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期有學者撰文指出,中小學寫作應分為“表達自我”的寫作(生命寫作)和“基于交流”的寫作(生存寫作),它們有各自不同的規律。在教學和考試中可以把這兩種寫作分開來教,分開來考,從而解決當前中小學寫作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這一觀點經網絡轉載后,引發了網友的關注和討論。劉貞福、容理誠兩位老師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談了自己的看法。本期我們刊發這兩位老師的文章,并摘錄網絡論壇中的部分討論,以期讓大家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能更加深入。
從個人偏好來說,我更喜歡“生命寫作”(假定兩種說法成立并形成對立統一關系的話)。一是因為生命寫作更為崇高而艱深,崇高的東西總是富有誘惑性和挑戰性,更能激發人的生命本能去追求它;二是因為生命寫作在現實寫作教學中缺失甚多,莘莘學子不僅在生活中缺少詩意,在寫作活動中同樣缺少,他們中大多數人的作文只有技藝可圈點,而無人格、品位之彰顯,因而需要注入更新的血液和更強的動能。不過,我的生命寫作觀強調的是在作文教學中貫注或張揚理想、塑造或改善人格、調動或激發生命潛能,不光表現文章美,而且呈現人格美、人性美。至于當今所呈現的那種忽視學生心智發育、人格成長,只一任寫放膽文、自由文,寫成的是張狂自戀、空疏乏味或肆意攻擊的劣等之作,則不在此列。
我強調寫作教學的理想追求、人格培養等,實非一個弱勢者的呼喊或一種憤世嫉俗的叫囂,而是順應教育教學改革大趨勢的慎重選擇。
那么,我的生命寫作觀究竟包含怎樣的內容?其現實可行性如何?這是必須正面回答的問題,愿詳述之。
1.樹立崇高信念。信念有不同的層次,有宏觀信念,認定世界美好、未來美好;有個人信念,相信“我能”“我優”,沒有越不過的溝坎;有具體寫作信念,寫作是提升人格品位、表達心靈智慧,與外界溝通的手段和工具,寫作是勤勉訓練的產物,寫作是縝密思維的產物……
2.提升思維品質。思維是寫作的根本,文章是作者思維的外化,文章優異實際上是思維品質優異的表現。與寫作相關的思維品質包含多種:有規范性品質,思維規范意味著思維成熟,符合文章寫作之道,能得到他人認可,讓人信服;有創造性品質,思維富于創造性,有特色、有價值,它與規范性品質相對應;有深刻性品質,在他人思維止步的地方再往前走一步,深及事物的本質和事理的最深層;有發展性品質,學生心理意識、腦力智能正處于成長發展之中,發展是硬道理,要發展得更快、更成熟、更健康……
3.培育健康情感。寫作不只是展現智慧,也是表達情感,并以情感的長期積累和不斷深化為寫作發展的心理基礎,寫作的情感表現出多層次、多側面、多特點:有情感的豐富性,并由豐富性衍生出深刻性、細膩性,抗拒情感的單調貧乏、淺薄狂躁;有情感的新穎性,追求新事物、新感受,懷有強烈的求知欲,抗拒情感的遲鈍、感受力的低下;有情感的高雅性,既高且雅,高而致高尚,雅而致優雅,有境界、有品位、有韻味,抗拒低劣、粗糙、鄙俗;有情感的熱烈性,全身心地投入寫作中,唯寫作是求,忘我無我,抗拒平淡、萎靡、卑弱……
4.端正寫作態度。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生寫作的成敗多半取決于其寫作態度。寫作態度可述者甚多:有堅忍執著的態度,有認真負責的態度,對自己的作文事業負責到底,永不言敗;有明判是非、棄善揚惡的態度,在作文中表達社會公理公義,鄙視豪強,同情弱勢;有感恩敬畏的態度,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學;有友善誠懇的態度,善于和樂于與他人交往,做一個成熟的人、一個社會化的人……
“生命寫作觀”似乎是一個開放的無所收束的概念,難以述說盡全,其他可述者還有良好寫作習慣、生活見識、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和表現力等,限于篇幅,不復多言。
那么,我所提倡的生命寫作理念是否因為過于“崇高”而不切實際,沒有可操作性呢?教學行為理應是某種理論或理念指導下的有效實踐,寫作教學亦莫能外。當建立了一種科學的理念之后,可以順暢快捷地按規程操作達成教學實踐目標,而不致顛簸曲折或趨從旁門左道;反過來,當陷入教學實踐的盲動之中不知出路何方時,又不得不尋索理念和理念的指導。
