靜脈輸液當成了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無論大病小病都選擇輸液,濫打“吊瓶”之風在我國城鄉各地興起。不可否認,靜脈輸液的方法減少了胃酸對藥物的破壞,效果比較直接,特別是對那些患有胃病和伴隨高燒的患者。但是,不適當的輸液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甚至會危及生命。
藥液中的微粒是罪魁禍首。人體最小的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7微米,如果經常打“吊瓶”,藥液中超過4微米的微粒就會蓄積在心、肝、肺、腦、腎、肌肉、皮膚等的毛細血管中。長此以往,就會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內肉芽腫、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并致癌。微粒堆積造成小血管栓塞,還會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及炎癥。據研究,1毫升青霉素加5%葡萄糖藥液中有粒徑2~16微米的微粒542個,500毫升藥液中就會含20多萬個有害微粒。可想而知,如果濫打“吊瓶”就會使補液中的有害微粒大量進入人體,為健康埋下隱患。
輸液也并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樣液到病除,相反,輸液比口服藥物有更大風險。因為輸液要求無菌操作,特別是靜脈輸液,環境必須清潔,否則大氣內的細菌、致病微生物會對穿刺部位和輸入的液體造成污染,引起患者不良反應。對于有心、肺、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老年人,不適當的輸液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
打“吊瓶”的危害是潛在的、長期的,當時不引人注意。專家呼吁:在選擇用藥途徑時,要遵循“可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靜脈輸液”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