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華人占全部人口的75%左右),雖然英文是其第一官方語言,但為了保存“中華文化的價值觀”,新加坡政府希望通過華文教育將華人優秀的傳統文化介紹給華人子弟。依據新加坡教育部2002年頒發的《中學華文課程標準》與《中小學華文字表》,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編寫了《中學高級華文》(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這套教材除了落實《中學華文課程標準》規定的“加強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并提高他們學習華文的興趣;通過華文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及吸收華族文化與傳統價值觀”兩個總目標外,還在充分調動學生的觀察、篩選、提煉、概括等語文能力的同時,注重對生活的挖掘和感悟,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和豐富學生生活經驗的目的。
本文將從以下五個方面簡單介紹一下這套教材。
1.多元尊重,各民族文化并存
新加坡教育政策最大的特點,首先是減少不同種族的歧異,加強種族的共同經驗及認同,為新加坡服務,其次是提供知識、技能,最后才是增進各種族獲取教育平等的機會。新加坡目前沒有一種為各民族普遍接受認同的文化,而是各民族文化并存共榮,因而其官方語言有四種,即英語、華語(普通話)、馬來語、泰米爾語,新加坡的學校實行雙語教學。傳統上,一般把以某一種語言為第一語文的學校劃分為某一源流學校,比如以華文為第一語文的學校即為華文源流學校。1987年,新加坡政府規定所有學校以英語為第一語文,并以英語為絕大多數科目的媒介語言,學生的母語作為必修和必考的第二語文。以華族學生為例,只有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進入中學(四年制)后才可以將英文和華文作為第一語文,這套《中學高級華文》教材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編寫的。
我們能從教材中管窺新加坡華文教育尊重文化生態平衡的特點。例如三年級上冊第7課《東就是東,西就是西》,課后有這樣一道練習題:“作者認為新加坡‘是個世界人種的博覽會,東西文化的交匯點和環球物資的交易所’,試用文章中的具體事例來加以說明?!苯酉聛碓凇罢f一說”中的題目是:“你知道新加坡建國以來,歷經了哪些‘風風雨雨’?”又如同冊第29課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課文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加坡被日軍占領的情況,結尾處作者寫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新加坡被日軍侵占的歷史,使我們懂得:唯有不斷加強國防力量,才能防止外來勢力的侵略。”由此可見,教材一直試圖關注不同層面的文化相互作用而構成的相對復雜的文化生態環境,強調對國家觀念的認同感,以適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并為其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環境,促進其個性才能的多方面發展。
2.植根生活,建構“大語文”環境
《中學高級華文》編寫的總目標是加強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技能和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學習華文的興趣,進一步認識、吸收華族文化與傳統價值觀。在編寫過程中除了注入國民教育信息外,也著重思維與資訊科技相關技能的訓練,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成果。為了適應新加坡語言種類多元狀況,這套教材編寫相對靈活,全書共8冊,每冊5個單元,每單元由2~4篇課文組成,在保持教材連貫性的同時,滿足不同檔次學生的不同需求,具有較強的包容性與適應性。課文選材以《中學華文課程標準》所列出的人際關系、衛生與個人健康、社區與國家、華族傳統文化與傳統價值觀、外國文化與事物、自然界、科技天地、想象與幻想八大主題為依據,圍繞以人為本、家庭為根、社會為先、胸懷祖國、放眼天下等方面,涵蓋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五個層面,力求在廣闊的視野中對學生進行大語文教育。此外,以傳授中華傳統文化為主要目標的篇章大約占全套教科書的55%,呈現方式上注重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三年級下冊第28課《華人的重要傳統節日》,簡明而準確地介紹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等中國傳統節日。
3.簡潔實用,在整體感知中培養創造意識