那么,此等上位目標高則高矣,作為個別人才的培養目標尚可,若令眾多學子廣為趨近、取用,則行不至、取無用?有關人文精神貫通于語文教學各個方面的要求早已見諸課程標準,也早已編進了各套教材,又正日益廣泛而深入地普及到課堂教學中,還促成評價測試的改良革新,這是廣為人見的事實。這里以中學語文教材為例。
新版義教教材和普高教材都增加了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注,例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的六個綜合性學習專題,將寫作活動與語文實踐活動統一起來:
“這就是我”:自我檢視、介紹、推薦,發現和張揚個性。
“漫游語文世界”:發現和探索周圍的語文現象,培養對語文的熱愛。
“感受自然”:探索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
“探索月球奧秘”:探索科學知識,激發對科學的熱愛。
“我愛我家”:熱愛家人,激發親情,表達感恩之心。
“追尋人類起源”:初步感知科學的人類發展觀。
這六個專題即為六個寫作話題,它們基本上都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傾向,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引導學生寫成“生命寫作”的作文。
再看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的四個寫作專題:“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園丁贊歌記敘要選好角度”“人性光輝寫人要凸顯個性”“‘黃河九曲’寫事要有點波瀾”。每個專題基本上由兩部分構成,前面是人文性專題,后面是語文性話題,可以看出“生命寫作”成為新理念指導下高中新教材的趨向。
那么,這里所談的是教材和教學,評價考試呢?“生命寫作”在近幾年高考作文中從無到有、從有到多,日益為大家所重視。多年前“誠信”作文題首次亮相,標明“生命寫作”的新起始,此后這類題一直就沒有間斷。2007年全國十多道高考作文題多有表現:有關愛話題(全國卷II有感于叢飛幫助他人),有勵志話題(上海卷“必須跨過這道坎”、遼寧卷“我能”),有感恩話題(安徽卷“提籃春光看媽媽”),有人生的思辨(四川卷“一步與一生”),有審美情趣的表達(湖南卷“詩意地生活”)等。可以說早已有之,于今為盛,日后還將成為一種穩定的發展趨向。因此,當今的作文考題向我們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作文教學、作文考題不僅關乎辭章之學、言語之學,而且關乎人生之學、性靈之學。
那么學生沒有豐富的、健康的、有感觸的生命體驗,能寫成富有純正氣息的性靈美文嗎?仍以“誠信”的作文題為例,這一話題盡管人人能說、個個能寫,但如果平時沒有對誠信的思考,沒有內心沖突、深刻體驗,就只能冷靜地、客觀地、理性地表達一些膚淺的思考,臨時找來一些未必恰當的佐證材料,顯然不能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相反,如果平時注重人品修養,有過誠信體驗,這種豐厚的積累能給考生以良好的精神準備,考生會比其他人更有優勢。
那么,“生命寫作”是不是學生寫作的全部呢?我以為“生命寫作”是主體,是主干;“生存寫作”是附屬,是分支。譬如主干強則分支旺,只有主干才連通地底深處的源頭活水。也就是說,教會了“生命寫作”,寫作者的主體精神近于建構形成,再轉入“生存寫作”的情境,便有了寫作的熱情、恭謹精誠的寫作態度、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生存寫作”又何懼之有?
但是當今有幾堂作文課能做好“生命寫作”訓練,并把“生命寫作”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呢?在考察和反思當今以應試為中心的寫作教學時,看到的是十分滯重而難得輕靈、謹慎固守而難得推進的局面,困境中的出路何在?或許更新“生命寫作”理念、強化“生命寫作”實踐、正確處理“生命寫作”與“生存寫作”的關系,是多條出路中的一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