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因自主而發展,教師因導引而提升,課程因靈動而高效,三者相互交織形成了獨特而精彩的杜郎口課堂文化。杜郎口中學的每一節語文課幾乎都是這樣上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討論確定學習目標,再由小組分配學習任務,然后小組自主學習,最后組內、班內展示交流。這里實錄的《紀念白求恩》是該校課堂教學三模塊之中的“展示模塊”。這是一節普通的45分鐘語文課,也是一節充分體現杜郎口課堂文化的語文課。
一、外在表現
在課堂教學中,圍繞著學習內容,師生之間靈犀相通、配合默契。下面,我們就回顧一下他們在這節課上的表現:
1.教師走到臺下了
課堂教學中,教師走到了臺下,不再以權威者自居,自始至終從容淡定。話語不多,二十多句插白所占時間遠遠不到10分鐘,但卻意義非凡——鼓勵學生說話,鼓動學生競爭,引導學生合作,賦予學生責任,引導學生提升。
在這里,我們不妨體味一下教師不多的話語:“在預習課上同學們表現得非常精彩,我相信在展示課上同學們會表現得更加出色,有沒有信心?”這一方面是在褒揚學生預習成果的豐碩,一方面也是在鼓勵學生大膽展示。“好,我們開始展示。”這里用“展示”而不用“回答問題”,自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哦,他們作了周密的布置!”“這位同學查到了這方面的資料,非常難得。”這一方面是在揭示“他們”展示何以精彩的原因、賞識“這位同學”,另一方面也是在督促其他同學也要有周密的布置、也要作充分的準備。“剛才這個小組很有創意,他們以話劇的形式表現了白求恩的精神,但是他們在表演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大家給他們提提意見吧。”在肯定創意的同時指出不足,不僅沒讓“瑕疵”遮掩“美玉”,而且還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生成新的思想。而當有同學借白求恩精神歌頌老師時,教師用“好,謝謝你們啊!”“謝謝!”這樣質樸、自然的話語回饋,不僅流露出真誠,而且也帶有對學生學以致用的期待。
我想,正是因為教師走到臺下,才有了學生的走上前臺;正是因為教師的少講,才有了學生的多說;正是因為教師的鼓勵,學生的展示欲望才得以激發;正是因為教師的喚醒,學生的學習潛力才得以挖掘;也正是因為教師的寬容,學生的個性才得以張揚。
2.學生動起來了
課堂上,學生行為灑脫、輕松、自在。他們有言說,有書寫,有問難,有辯詰,可以朗誦,可以歌舞,而且都那么富于真情,達到了積極主動、爭先恐后、百花齊放的境界。
展示交流時,學生們的言說也異彩紛呈。“我們組將由劉謙同學為同學們整理這篇課文的整體思路。然后由我們‘3+sport’組合為大家展示。接下來插入呂緒康同學的感受,最后由張延歧和吳汝鎮同學朗讀他們的作品。”這里的“整理思路”“展示”“插入……感受”“朗讀他們的作品”,無一不在實踐“我的發言我主宰!”“下面請欣賞我們‘無名組合’改編的《你,浪花里的一滴水》。”這里“無名組合”對魏鋼焰大作的改編,是對原作的一種超越,更是在模仿基礎上的創造學習。“我們‘star group’主要以展現為主,你將看到我們的精彩表演,感受我們的青春魅力和活力。我們期待著馬上開始。”言談之中,自信、自我展示的強烈欲望蘊藏其中。“boys and girls,我們四組表演完畢!”中西結合的表白,在散發活力的同時,也流露出成功表演之后的輕松。“還有他們最后的這個配合,雖然創意很好,但有點雜亂。我覺得三位女生詞很好,但很吵,美感全沒了。”在這里,學生們可以直抒己見,毫不相讓,真正體現了課堂的民主多元、輕松和諧。
3.課堂活起來了
在展示課堂中,教師既是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促進者,也是參與者、分享者。正是因為教師角色的適切轉換,學生才能夠舉手發言,聲音洪亮;討論熱烈,辯論激昂;爭問搶答,各抒己見。學生不管是坐著的、站著的、蹲著的、走動著的,也不管是在陳述演說,誦讀歌唱,還是自編自演課本劇,他們的心思全都傾注在學習內容上。
整個課堂,言說、辯詰、品評連續不斷,歌聲、笑聲、掌聲連成一片。響起的二十來次掌聲,有的是為教師的點撥而鼓,但更多的是為同學的妙語連珠、出口成章而鼓,為同學們自信的朗誦、歌舞而鼓,為同學們精彩的展示而鼓!這些掌聲,有的習慣自然,有的強烈持久,全都發自內心。死氣沉沉的氣氛消解了,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洋溢著生命活力。
二、內在品質
杜郎口中學有句格言:“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學生因自主而發展。”這也正是該校課堂文化的真實寫照。透過課堂教學實錄,我們不難發現杜郎口中學課堂文化的內在品質:
