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和蘇教版初中《語文》都選了沈復的《童趣》(蘇教版作《幼時記趣》),二者對“物外”一詞的注釋,大致相同。人教版注:“[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蘇教版注:“[故時有物外之趣]所以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但查閱相關資料,卻發現還有不同的解釋。如《辭海》:“物外:指世外,超脫于世事之外”;《辭源》:“物外:世俗之外”;《漢語大詞典》:“物外:世外,指超脫于塵世之外”。林語堂先生在《浮生六記》的英譯本中,將“故時有物外之趣”譯為from which I derived a romantic, unworldly pleasure.可見,林語堂先生對“物外”之趣的理解是:“浪漫的、塵世之外”的樂趣。
在歷代古詩文中,“物外”也多指“塵世之外、世俗之外”。如:
(1)(道開)后至南海,入羅浮山,獨處茅茨,蕭然物外,年百余歲,卒于山舍。(《晉書·單道開傳》)
(2)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王維《桃源行》)
(3)故向箕山訪許由,林泉物外自清幽。(錢起《謁許由廟》)
(4)陶淵明泊然物外,故其語言多物外意。(晁補之《書魯直題高求父揚清亭詩后》)
(5)何如老衲禪關坐,長晤吾身物外游。(高作霖《題三教寺壁上》)
另外,在現代語文中,“物外”一詞也在使用。如:
(6)我總覺得對于這位超然物外的居士,我們俗人應當敬而遠之。(冰心《〈趙樸初詩詞集〉序》)
(7)或者良辰靜夜,月明星稀,未能放舟中流,蕩漾波心,游心物外,洗我胸中穢氣,是誰之過?(林語堂《林語堂自傳》)
(8)所以我對于能夠昂首物外的舉動并不愿再多苛責。逃避現實,如果現實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梁實秋《寂寞》)
(9)我只希望文藝界以后不隨便恭維我,也不隨便毀謗我,讓我無榮無辱,翛然物外,盡此余年,那便是我所馨香祝禱以求的了。(蘇雪林《關于我的榮與辱》)
(10)他有時雄渾倜儻,飄然物外,有時也幾乎無路可走,苦悶萬分。(劉海粟《志摩之死》)
可見,在現代語文中,“物外”也多指對現實世界榮辱得失的超脫。
那么,《童趣》(《幼時記趣》)的解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偏差呢?
最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的初中《語文》第三冊《閑情記趣》,也將“物外之趣”注釋為“超脫于塵世以外的樂趣”。后來,有老師提出不同意見:“初三冊《閑情記趣》的注釋中把‘物外之趣’理解成為‘超脫于塵世之外的樂趣’,同學們不同意了。是啊,這種解釋適合于一個‘童稚小孩’嗎?應講成‘超脫于事物本身的樂趣’才有道理啊!”
對于這種質疑,我們應具體分析。
學生認為“物外之趣”是“超脫于事物本身的樂趣”,是簡單地將蚊子看作鶴、將叢草看作樹林等獲得的樂趣,表明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深入。細讀文本,我們便會發現,作者不是簡單地觀察和想象,而是完全陶醉在想象的世界里,忘掉了周圍世界的一切,如:在觀察花臺叢草時是“神游其中”,而在美妙世界為癩蛤蟆打破時是“呀然一驚”。
因此,原注的失誤只是“超脫”一詞使用不當,童稚小孩,尚未入世,何談“超脫”?而“塵世以外”的解釋還是合理的,未為世務浸染的童稚心靈本來就常神游于現實世界之外。雖然小孩不能說出“塵世”之類的話來,但《童趣》開篇就提到:“余憶童稚時……”,文章是一個成年人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記述。
成年后的沈復,確實也是一個具有“出世”思想的人。
《童趣》節選自《浮生六記》中的《閑情記趣》,除節選內容外,這一章基本上都是在談作者成年之后栽培盆景、疊石為山、植蘭插菊的妙趣,他說:“點綴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畫,大景可以入神。一甌清茗,神能趨入其中……”這些正是他童年趣味的延伸。因此,美國學者斯蒂芬·歐文認為:“沈復的一生都是想方設法要脫離這個世界而鉆進某個純真美妙的小空間中。”后來,沈復曾寄居蕭爽樓,他說:“蕭爽樓有四忌:談官宦升遷,公廨時事,八股時文,看牌擲色;有犯必罰酒五斤。”此亦可作為他出世思想的一個佐證。
綜上所述,將“物外”解釋為“塵世之外、世俗之外”更為合理些。
但或有人認為,“塵世之外”的說法,對初中學生來說仍不好理解,其中蘊涵的避世思想也不利于青少年的教育。這種認識當然是好的,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減少消極思想的影響,我們不妨稍作處理,將“物外之趣”解釋為“想象的、超出現實世界的樂趣”。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補充《閑情記趣》的后半部分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
參考資料: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沈復著、林語堂譯《浮生六記》(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2月版。
〔4〕王君《你敢對教材說“不”嗎》,http://www.ywtd.com.cn/gb/teacher/node_295.htm
〔5〕[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