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感情地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而是師生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是具有思維和心理活動的個體。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其心理感應能力、可塑性、個性傾向性強,教師在教學管理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染每一個學生。同時,教師只有用心、用智慧去管理學生,學生才會在這種“心”的管理下得到發展。在教學管理中,筆者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給學生搭建自我管理的平臺,運用多種“效應”,樹立良好的班風、學風,提高學生的EQ素養。
一、用“貝爾納效應”促班級管理
英國學者貝爾納勤奮刻苦,同時又有極高的天賦。如果他畢生研究晶體學或生物化學,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條路——為他人去做一架云梯,把一個個富有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科學的高峰。這一舉動被科學家們稱為“貝爾納效應”。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并不一定具有貝爾納的天賦,也不一定會有貝爾納的成就,但我們卻可以成為學生的“貝爾納”。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并不一定要讓自己面面俱到,事事到場,也不要像將軍似的指東劃西,呼風喚雨,而要努力培養一批班干部,指引他們發現班級中所存在的問題,探究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讓這批小干部去影響班級中的每一個成員。孔夫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則令而不從。”班主任可以用這種理念來塑造班級管理理念,最后使每個成員都成為管理者,形成自主管理的格局,給學生提供一個鍛煉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
所以,在班級管理中,筆者把管理空間放給學生,由點及面,擴大管理者的隊伍。人人都是班級的主人,人人都參與管理,人人都有鍛煉的機會,形成了新課程背景下班級管理的新亮點。經過幾年的探索實驗,我帶的班級能形成良好的氛圍,同學間團結互助,課堂紀律井然有序,學生學習成績穩步提高,學生組織能力不斷增強,基本上實現了學生自主管理。我把班級中的日常事務都放給學生,小到出黑板報、晨會的安排、班級各種統計的上報,大到班上學生的生日Party、課本劇的全程準備、主題班會的召開等,都由學生一手策劃完成。同時,由于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煉,班里也塑造了一些小導演、小智多星、小主持人。
二、用“羅森塔爾效應”促課堂教學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可布生來到一所小學,從1—6年級中各選出三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次預測兒童發展可能性的“發展測驗”,然后以贊賞的態度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教師,并叮嚀教師不要把名單外傳。名單中不乏原本成績較差的學生。但8個月后,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有了顯著進步,情感、性格更為活潑開朗,求知欲強,敢于發表意見,與教師的關系也特別融洽。
實際上,學生名單是隨機選取的,根本沒有參考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當教師拿到名單后,認定名單上的學生有發展前途,對他們抱有很大的期望,于是便對這些學生特別注意,以較友善的態度親近他們,用更多的時間關心他們的學習,從而對學生產生了激勵作用。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根據所帶班級的特點,結合“羅森塔爾效應”,用賞識的眼光去觀察每一個學生,給予學生真誠的希望,用充滿信任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并在公眾場合明確表示對學生的贊賞,讓學生得到被欣賞的信號,也讓學生為自己樹立起“我能行”的信心。師生間慢慢形成了心與心的感應,心與心的溝通,心與心的交融。學生從老師的目光中、話語中逐漸樹立了自己的信心。在心理形態的意識領域到學習場景的實際行動中,學生處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一段時間之后,我所任教的班級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同學們在課堂上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遇到問題積極討論,學生競爭意識增強,學習成績大面積進步。“人營造環境,環境改造人”,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后進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改變。“羅森塔爾效應”是改進教學的重要舉措。
三、用“情緒效應”促EQ素養
古希臘有一位杰出的哲學家叫德漠克利特,他在生活中總是滿面笑容地去對待每一個人,不擺架勢,被人尊稱為“含笑的哲學家”,與他接觸的人也能感應到心情的愉悅。后人由此受到啟發,得出“情緒效應”這一概念。
EQ素養教育的重點是情感培養,是培養學生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行為。情感往往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橋梁,也只有通過情感滲透,才能使學生形成一種自覺接受教育的心理狀態。葉圣陶先生說:“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老師通過愛的行動,可以點燃學生愛的火炬,讓學生感悟愛的真諦,進而把這種愛的力量溶入到自我教育中,來提高自我約束力、意志力和良好的情操。學生的心理在受到愛的熏陶后,他們會變得自信和樂觀,EQ由此得到提高。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新時期學生的特點和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從基礎教育入手,培養學生的EQ素養,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教育教學中,筆者利用主題班會、課外活動、課下交流等方式給學生介紹成功者的成功經歷,并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小事,通過活動、簡單的測驗,讓學生認識EQ,親身體驗EQ的重要性。筆者總是盡量拋開其他的情緒,精神飽滿、滿面春風地面對學生,用“情緒效應”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微笑著去面對每一天,讓自己喜歡上校園生活,從而改變學生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態度。
四、用“南風效應”促情感交流
有一則寓言,講北風與南風打賭,看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勁吹,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緊;南風徐徐,輕柔溫暖,使行人不自覺地把大衣脫下。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使人的行動變為自覺。這種以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被稱之為“南風效應”。
這則寓言給教師在轉化后進生的工作中找到了一劑妙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更要對后進生給予更多的愛。筆者認為每個學生在家長的心目中是百分之百的,在老師的心目中,每個學生也應該是百分之百。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師要做“神”,特別是那些后進生的“神”。在平時的教學與管理中,筆者試著與學生換位思考、以心換心,分析學生的現狀和心理形態,了解其內在的需求和心理愿望,從而“蹲”下來站在學生的水平線上與學生交流,讓“南風效應”在教學和班級管理中開花結果,使班級中的后進生得到明顯的轉變。
教育無小事,處處是教育。作為一名初中教師,我們應該在與學生交往中換位思考,以心換心,并且用自己的“愛心、耐心、童心、細心、平常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做學生課上的嚴師,課下的朋友。在教學與管理中,教師要把握住“度”,采用的教育方法應該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師生間拉近心理距離,建立起融洽的關系,我們的教學雙邊關系就會產生共鳴,進入一種民主、平等、和諧、向上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吳江市盛澤三中)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