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故都的秋》以一句“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作為文眼,抓住了這句話就可以最大效率地解讀文本。一般的解讀和教學設計往往認為這三個詞分別表示了故都秋的三個特點。在帶領學生逐個品味一番后,我發現其實并不是這樣。
師:故都秋的特點是什么呢?
生1:從文章開頭“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句話知道他要寫北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
師:那么,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從哪里品味出這些特點的。
生2:從“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感到了秋的清朗,從“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感到了秋的清涼,從掩映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的“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棗子顆兒感到了秋的清幽。
生3:我覺得從“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踩上去“聲音也沒有”的槐樹落蕊、到處可聞的蟬聲、“息列索落”的雨聲中可以體會到北國秋的寂靜。
生4:牽牛花的“藍朵”、棗子顆兒的“淡綠微黃的顏色”可以讓人體會出淡淡的憂郁和凄涼,從一夜之間出現的落蕊、不停地嘶叫的衰弱的蟬聲,還有從閑人“一層秋雨一層涼”的微嘆中傳遞出生命已逝、將逝、正逝的悲涼。
師:我們現在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將這句話再朗讀一下。從其他方面,如表達方法或意義上,看看還有什么特別之處,它還告訴了我們一些什么。
生5:重復了三次“來得”,顯得語調舒緩,增加了濃濃的抒情色彩,每重復一次,感情就好像加重了一次。似乎作者是在用整個心靈感受故都的秋后,意味深長地寫出了這三個詞,帶領讀者順著這三個“來得”走進他那清、靜、悲涼的世界。
師:對三個“來得”很有感受。還有其他看法嗎?
生6:我覺得“特別”二字是作者有意要將故都的秋天與其他地方的秋區別開來,以顯示故都秋清、靜、悲涼的味道比起其他地方要更濃更醇。
生7:我覺得清、靜、悲涼這三個詞的出現順序應該也是作者有意為之。
師:有意為之?
生7:是的。我覺得“清”是第一層特點。北國秋“清”的特點是可以通過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官獲得的,而“靜”和“悲涼”的特點則是要通過心靈去體驗、感受的。清、靜、悲涼是按照由外而內的順序安排的。
生8:我的理解是,“清”是秋天景物的客觀特點,“清”加上“靜”就出現了幽深美妙的意境,而“悲涼”則是人對自然界或人生產生的思考和感悟。所以這三個特點是由客觀到主觀逐層深入的。
師:幾位同學切入的角度不同,但都很有道理。我感覺盡管看法各異,但異中有同,那就是認為清、靜、悲涼這三個特點分別屬于不同層次,清、靜是處于表層,也有人認為靜是中間層次,而“悲涼”是北國秋天最深層次的特點。能用文章的相關內容予以印證嗎?
生8:比如早晨庭院里的秋景,從天色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到日光到藍朵,都給人清閑、清靜的感覺,這是通過視覺、聽覺便能獲得的。作者也是心情閑適、心境平和,比如他描寫自己的動詞“細數、靜對”,都說明他將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郁悶一掃而光,達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接下來他議論花的顏色和設想秋草陪襯的畫面,是對現實畫面的想象,比起前面庭院景色的描寫有更多憂郁凄涼的味道,是發自心靈的感受。
師:作者在表現這最深的秋味時采用的方法與表現清、靜的秋味時有什么不同嗎?
生9:我認為作者的一些想象、聯想應該是為了烘托北國悲涼的秋味。比如關于秋草陪襯藍朵的畫面的想象;還有在我最喜歡的寫落蕊的那段,里面也有濃濃的悲涼的味道,光一個落蕊的“落”字,就足夠悲涼了。
師:名物中體現出悲涼,又是一個角度。不過我想追問一下:寫落蕊的那段里有沒有利用想象或聯想來烘托悲涼的秋味的語句呢?
生9:有的。主要是他對落蕊的掃痕作了一番議論:“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蔽矣X得很少有人會從掃痕中想得這么多、這么深,領悟到某些自然和人生規律,所以故都秋的悲涼之味更突出地體現在作者的想象、聯想和議論之中。
生10:我覺得作者在第12段中聯想到了很多中外詠秋的詩文,其用意也是突出悲涼的秋味。因為作者在這一段最后說:“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边@里他在“味”前面加了“深”字,說的就是在清靜的味道內中蘊藏著悲涼的味道。
師:你很善于發現遣詞用字上的變化。確實,這篇文章其他地方寫到的都是“秋味”,而唯獨這里作者特意點出“秋的深味”,以示特指。作者在這段說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他提到了歐陽修的《秋聲賦》和蘇軾的《赤壁賦》,這些文章我們都學過,對這兩位文豪也有一些了解,你能結合自己讀這些文章的感受談談你對“中國的秋的深味”的理解嗎?
生10:歐陽修的這篇賦里表達的是他人生遲暮的悲涼,蘇軾《赤壁賦》對自然偉大而個人渺小的悲涼的感慨比較多,這些悲涼的感觸都是由秋引發的。
師:是的,對于秋,感慨因人而異,但那種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卻是一樣的,這也正是“中國的秋的深味”的“深味”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