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是語文教育內容的載體,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發揮語文教育功能的物質基礎。毫無疑問,語文教材是教師從事教育、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依據。隨著交流的加強,我們能看到更多的以漢語為母語的香港、臺灣等地區的教材。兩岸同宗同源,教材研制方面應該有不少可以借鑒的地方。
《記承天寺夜游》作為中華文學經典,必然受到教材編制專家的關注。該文被臺灣翰林出版社出版的《國文2》上冊(2007年8月,以下簡稱翰林版)選入,大陸三套主要初中語文課標實驗教材也選了該文,分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上冊(2005年,以下簡稱人教版)、江蘇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上冊(2003年,以下簡稱蘇教版)、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上冊(2005年,以下簡稱語文版)。同樣的選文,編排設計卻大相徑庭。在此我們對四套教材同一篇目的編排進行細致比較,希望能給教材編制提供一個新思路。
一、翰林版《記承天寺夜游》課文體系介紹
翰林版開篇的編輯大意說:本書每課內容分為學習重點、課前預習、題解、作者、課文、注釋、課文賞析、問題討論、應用練習、課外學習指引等項。《記承天寺夜游》一課也不例外。具體內容如下:
學習重點
一、能欣賞言簡意深的小品文章。
二、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三、培養欣賞自然之美的能力。
課前預習
一、農歷十月屬哪一個季節?文中賞月的共有幾個人?
二、蘇軾原本解衣欲睡,為什么又改變心意,到承天寺夜游?
三、文中“水中藻荇”與“庭下竹柏影”有什么關系?
題解
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是一篇記敘文。承天,寺名,在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宋神宗元豐三年(西元1080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文是蘇軾被貶至此地后,與友人張懷民夜游承天寺,有感而發所寫的一篇短文。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寫庭院中的月色,借著如水月光、竹柏疏影抒發感觸,文句簡潔,詩意盎然。
作者(略)
課文(略)
注釋共有10個(略)
課文賞析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貶謫黃州時,在困苦境遇中所寫的一篇短文。全篇僅有83字,像一則日記,似乎信手拈來,毫不經意,卻通過對月夜美景的描寫,流露出作者在貶謫生涯中,隨遇而安的豁達心境與浪漫情懷。
全篇分為三個段落。先敘事,繼寫景,后抒懷。首段敘事,道出夜游的時間、地點和緣由。接著,寫庭中景色,只有三句,卻展現高妙的想象力,用澄澈透明的積水形容月光的清朗,用水中柔擺的藻荇,比喻月光下竹柏影的搖曳,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幅清幽的月夜圖,具有一種雋永而潔凈的美。
文中抒懷一段,尤其意味無窮,唯有具備閑適的心境才能在平常的事物中發現美。蘇軾與張懷民同樣仕途不順,卻可以忘懷得失,擺脫俗務,才能有此閑情雅興,來欣賞這美好的夜色。全文自然流暢,意境高雅,傾訴著詩人灑脫的襟懷。
問題討論
一、本文包括敘事、寫景、抒情三部分,請分別指出來。
二、本文題目中有“夜游”兩字,你認為哪些語句是照應“夜”哪些語句是照應“游”?