從這套教材的練習中不難看出,新加坡華文學習輕難度上的深入挖掘,重能力上的培養發展,也就是說教材相對較淺,注重整體感知,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例如莫泊桑的《項鏈》,與課文直接相關的練習只有兩道,一是整體把握故事情節,二是理清故事線索。而另外三道題目分別為:“假設你向朋友借了一件貴重的東西,后來不小心丟失了,你怎么辦?”“按照課文所描寫的人物和事件,根據你的想象,將瑪蒂爾德與佛來思節夫人在公園相遇的情節續寫下去?!薄叭绻闶欠饋硭脊澐蛉?,當你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你會怎么做?”這樣的課后練習,顯然削弱了對文本本身的分析,強調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鼓勵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吨袑W高級華文》每學年分上下兩冊,每冊只有150~220余個生字,每篇課文基本上為短小精悍的文章,沒有書下注解。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四年級學生即將中學畢業,為減輕教師與學生的學業負擔,使師生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合作式的學習,展開更多自我主導的研究,進行更多獨立性的調查,教材的編排發生了變化,上冊有15篇課文,下冊只有10篇課文。
4.參與社會,在傳統中追求人文價值
新加坡華文課程的教學目標特別強調通過華文的學習,把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教育貫穿在教學之中。例如一年級上冊第4課《散步》的課前提示:“本文寫出一家祖孫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情景。這個平常的家庭生活鏡頭,能使我們通過主人公對家庭的熱愛和對生活的使命感,認識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教材在編排上還力求反映民族的特質,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吸收華族文化與傳統價值觀,教學內容古今結合,古為今用,既繼承傳統,又適應時代要求。四年級上冊《中華武術》一課,介紹了中華武術發展的概況,文章除了說明武術在中國古代的演變和武術流派的形成之外,也對武術被列為奧運會競賽項目的前景寄予殷切的期望。
教材在練習設計方面思路開放靈活,于保留傳統中盡顯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通過聽力、朗讀、網上活動、表演、演講、訪談等多種創新形式,體現孝親、友愛、守時、誠實、節儉、勤勞、禮貌等多層面人文理念。以四年級上冊為例,第10課《日暮鄉關何處是》的第三題是分組辯論“老一輩落葉歸根的想法是正確的”。第11課《萬眾歡慶的日子》描述8月9日新加坡國慶慶典和煙花晚會的盛大熱鬧情景,練習三“說一說”的題目是這樣的:“國慶那天,如果要你通過手機簡訊傳送祝語,除課文中的祝語外,你還能傳送什么?”從以上兩例可見,教材編寫者沒有把學生置于世外桃源,而是讓他們時時聯系社會生活,通過教材走進社會,自然地融入社會。
5.培養能力,在表達交流中盡顯語文本色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目的,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教材都必須遵循的教育原則。《中學高級華文》注重學生在積累生活、體驗生活的過程中通過交流互動構建起自己對知識的正確認知,其中口語交際與寫作較有特色。
比如四年級下冊只有10篇課文,其中有9篇都在練習中涉及口語交際的具體要求和應用。學生通過大量的口語訓練,一方面鞏固了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另一方面切實提高了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為今后走向社會打下基礎。三年級上冊第3課《武松打虎》練習五“聽力訓練”包括這樣三道題:
(一)填空
聽第二遍錄音時,可以一邊聽一邊填空。
1.平原君去游說楚王,目的是要聯合起來,對抗__________。
2.平原君十分欣賞毛遂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楚王指著毛遂問:“你是什么人?我跟你主人在商量__________,哪里輪到你來插嘴?”
4.楚王肯聽毛遂說話,是因為他看到毛遂身上帶著__________。
5.平原君和他的手下,都說毛遂的__________果然超群出眾。
(二)你認為毛遂是個怎樣的人?平原君又是個怎樣的人?
(三)復述“毛遂自薦”這個故事。
以上三道題并非單純的聽力訓練,而是傾聽、記憶、判斷、概括、選擇、表達、審美等綜合能力的訓練。
最后,關于寫作?!吨袑W高級華文》的寫作部分由說明、議論、描寫、抒情四個板塊構成,每一冊每一個單元的后面,都有配套的寫作專題訓練。全套教材與分冊教材各自形成大系統與小系統,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例如一年級上冊的五個寫作訓練分別為:怎樣寫人、怎樣完整地記敘一件事、怎樣對報章新聞發表議論、怎樣描寫靜態景物、怎樣抓住特征描寫景物。每一個寫作訓練包含三部分:訓練要求、輔導要點、例文。目標明確,方法指導具體,例文引導直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