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有詩眼,文有文眼。解讀詩文,抓住詩眼和文眼,可以提綱挈領,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有時用一個字拎出詩眼或文眼,會收到奇效。當然,這個字須謹慎選擇,否則會偏離方向。比如教學王實甫的《長亭送別》,可抓住崔鶯鶯十九支曲子中多次出現的“恨”字,探索她豐富而復雜的心靈世界,最后以白居易《長相思》(汴水流)中的下闋“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來加深理解和記憶。又如教學李密的《陳情表》,可抓住“情”字順藤摸瓜:李密在文中陳述了什么“情”?這些“情”是真還是假?這些“情”有沒有打動晉武帝?并進一步了解“表以陳情”的特點。
抓住詩眼、文眼,提綱挈領地解讀文本固然能事半功倍,但老是這樣,恐怕也不能增強學生的“學欲”。有時對一個看似不大引人注目或有爭論的字加以挖掘,也能拓出新天地。
比如,蘇軾的《前赤壁賦》最后一段有這樣的文字:“客喜而笑,洗盞更酌?!崩辖滩暮托抡n標教材均未對“洗盞”作任何注釋,教師用書及相應的配套練習冊均將其譯為“洗凈酒杯”,這就值得好好思考:干嗎要“洗凈酒杯”?是酒杯臟了嗎?是酒杯要換一個人使用嗎?是喝不同的酒怕串味嗎?是蘇子等人有潔癖嗎?非也!此文的語言環境不可能為以上問題提供答案。實際上,“洗”應理解為“喝完”,“洗盞”應譯為“喝完酒杯里的酒”,這是順著上文思路來的。此文記述了作者與朋友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雖處逆境卻能樂觀曠達的釋然。文章總體是順著“喜—悲—喜”的思路展開的?!翱拖捕Α保虼司陀小跋幢K更酌”(喝完酒杯里的酒重新斟酒)的行為,更何況文言文中的“洗”字有“光”“盡”之義,如“洗劫”“洗掠一空”等。抓住這個“洗”,既避免望文生義,又可以溯流而上,巧妙地理清文章的脈絡。
又如,教學韓愈的《師說》,一般認為韓愈在文中有輕視“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思想,依據是文中的“君子不齒”四個字。因此大家一般會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譯成:“巫醫樂師百工這些人,君子是不屑一提的,現在君子們的見識竟然趕不上他們,真是讓人奇怪?。 睂嶋H上,“其可怪也歟”中的“其”可看成表反問的語氣詞,此句也可譯成“難道值得奇怪嗎”,這就沒有輕視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意思了。也許有人會說新老教材中,都把此句中的“歟”字注釋為:“這里表感嘆,相當于‘啊’。”實際上,“歟”也可表反問。也許又有人會問:“此中的‘也’字難道也表反問嗎?”是的,這個“也”在此處可表反問。例如“今孤之不得意于天下,非皆二子之憂也”中的“也”(見《管子·戒篇》,楊樹達的《詞詮》以此為例)。而更主要的是依據上文作出這樣的翻譯。第一自然段中的“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一擇師主張表明韓愈提倡“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其實,根據全文的語言環境,便能理解文中“君子”指的是“士大夫之族”。韓愈倒是看不起他們,用“君子”來反諷他們,并把他們歸入第二段提到的“愚人行列”(“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那些“不恥相師”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比“士大夫之族”有長進的事實,實際上是對“士大夫之族”的有力批判,這難道是看不起“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嗎?抓住了一個“其”字,帶出了這么多問題,無疑為學生的思維打開了一扇門。
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將相和”這一部分,抓住人物對話中的三個“徒”字來分析,可謂別有一番情趣。先是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此中的“徒”字將廉頗輕視藺相如的心理暴露無遺,也為后文張本。接下來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此中的“徒”字突出了藺相如的人格魅力。針對舍人的話,藺相如這樣回答:“……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此中的“徒”字突出了將相兩人團結的重要性,增強了回話的說服力。最后廉頗負荊請罪就水到渠成了:“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假如再鉆研“因賓客”中的“因”字,就可發現,廉頗被藺相如深明大義、顧全大局的言行所感動,通過藺相如賓客才登門謝罪;一個虛詞“因”就使廉頗的謙恭躍然紙上,與前面的宣惡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有了“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的好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