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在粵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荷花淀》被安排在必修3的小說單元,屬“擴展閱讀”篇目,是在學習了“基本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的閱讀延伸。
《荷花淀》曾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是孫犁及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小說用散文的筆法,細致地描繪了白洋淀的自然美和人情人性之美,充滿了生活氣息和詩情畫意。它是一篇戰爭題材的小說,但作者卻用詩意的描寫代替了對殘酷戰爭場面的重現,而且這并未削弱小說對戰爭的譴責和控訴力度,相反,它比直接再現戰爭場面的作品更深刻、更震撼人心。
學生情況
小說歷來是語文教材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文體,在本單元“基本閱讀”部分,我們精講了四篇小說,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小說的基本要素、文體特征,積累了一定的閱讀方法和技巧,為小說的深層探討和個性化解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欣賞小說描繪的自然美、人情美,了解作者樸素清新的語言風格。
2.能力目標:理解作者處理戰爭題材的獨特方式及用意,提高欣賞小說的能力。
3.價值目標:認清戰爭本質,樹立世界需要和平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欣賞小說描繪的自然美、人情美。
2.難點:對人情美的理解;理解作者處理戰爭題材的獨特方式及其用意。
教法
1.設疑激趣: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2.優輔精講:優輔,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供恰當的學習方法和探究思路;精講,對于學生不知道或難以理解的內容,教師要給予精辟的講解。
學法
1.自主學習法。
2.討論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通讀全文,查找生字詞,掃清文字障礙。
2.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讀后的整體感受。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荷花淀》,作者是孫犁,知道“犁”是什么嗎?對了,是一種耕田的農具,這個字,也可以理解為耕田。我們常說文如其人,孫犁先生的小說就有一股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這股氣息還影響了一批作家,以至在文壇上形成了一個小說創作流派,叫“荷花淀派”。一個流派竟然用一篇小說的題目來命名,足見這篇小說的分量。那么讓我們一起走進“荷花淀”,去欣賞它迷人的自然風光和至純至善的人情人性之美吧!
(三)檢查預習
讀后總體感受:美——自然美、人情美。
(四)深入賞析
1. 欣賞自然美
(1)找出相關段落(前三段)并研讀。
(教師輔導:用賞析詩歌的方法,從意象入手,通過意境分析概括畫面特征。)
(2)學生自主學習,找出“月亮、院子、蘆葦、女人、雪地、云彩、荷葉、荷花、荷香”等意象。
(3)師生共同討論探究,分析意境,總結出自然之美:寧靜、和諧、圣潔、富饒。
2.欣賞人情美
(1)教師導讀,設疑激趣。教師提出異議:人情不夠美。
場景一:夫妻話別,面對生離死別的重大事件,夫妻總共說了22句話,各11句。水生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才25個字,最短的只有一個字:“嗯”。
場景二:冒險探夫一節,從幾個女人的口中,我們得知,她們一點都不想念自己的丈夫,只是迫不得已才去的(一件衣裳、一句要緊話、婆婆的命令)。
場景三:戰斗結束,水生面對為探看自己差點送了命的女人,竟然大發脾氣(“出來吧,你們!”“好像帶著很大的氣”),稱她們是一群落后分子(“不是她們是誰,一群落后分子”)。夫妻相見,手都沒有拉一下,帶去的東西還是丟過去的。
試問,有這樣的夫妻嗎?能說人情美嗎?
(此時,學生會反應不一,能獨立思考的同學會反駁,但一時找不出有力的論據。獨立思考能力稍差的會開始動搖,懷疑自己原來的看法。有的會干脆點頭稱是,同意老師的觀點。這就極大地激起了他們的探求欲望。)
(2)深入探究以上三個場景。
(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通過人物言行,特別是細節描寫,揣摩人物心理。)
場景一:夫妻話別
在教師輔導下,學生通過“夫妻之間的了解、關愛的語氣、一個細節、一夜的等候、臨別叮囑”等言行和細節讀出了看似平淡的言行之下的深情厚誼。
老師予以肯定,并總結:彼此已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無需言語,就能理解對方的每一個眼神和動作。于平淡中見深情,這樣的感情才更加醇厚綿長。
場景二:冒險探夫
通過四位青年婦女漏洞百出的探夫借口可以洞穿她們的內心世界。
教師總結:這是幾個被思念沖昏了頭腦的女人,她們抱著僥幸心理,冒著生命危險探夫,全是因為愛啊!
場景三:戰場重逢
對學生來說,這個場景是最難理解的,因為除了水生的吆喝和責怪,女人們幾乎沒有說話,而水生又顯得很不近人情。
教師必須提醒學生注意一個細節:水生在說完“一群落后分子”之后,順手把一盒餅干丟在女人們的船上。這一“丟”泄漏了他心中的秘密。原來水生對她們的到來是很高興的,所做的一切都是給戰友們看的——你們看,我在老婆面前多威風?。ń處煴仨殞W生講解一下傳統中國男人身上的壞毛病——大男子主義,愛面子。)當然,其中也有真生氣的成分,怪她們不該如此冒險,生氣中充滿關愛。
學生質疑:既然他們相親相愛,為什么不直接說出來呢?
教師答疑:這是中國式的愛情,它的特點是含蓄委婉,外冷內熱。
儒家思想對男人(修齊治平)和對女人(三從四德)的嚴格要求與美好愛情之間的矛盾使然。
(3)分角色朗誦,深入體會這種含蓄委婉、內冷外熱的情感表達方式,總結人情美:相親相愛、相互體貼、真摯、深沉、含蓄。
(五)深入探究
當學生沉浸在自然與人情美的氛圍中時,教師導讀:自然風光和人情的美好使我們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這是一篇戰爭題材的小說。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寫戰爭的呢?
1.閱讀描寫戰斗場面的文字。
有驚無險,甚至還帶幾分詩情畫意,就像是一次充滿歡樂的田間地頭的日常勞作。作者似乎不是為了寫戰爭,而只是為了給人情美提供一個展現的平臺。
2. 教師設疑:作者在美化戰爭嗎?他為什么要這樣寫?
(1)學生討論。
(2)教師提示思考侵略戰爭的本質:侵略戰爭就是霸占你的土地,掠奪你的資源。它是人性惡(殘暴、冷酷、貪婪、卑劣)的集中爆發,是人性的墮落與毀滅,戰爭使人類文明構建的道德標準和價值體系全面坍塌。
(3)在認清侵略戰爭的本質之后,教師提問:你們現在還忍心讓戰爭降臨到這片寧靜、和諧、圣潔、富饒的土地和這些善良純樸的人身上嗎?
(4)學生:不!
教師(繼續渲染):不幸得很,一場慘無人道的侵略戰爭正降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正在踐踏這塊寧靜、和諧、圣潔、富饒的土地,純樸善良的人們正在被蹂躪、被屠殺!
強烈的對比和教師的語言渲染會讓學生義憤填膺,進而深刻地認識戰爭的罪惡。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越是有價值的事物,其毀滅的悲劇色彩就越濃。同樣,作者把自然與人情描寫得越美,就越能顯出戰爭的殘酷,這比正面描寫戰爭更具震撼力。至此,難點二得以突破。
(六)拓展遷移
抵抗者和侵略者之間的戰爭其實是一場人性的廝殺。歷史告訴我們,正義必將戰勝邪惡,但也會付出沉重的代價。付出代價的不僅僅是某一個國家和民族,而是整個人類。因為戰爭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的衰退和生命的毀滅,最重要的是人類文明構建的道德標準和價值體系的坍塌,是人性的墮落和毀滅。戰爭沒有勝利者,它是全人類的失敗。因此,我們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