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葉 母親》是冰心老人的散文詩,被選入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全詩篇幅很短,開篇從自家院中的兩缸蓮花寫起,重點描寫了傾盆大雨中荷葉遮蓋紅蓮的畫面,由此作者聯想到母親愛護兒女的情景,于是借景抒發了對母愛的至真至深之情。作者通過聯想,先把兒女比做蓮花,再把母親比做荷葉,從而頌揚了深沉、飽滿的母愛。
全詩采用借物喻人的寫法,非常典型。借物喻人的手法很多文章都會用到,但是用來又各有其妙。《荷葉 母親》是一首畫面感非常強的散文詩,全詩最大的妙處不僅在于以荷葉喻母親和以紅蓮喻兒女,而且在于以“蓮”為中心構造的畫面跳轉與情緒流動。
詩中第一幅畫面是自家院中一紅一白兩缸蓮花,作者并沒有在這幅畫面上過多停留,而是立即進入第二幅畫面:故鄉庭院“蓮”的畫面。這兩幅畫面之間的切換,其實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院中的兩缸蓮花引起了作者關于蓮花的種種聯想,但是有意思的是,作者沒有聯想到諸如公園等地方的蓮花,思維偏偏定格在故鄉的庭院里,這是有著內在的情緒原因的。在詩中作者寫到,半夜大雨,早起是陰郁的天,她的心情是煩悶的,在這樣的情緒下,往往會喚起人對故鄉的記憶、對過往溫暖的渴望。在對故鄉“蓮”的記憶中,作者將自己與紅蓮自然而然地聯系在一起。兩幅畫面的跳轉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短小的篇幅卻給讀者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隨后,作者又將畫面切回到雨天的院中,站在窗前看著雨中的紅蓮,心情仍是不適意。此時,大雨又下了起來,紅蓮被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作者卻無計可施。此時母親的呼喚使作者離開窗前,坐到了母親的身邊,猛然間回頭,看到窗外一葉荷葉正為紅蓮抵擋風雨,至此,心中的不寧散盡了。作者的描寫使畫面躍然紙上,色彩鮮明,讓人覺得眼前仿佛正放著一場老電影,甚至可以聽見灰瓦屋檐正不斷滴落的雨滴,而紅蓮的顏色在以灰色天空與灰色院落為主色調的背景里也顯得格外的鮮艷。
在這些畫面跳轉的背后,是作者情緒的自然變化與流動,從“煩悶”“仍是不適意”和“無法可想”到“不寧散盡”,如同一曲背景音樂,與畫面內容渾然交織在一起,而這首樂曲的高潮部分則是作者“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心中的雨”是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難,只有母親是保護自己度過人生坎坷與磨難的人,母愛為兒女孕育出了面對風雨的無窮勇氣。畫面與音樂均在高潮處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的卻是心潮澎湃與不盡回味。
借物喻人是一種常見的寫法,但是作者運用這種寫法巧妙地描繪出畫面的跳轉與情緒的流動,使得全詩不顯造作,不墮入尋常,與作者的情緒渾然天成,帶給讀者感動。教師對全詩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以什么物喻哪個人的層面上,也不能直接切入對文章意義層面的討論,而是要真實展現文本通過語言描寫透露意義與情感的過程,讓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獲得讀寫能力的真實發展和對文章深層意義的體驗與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