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自1947年第1號開始特設“國文學習談”專欄,由孫起孟、龐翔勛主筆,分期連載,計有《課本·語言·文字》①、《從國文學習觀點談報章雜志閱讀》②、《選本的閱讀》③、《課外書的閱讀》④、《看戲與國文學習》⑤、《在全面生活中學習》⑥等6篇。后輯成《學習國文的新路》一書,葉圣陶為之作序,序云:“(這本書)對于學習國文,我認為他們說的是個正當適宜的開端。末了一篇叫做《在全面生活中學習》,這個題目揭出了全書的宗旨。學習國文不是為了博得‘讀書’的美名,學習國文不是為了做個‘能文之士’。為了生活,為了要求生活的充實,不能不像他們所說的那樣著手學習,可惜抱這樣見解的國文老師不怎么多,不然,大家依據這樣見解指導他們的學生,我國的國文教學可以改觀了。對于看了這本書的,我還想提醒一句:必須把兩位先生說的一一實踐,才可以養成吸收與發表的好習慣。”
國文學習的中心目標,在使我們能把握一種工具,這種工具是無論學習什么都需要的。我們拿這種工具干什么?
第一是把別人的話,時代不同的人的話看得明白,一如他們自己;
第二是把自己的話說給別人聽,寫給別人看,別人的明白一如我們自己。
什么是有效的方法呢?自動——自己用腦,自己動手。③
學習國文的眼光不要限在幾本教科書里,要向廣大的領域里去找材料,求進步!
國文學習決不可以光注意文字,忽視了語言。
隨時隨地有話聽,隨時隨地便等于有文章讀。
說著學著,學著說著:這是一條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源。①
國文科的閱讀課內書是為了閱讀課外書。
我們主張這樣的點—線—面的讀法,點是需要,線代表一門一門讀物有系統的發展,到了面,可以說已經是“豁然貫通”。我們主張閱讀、感應、寫作三者合一。
閱是默默的看,讀是朗朗的念。寫側重對讀物的“再現”,作側重在讀后自己的“表現”。④
閱讀的對象是書籍,寫作的成品是文章。這兩頭都離不開人類的生活,供人閱讀的書籍從生活中來,寫成的文章投向生活中去。閱讀使我們理解生活的現實及變化的規律,寫作則使我們把握生活的將來,冀求可能化為現實,理想見諸行動。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