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某省人大有關部門就本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展開立法調研,該征求意見稿將“不見網友、不迷網游”作為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條例中的自律行為加以規范,同時擬定了多項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長期以來,有關未成年人的法律、規章制度多是專家、權威、業內人士等成年人意志、思想的結晶,其在保證了法律、規定的權威性、專業性的同時,難免在全面性、人性化方面留下瑕疵。因為成人立場和精神高度畢竟只能代表成年人的社會身份,而相對于未成年人的精神發展、社會身份和發展愿望來說總會有距離,這就往往給法律留下不好操作的遺憾。
就說上述條例中“禁止未成年人單獨居住,未經同意禁見網友”這一條款吧,其出發點當然是為了孩子的安全,然而卻有點過頭了。未成年人雖是孩子,但按照憲法的規定,他們同樣擁有不可剝奪的人身自由和權益自由。為了達到所謂的保護目的,竟不惜傷害孩子的基本權益,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未成年人也有獨立自主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他們喜歡發展個性、張揚獨特魅力,喜歡上網,喜歡新事物,喜歡冒險闖蕩等,這是每個人在年青時代都會經歷的青春期逆反。先不說上述條例(征求意見稿)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單說其觀念或出發點,就太過保守封閉了,似乎仍舊停留在家長主義和權威棍棒時代。在價值多元化、思維多元化的今天,這種“灰色”思維簡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若實實在在地為了保護未成年人,就需要“蹲下去”立法。既然是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立法程序就應該從高高在上的立法高臺上走下來,走進未成年人群體,多聽取未成年人的聲音,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精神發展以及個性需求,將未成年人的精神意志與法律意志協調統一起來,致使立法工作以未成年人為本,充分落實“優先保護暨尊重未成年人意志”的原則。
立法程序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發展需要、社會需要和實際需要,曾在《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草案)》制定過程中得到體現:專門聽取全市青少年對法案的意見和建議。這是50年來上海市人大首次邀請未成年人參與地方立法工作。惟如此,有關保護未成年人的條例才能成為一部被更多青少年自覺遵守的“好”的法律。
(作者單位:河南開封市教育局職業教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