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凡睜眼睛看世界的人,都不得不承認,這30年,中國的巨大變化,涉及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細胞。正因為如此,全社會才都進行思考、總結!這些思考、總結并不是簡單地總結改革成功了還是改革失敗了,而是要本著以利于今后更大的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去總結,這也是國人幾千年來的傳統,只有在總結中,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堅持正確的,修正錯誤的,中華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作為全國千千萬萬個教育改革的受益者之一,我想就教育“改革”談點自己的體會和思考,不當之處,還望指教。
一、何為“改革”?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別說沒有去過海外,就連“海歸”見的也少,所以見識短淺,一切思維都得宜于祖宗,因此,只要提起筆來,就不得不先“正名”,這樣才能言順,也才能往下談,因此,不論有多么的不必要,我還是要從“正名”始。
改,甲骨文寫作“”,像一個人手里拿著一根棍子,在打一個人。應該是這個人犯了錯誤,被“教育”,讓他改正吧,這是造字的初意。也就是讓這個人“變化”,什么變化呢?就是讓他的行為發生變化,適應社會準則?!墩f文》:“改,更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春秋改節,四時迭代。”李善注引薛綜曰:“改,易也”。譚嗣同《仁學一》:“黜古學,改今制,廢君統,倡民主。”
因此,不難看出,“改”最基本意義就是“易”,是“變化”,改變原有的東西,使之適應社會,對于被“改”的人或物來說,是被動的,也可以說是帶有強迫性的。
革,甲骨文寫作、、,像人物將牛之類的動物毛拔去,本意應該是“除掉”,此意至今日未變,如“革命”,就是將人的命除掉。
“改革”,我覺得應該是層層遞進的,如果人或事不適應了,先“改”,如果“改”還不能盡意,那么就“革”,即將舊的事物置于死地,另行新事。因此,“改”使之變,“革”使之死。“改”什么,“革”什么,當然“改革”不適應社會發展的東西了,一切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和事都要改,不改則革,在我國,大的革命就是改朝換代,如“周革商命”,小的就不必談了,凡學過歷史的,都知道些,總之,歷朝歷代的“改革”,都會波及到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因此,中國人對于“改革”甚為上心,因為,與個人是息息相關的。
二、為什么要“改革”?
因為現有的事物不能充分滿足社會需要,不符合歷史向前發展的潮流,或現有的事物阻礙了社會的向前發展或者是不適應社會發展了,因此,要“改革”。比如,當年小崗村民冒著進牢房的風險,進行“分地”,就對現實合法的經濟制度進行改革,后來才有大規模的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此,這里已不需要論述。
三、何為“教育”?
教:甲骨文寫作、、,像一只手里拿著一根棍子,在傳授,“”應該是老祖宗們最早的知識,如“學”字的主體就是由“”和“子”組成,《說文》:“上所施也下所效也,訓誨,猶告也?!本褪钦f:教的意思是上訓下,下效于上,這就是“教”的本義。
育:甲骨文寫作、,《說文》:“養子使作善也?!币虼?,“育”字有“培育,培養”的意思。
因此,教育的基本意思就是:教育兒童使之行善。怎樣使子作善呢?傳世之標準就是“忠孝兩全”?怎樣才能使之“忠孝兩全”,那就學習“四書、五經”,達到“仁、義、禮、智、信”,成為一個君子,為君王服務,成為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有用人才,進入國家公務機構,為國家服務,此乃最高境界,古語:“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教育方法就是死記硬背,打手板,師道尊嚴,學習的地方是私塾。選拔人才的標準是考試,除了考試以外,還有“捐”或“舉”?!拔逅摹边\動以前,幾千年都是這個樣子,基本上也沒有什么大的教育改革,自“五四”運動以后,教育改革開始了。引進西方的教學科目,開設數、理、化、音、體、美,私塾變學堂,挺好。直到文革時期,改革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注重實用性,如“學工、學軍、學農、學醫”等,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開門辦學等等,這些,我們還都記憶猶新,選拔人才的標準是“根紅苗正的無產階級接班人”,實踐證明,這有些矯枉過正。于是,拔亂反正的第二件事,就是恢復高考制度,這使得千千萬萬人通過公平的高考制度受益,勝出者成為國家重點培養的人才。雖說這個制度使得一些“優秀”人才因一考定了終身,沒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但是,基本上是公平合理的。我當時沒有考上清華、北大,我就應該承認,那時,我就不是清華、北大的人才,至于后來成就怎么樣,不能因此而否定當時,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這也是客觀規律。
這種高考制度實行十幾年后,社會富了起來,富人家的孩子也要上學,雖然考不上,但也可以“捐”呀,但是,以前卻沒有這個規定,于是“擴大招生”給了他們一個合法的渠道。這也算是恢復傳統的“捐”吧。
目前大家喊得最響的是要改什么呢?
教育內容:新課標也好,舊課標也好,基礎知識基本上沒有太多的改變,一會兒全國統一教材,一會兒各地自出,大家可以看出,為的不過是一塊利益而已。
教育手段:越來越先進,無須多述。
學校建設:公立為主,私立為輔,也不錯。
教育者的資格:教師證要考,幾級教授、教師,規定的也不錯。
教育管理機構:龐大無邊,權力無限,今日評估,明日檢查,權力伴著利益穿梭于各學校之間,我看這是最應該改革的,只有它是不太適合教育規律的了。
責任編輯蕭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