三、文末“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表達出怎樣的感情?請加以說明。
應用練習
一、植物成語練習:“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句中以水中柔擺的“藻荇”,比喻月光下竹柏影的搖曳多姿,平常我們也會用與植物有關的成語來描繪人、事、物,請你將下列成語,填入適當的句子中。
(內容略)
二、詞語解析:推敲下列各題的文意,然后選出最適當的詞語,將它填入()中。
(內容略)
三、資料搜尋:如果要收集有關蘇東坡的資料,你可以參考下列哪一些書籍?(多選題)
參考選項:(甲)《唐詩三百首》(乙)《宋史》(丙)《史記》(丁)《中國文學史》(戊)《元曲選》(己)《東坡志林》(庚)《中國小說史》(辛)《宋詞三百首》
課外學習指引
一、《蘇東坡傳》,林語堂著,臺北:遠景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
二、《蘇軾》,王水照著,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二年。
三、《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作品賞析》,吳子厚編著,臺北:開今文化公司,民國八十二年。
全課共有七幅插圖,有《東坡志林》《蘇東坡傳》《蘇軾》書影圖片、蘇軾肖像圖片、夜游情景圖和藻類荇菜的圖片。
二、大陸三套教材《記承天寺夜游》課文體系比較

大陸三套教材中的《記承天寺夜游》課文體系猶如孿生兄弟,畢竟剛從“一綱一本”走向“一綱多本”,暫時無法消除一統時代的痕跡,難免出現“多本一面”的現象。
三、臺灣、大陸教材比較研究
1.學習目標和重點
學習目標是預期的學習結果,具有導學、導教、導測評的功能。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要圍繞學習目標展開,所以目標設置極其重要。學習目標的設置適當與否是決定教學是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布盧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我們認為,每單元、每課都清晰地設置學習目標或學習重點能使師生達成共識。師生的注意力都共同指向目標,教學效率才能夠大幅提高。目標設計既利于規范教師的教學,也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2.課前預習
大陸教材編寫者不約而同地取消了過去曾有過的“預習提示”,而在實踐中許多教師往往習慣讓學生預習課文,為新課文的學習作準備。預習有利于學生初步理解課文,掌握課文學習重點,提高閱讀效率和能力。教材中設置課前預習、預習提示等欄目,既能減輕教師的負擔,又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插圖
課文中的插圖如果主題正確,畫面生動有趣,就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增加課文的形象性、感染力,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為教學增色不少。單從經濟角度考慮,自然會覺得插圖增加成本,但從教育著眼,應該說是值得的。臺灣版插圖一律用彩色,非常醒目,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本課的插圖而論,藻類荇菜的圖片尤為有意思,現在絕大多數學生不知藻、荇為何物,自然無法體會到“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耳”的奇妙。補充這個插圖能有效促進對文本的理解。
4.課文賞析
該部分在大陸教科書編寫體系中往往放入教參,由教師掌控;而臺灣教材直接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提高鑒賞文本、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5.練習
練習系統是語文教科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科書中編排一些精心設計的練習題,有助于學生記憶、理解、應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是教科書同一般著作的重要區別之一。臺灣教材的練習不光數量多而且形式豐富,最引人注意的是“資料搜尋”題,能真正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資料的能力。
6.課外學習指引
結合教材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讀物,引導和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與擴展視野的愿望。在教學實踐中,不少優秀教師都注意給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但由于教師本身閱讀視野等各方面的限制,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尚處在自發狀態。因此,在教材中直接設置“課外學習指引”對規范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大面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極其有意義的。
四、反思
語文教材主要由選文系統、導學系統、練習系統組成,各系統都擔負著一定的教育功能,各系統的設計關系到教材的質量和功效。大陸三套教材的導學系統、練習系統等方面全面欠缺,這固然給了教師較大的發揮空間,但也可能導致教學的隨意性。人教版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主編崔巒先生指出,教材要“大大加強導學系統和練習系統,明確呈現‘教什么’‘學什么’‘練什么’‘練到什么程度’,使教科書成為教學內容確定性高的教材”。〔1〕
我們感覺臺灣教材更有利于“學”。詳細而周密的導學系統與學生的思維流程相契合,隨時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支點。豐富而全面的練習系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進行理解性學習,實現知識的遷移,學會運用知識,培養技能,有利于學生創造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有教材研制專家認為,未來的教材應“從‘教材’向‘學材’轉變。教材的選文和呈現方式盡可能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機會和可能”。〔2〕的確,教材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盡可能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供便利。編制教材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要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規律,從便于學生學的角度來編制。
教材不應該只是教師“教”的“材”,還應該是學生“學”的“材”。
〔1〕崔巒《小學語文教育的理想境界》,《課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2期。
〔2〕汪潮《試論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的理念和設計》,《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