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重新修訂并公布了新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全國上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紛紛出臺文件貫徹落實。于是,部分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便把《規范》作為師德考核的指標,對其進行量化并輔以不同分值,列入對教職工的年度考核之中。如此一來,《規范》搖身一變成為檢驗教師師德高尚與否的“試金石”。量化標準就如一把把“利劍”懸在教師頭上,讓教師誠惶誠恐,無形中增加了莫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負擔,更引起了教師們的眾多爭議。且看教師們的議論紛紛:
教師A:新《規范》明確規定“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牟取私利”。但鄰居李女士卻硬是要在節假日把孩子送到我家,說是孩子間的競爭很厲害,為了能比其他孩子超前一點,就必須多給自己的孩子“補補鈣”,這樣才能“強壯”起來。雖然我堅決不收她的錢,但李女士卻經常送些東西過來……這是否就是利用職務之便牟取私利?我是否也變得不道德的了?如果讓學校領導或同事知道又會不會在師德考核中被扣分呢?我真的很矛盾。
教師B:新《規范》強調教師要“尊重家長”,平等對待學生家長,認真聽取意見和建議,不以粗魯言行對待家長。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中,家長的眼光無疑變得越來越挑剔。許多教師的做法和付出往往得不到家長的理解。有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疼愛有加乃至溺愛,常常因一點小事與學校發生沖突,一些教師甚至感到工作沒有安全感。教師每天的工作都處于社會和家長的監督之中。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真誠地歡迎社會各界的監督批評,可是,有些家長對學校工作的干預和指責太多,甚至提出一些過分的不合理的要求。有些家長的不依不饒常把學校置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結果學校不得不給家長交待,最后在教師師德考核中予以扣分。
教師C:新《規范》規定“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是否切實可行?看看當前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導致惡性競爭的勢頭如此兇猛——“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應試教育的毒苗根深蒂固,想一下子拔出來談何容易。如果分數不是唯一標準,那我們該以其他什么標準衡量學生?學校又該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教師的成績?教育行政部門只以如此一明文規定,不拿出切實可行的更加具體的辦法,結果只能將教師和學校置于更加尷尬的境地罷了。
……
其實,教師們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目前許多學校為充分體現教師評價的全面性,紛紛從德、勤、能、績等方面對教師進行考核。其中“德”的考核最棘手。眾所周知,道德難以量化。教師德行來源于個人的知識、修養,學校無法以具體指標進行考核。若學校硬要給“師德”一個量化結果,劃成三類九等,就難免顯得滑稽可笑而又難以服眾。
當然,筆者是支持對師德進行考核的,但至少應注意兩點:一是要建立一系列監督、舉報、備案、評價等師德建設制度。要把教師的監督落實到平時,對違反師德的人和事嚴查到底,而不是到了學年考核才拿師德考核說事;二是可采取備案的方法。對違反師德的行為,分情節輕重、規定扣分事項,對教師平時違反師德的行為記錄在案,年終時納入考核。如果確有違反師德的人和事,情節嚴重的,考核該不合格的可以直接定為不合格。但這種評價存在許多不可預定的因素,所以如此考核辦法還是要慎之又慎。
那么,《規范》到底該如何落實?師德建設到底該怎樣抓?教師的行為該如何規范?其實,道德規范對人的道德約束,不是明確的要求。具體怎么做、怎么把握,要靠道德主體去領悟道德規定,要靠個人的“道德悟性”。《規范》作為師德建設的工作文件,盡管有較強的規范性,但欠缺操作性。師德規范重在自律,重在實踐。
因此,首先要加強教師的自律能力。自律就是自我要求、自我約束、自我解剖,經常檢查和清除自己思想中有悖于師德規范的觀念。其次,學校要將理論學習與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相結合,把心思用在引導、教育上。比如大力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充分發揮榜樣在師德建設中的示范作用;積極宣傳在教學實踐中涌現出的優秀教師,開展“樹典型,學先進,以身邊人教育身邊人”活動,以他們教書育人的高尚品德和甘為人梯、默默奉獻的蠟燭精神教育、影響、規范廣大教師的職業道德;極力倡導新老教師“傳、幫、帶”活動,使青年教師從老教師身上學到精湛的師能和高尚的師德。最后,外界對教師的監督評價必不可少。學校應積極引導學生、家長和社會參與師德評價,加強“他律”行為,使師德建設朝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作為學校管理者,要注重管理方法形式的多樣性。對于任何一項政策的出臺都要多調研,避免“抓什么就把什么納入考核,一考核就必須量化”的誤區,同時還應體現人文關懷、情感管理,考慮教師的切身感受。
(作者單位:山東濱海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