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三九天”和“夏病冬治”?三九天是古人在生產斗爭中總結出來的氣節。從農歷冬至這一天算起稱“一九”,往后順數每九天為一階段,即第十日為“二九”天,第十九日為“三九”天。據醫書記載,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最冷的時候,此時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干燥,毛孔閉塞。“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是中醫學的一種特殊治療方法。其中“夏病冬治”就是說夏天會出現的毛病在冬天醫治,適用于夏重冬輕的慢性衰減性疾病。
2.為什么要“夏病冬治”?因為夏天會加重的疾病多為陰虛陽亢的病,應當在冬天加緊養陰。寒冬季節萬物封藏,陰氣最濃厚,質量也最好,陰虛陽亢的病在冬天抓緊養陰,夏天時癥狀就會減輕。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病人,因為甲狀腺分泌過多,致使代謝旺盛,產熱多,冬天也不怕冷反怕熱。冬天進食一些滋陰降火的龜、鱉、鴨肉等食品,必要時可服用丹梔逍遙丸或知柏地黃丸,這樣,來年夏天的病情就會減輕。
3.哪些“夏病”適宜“冬治”?一些體弱易患春夏發作的慢性衰減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經常性感冒、急(慢)性支氣管炎及慢性咳嗽、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結腸炎、頸肩腰腿痛以及潰瘍性結腸炎、腸功能紊亂、病毒性肝炎、尿路感染、甲亢、復發性口腔潰瘍、美尼爾氏病、癲癇、汗癥、紅斑狼瘡等,常在夏季好發或加重,稱為夏病,均適宜在冬天診治。
4.為何這些“夏病”夏季易發作或加劇?疾病在夏季易發作或加劇的原因,除個體差異外,還多因夏季炎熱,易滋生熱毒,致瘀毒內阻;夏多夾濕,損傷脾胃氣機,升降失調而血瘀;暑性開泄,傷陰耗津,可致腎精不足,陰虛火旺,痰火上擾。
5.為何不夏病夏治呢?這是因為夏季病癥多兼有暑熱或暑濕,一般只能治標,或清暑熱,或化暑濕。而且患者常飲食減少,舌苔黃膩,不宜服食補益藥物;而中醫治病又非常重視“治病求本”,只有扶助正氣,才能外驅邪氣。因此,欲使夏季疾病除其根,最有力的時機只有在冬季培補。由此看來,“夏病冬治”是中醫“治病求本”、“因時制宜”的具體體現。
6.常用的夏病冬治有哪些方法?夏病冬治方法眾多,有藥膳食療、中藥湯劑熏浴、穴位敷貼、針灸耳針、藥酒膏方等,但均需辨證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