1.讓學生自主
所謂自主,就是能為自己的言說作選擇,就是能為自己的行為乃至生命負責。杜郎口中學的學生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他們有一句口號是“我的課堂我做主,我的人生我把握”。他們了解自己,了解課堂,能夠通過自己的選擇建立起與課堂的最佳適應。整個學習過程,從學習目標、學習方式的確立到學習手段、評價方法的認定,無一不是學生自主選擇的結果。展示課中,從對《沁園春·長沙》的朗誦歌唱到議論文三要素的講解,從對《你,浪花里的一滴水》的改編到《白求恩和他的妻子》材料的補充,從對毛主席講話課本劇的扮演到《滿江紅》《靈魂》的即興創作……無一不是學生自主組織的結果。自主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自主使他們不再受教師的束縛,不再是教材的奴隸,他們變成了課堂的主動建構者。當然,學生的這種自主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教師的退居臺下,來自教師的幕后掌控。我想,正是因為教師角色的適切轉換,學生才能更好地走上前臺,更好地展示自我,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2.讓學生自信
展示課中,學生的表現充滿了自信,他們幾乎可以擔當起教師的工作來:有的講起了議論文三要素,有的借用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抒發自己的感情,有的大膽改編《滿江紅》《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有的即興創作《求恩贊》《靈魂》,有的干脆把所學的《紀念白求恩》改編成話劇……他們講起課抑揚頓挫,談起感受落落大方,朗誦詩作聲情并茂,表演課本劇惟妙惟肖……所有學習活動,他們都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寬松的氛圍、大膽的言說、夸張的行為、勇敢的嘗試,都在培育著他們的自信。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有了自信,有了信心,學生就有了提升與發展的內驅力。學生的自信,必將催生出明天的輝煌!
3.讓學生自由
杜郎口中學的學生都是自由意識的實踐者。課堂上,學生可以盡情展示,他們有充分的言論自由、行動自由,更有充分的思維自由、精神自由。學生不再有刻板的坐姿,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坐、站、蹲、行等不同體位,甚至可以走出教室,盡情地展示、發揮;學生不再按部就班、墨守成規,他們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采用講解、朗誦、提問、辯論、板書、表演、唱歌、跳舞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對“必然”的認識。自由是智慧的根源,自由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自由讓學生感受到靈性的生成,體驗到生命的愉悅。當然,學生的自由也是相對的。他們的行為放而有序,他們的言說活而有實。學生的展示可以爭先恐后、不分你我,但只要有“教師”站出來,其他人就甘為“學生”。
應當指出的是,杜郎口中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地方。如學生盡情地言說、表演是否會偏離語文學習目標(在實錄中我們就沒有看出學生確立了怎樣的“學習目標”)、遺漏一些語文本身的要素(如實錄中有關議論文三要素的知識點好像沒有落實好)、迷失言語發展的方向?除了熱鬧的展示,語文課是否還需要一些沉靜的感悟?但無論如何,杜郎口中學的課堂教學解放了學生的身心,尊重了學生的情感,培育了學生的自信,發掘了學生的潛能,張揚了學生的個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更好地發展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堅信,學生有了自主、自信與自由,自然就會張揚、展示與競爭;有了張揚、展示與競爭,自然就會提升、發展與創新;有了提升、發展與創新,自然就會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輕松與幸福。有了奠基于自主、自信與自由的這一切,學生自然就能健康地成長!
致力于造就學生自主、自信、自由的內在品質,正是杜郎口中學課堂文化的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