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說會道”“能言善辯”這些詞,常常是貼在博學多才的人物身上的標簽。在我們的成見中,沙龍上誰不說話,或是誰說得少,似乎就表明他沒有學問。于是,研討會上主持人一拋出話題,大部分人表達己見的欲望,就像汽油著火一般騰地一下竄起來。
作為一般的沙龍成員,如果你沒有認真的思考與研究,就不要匆匆忙忙地講;如果話題是跨學科的,自己是個外行人,就不要“猜”著講,不可“大話西游”。畢竟誰也不是全才,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是專家。根本沒有必要在每個場合都講話,都要發表自己的觀點一二三四。全世界的真理不可能都在你一個人這里,揭開所有教育難題的鑰匙不可能都揣在你的兜里呀!
如果你能兩三句話講完的就不要講兩三個小時。你實在把握不住,不妨回想一下梁實秋先生的一句話:“演講越短越好,就像女孩子的超短裙。”如果你講的大家都知道,最好保持沉默,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和耐心。這個時候,你倒是可以拜陳寅恪先生為師。他通曉古今活文字及死文字十余種,能背誦《十三經》及“三通”,對佛門典籍及隋唐史尤有精深之研究。他講隋唐史時,開宗明義就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已講過的,我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像陳先生這樣的講,就可以大講,因為你可以給別人新鮮的東西,為研討注入異質元素。
現在,我們的教師隊伍中有一種“硬講”的“時尚”,硬著頭皮講。或從網上搜索,或在書刊上東抄西摘,在研討會上大肆販賣一通。這當中可有自己的半點思辨?充其量只是個粗糙的信息發布員。更有甚者,會前幾分鐘才拿到相關資料,對于研討的主題一知半解,就信口開河,夸夸其談。尤其讓人忍俊不禁的是,兩人所論述的問題不在同一層面上,竟然還唇槍舌劍、針鋒相對,爭得面紅耳赤。這樣的胡拉硬扯,看起來很熱鬧,但養分不高,缺少思想的濃度。我們需要交流的,應該是有真正內涵的知識,與教育教學實踐相聯系的活體知識。真正的研討絕不是意氣用事,斗勇斗狠,相互顛覆,玩后現代主義游戲。我們必須警惕,沒有理論的參照和實踐的檢視,這樣的暢所欲言,十有八九是誤導,甚至是語言垃圾,難以對他人有所啟發,反而會敗壞討論的口味與品質,惡化沙龍的生態。
當然,我們在討論會上還有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對于別人的發言、表達的觀點漠不關心,究竟別人的發言中有哪些是合乎道理的,有哪些不夠完善是可以補充的,有哪些是錯得明白但對我們仍有啟發的,還有哪些肯定是錯的應該絕對拋棄的,都沒有搞清楚,也不想搞清楚。可以說所謂的研討會只不過是你說你話,我說我話——井水不犯河水,照發言稿念一下了事。這種與投入的傾聽相分離的發言,已經失去了教育話題的研討意義。因為沒有相關觀點的比照,就談不上思想的交融、碰撞,那么話語又有什么存在的理由呢?針對別人的發言,該認同的認同,有補充的補充,有啟發的談感受,有反對的說理由,這才是我們應有的研討姿態。我們必須明晰,只有相互觸動、回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對話,才是真性的對話。而研討是建立在對話的基礎上的。
要真正提升教育沙龍的品質,就必須讓“本我不在場”“思想濃度低”的“暢所欲言”成為過去,讓文化聯邦主義(講究個人文化和集體文化的民主、平等、平衡、交融)的對話早日到來。從民主對話和澄明思想的角度出發,該是為教育沙龍制定相關對話規則的時候了。
一要制定參與沙龍研討的資格審查制度。主持人事先為可能的與會者提供相關的背景資料(包括不同的論點或大量的背景事實),并提前告知對話或討論的主題。預備的對話者經過一定時間的思辨預熱,提交發言預案。如果預選者能建立起自己的“期待視界”,即建立起自己對研討專題的“第一觀念”(對研討專題的個性化的獨特觀點),主持人方可發出參與研討的正式通知。正式的與會者相互閱讀發言稿,對于相同的觀點,在溝通后交由一人發表,避免重復。對于不同的觀點,可以認同的,可作深入思考;不能認同的,考慮如何展開有效的辯論。
二要制定適時介入沙龍研討的對話規則。即讓討論者明白自己介入討論的適當時機和正當權力。在認真傾聽,明晰他者觀點,做出理性評估之后,確有補充或持不同觀點的,可適時地發言。一句話,你有獨特的思想,有理論的新實踐化,實踐的新理論化,你才有發言的權利、對話的權利。為了更好地把握參與發言的時機,主持人還可提醒與會者作自我評估,確認發言的質量,明晰是否有發言的必要。
三要制定沙龍研討話題的置換規則。討論一個話題時,若雙方都準備不足,出現低水平的膠著狀態,這時我們的主持人便可以提議將其暫且擱置。除了擱置外,我們在舉辦教育沙龍時,還可以嘗試拆分話題:如果一個教科研話題非常大,就可以通過全體成員的討論將其拆分為若干小的小話題。這樣,討論的問題會更細節,更明晰,更聚焦,容易形成研討成果。
四要制定沙龍對話的平衡規則。每一個人的觀點都得到應有的尊重。意見相左的雙方應輪流得到發言權:辯論的時候有人請求發言,主持人應該先問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觀點,如果其觀點與上一位發言人相反,那么他有優先權(假設有若干人同時要求發言)。為了切實維護平衡法則,我們還需要對主持人、領導、專家的權力加以制約。他們都不可以獲得發言的特權。主持人的權力嚴格限定在公平合理地分配發言權這個范疇。
(作者單位:江蘇通州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