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經典篇目出現在多個版本的語文教材中,可是,通過比較我們發現,關于王羲之的生卒年月問題,不同版本說法不一。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一冊(2004年)對王羲之的注釋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后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五冊(2005年)對王羲之的注釋為:“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世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書法家,有‘書圣’之稱。”
山東人民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三冊(2004年)對王羲之的注釋為:“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其實,關于王羲之的生卒年月問題學術界早就存在爭議,筆者查閱了一些比較權威的資料,列舉如下:
“王羲之(303—365)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小字阿菟,號澹離。”(參見鄭振濤主編《語文百科大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馮其庸主編、商務印書館2004年出版的《中國藝術百科辭典》也持相同看法。)
“王羲之(303—361或321—379),東晉書法家。”(參見《中國人名大詞典·歷史人物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
“王羲之(321—379),王廙侄,字逸少,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朱鑄禹編《中國歷代畫家人名詞典》,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
“王羲之五十九東觀余論晉穆帝開平五年卒蘭亭考引羊欣筆陣圖年三十三書蘭亭序錢氏金石文跋尾以永和九年年三十三推之當卒于孝武太元四年”。(清·錢保塘著《歷代名人生卒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版)
一些專家學者多年來也致力于這方面的考證,意在定奪這位偉大的書法家的確切生卒年月。
袁世碩主編的《山東古代文學家評傳》(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在論及王羲之的生平時指出:“關于王羲之的生卒年,一說為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一說生于公元321年,卒于公元379年。據《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所記,《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寫在‘永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王羲之‘時年五十有三’。永和十四年,為公元357年。我們認為王羲之的生卒年,當以第一說為是。”
2006年7月,新華網、新浪網等多家媒體紛紛轉載一篇有關王羲之生卒年考證的文章,文中說:“北京的四名文博專家日前專程來到浙江紹興,就當地文物愛好者張笑榮收藏的王羲之之妻郗璇墓碑進行考證和研討,揭開了王羲之的生卒懸疑。專家們認為,王羲之的生卒紀年當為公元303—361年,享年59歲。”依據為:“據墓碑記載,墓主人郗璇‘升平二年戍午歲四月甲寅朔七日庚申薨’。升平二年即公元358年,而第四行的碑文說明,時年王羲之56歲。專家由此推斷,王羲之的生卒紀年為公元303—361年。”
另外,有學者從《晉書》中找到證據:“羲之書初不勝庾翼、郗愔”,后羲之“嘗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嘆伏”,并寫信給王羲之說:“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沛,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可見,至少在庚亮與庚翼還活著的時候,王羲之的書法已讓庚翼“深嘆伏(服)”。然而,庚亮活到公元340年,庚翼活到公元345年,倘若王羲之出生于321年,即使他的那封讓庚翼“深嘆伏(服)”的“答家兄書”就寫于庚亮歸天的那一年即公元340年,他也才19歲。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蘭亭雅會之時,王羲之寫出了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算一算,他也才32歲,這能說是“暮年方妙”嗎?(《王羲之生卒年考》,中國國學網)
根據以上資料,似乎人教版的注解更加合理一些,而蘇教版和山東人民版的注解缺少確鑿的證據。可是,我們并不能簡單地作此理解,因為有關古人生卒年月甚至出生地的爭論十分普遍,有的考證起來也困難重重。
我們知道,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是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目標之一,教材作為最重要的語文課程資源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憑借之一,為此,語文教材的編寫者應該盡可能將一些原始資料呈現給學生,不要避諱有爭議的內容。王羲之的生卒年月既然最終還沒有在學術界取得一致意見,編撰者就不應該憑某個群體的觀點而將有爭議的論點之一作為定論編入教材,這樣會使學生失去一次探究的機會,也規避了真實的信息。
所以,教材的編撰者應該持有嚴肅的學術態度,把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升到學術意識的層面,大膽地將有爭議的學術問題在教材中呈現出來,這也是對學生知情權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