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生覺得C老師很“神奇”,特別是那些在班級中成績一般的學生,在他們眼中,C老師簡直就是他們“肚子里的蛔蟲”。課堂上他們哪里不懂,哪些方面掌握得不好,哪些知識還需要進一步了解,接下來會提出什么問題等,C老師都好像提前一步知道似的??偸窃谒麄冞€沒有舉手開口問問題之前,C老師要么就講這個問題,要么就請有問題的同學提問。C老師每次講到的,正好就是他們最想解決的問題。
而C老師的最“神奇”之處,體現在每一次的作業講評課上。
學生們都覺得很奇怪,在每一次講評一個“典型的錯例”時,C老師總能準確無誤地叫出此題做錯的學生的名字,如果有機會,C老師還會讓他們逐一來談談他們對“此題解題的想法”“現在有沒有新的想法”諸如此類的問題。而每一位學生在回憶自己解題時也能彼此之間有所補充,有所新發現,所以作業講評課就能在學生之間的相互“回憶”中,不知不覺地解決了許多問題。要知道,全班40多名學生,C老師能把學生做錯題號與相關學生的姓名結合起來,也確實不容易。
大家覺得C老師“神奇”,并不是因為他這種“讓學生相互回憶解題思路”的教學方法,而是奇怪在一個有40多個學生的班級中,在每一節要講評十多條題目的課堂中,C老師到底是通過什么方法,把學生的姓名與做錯的題目之間“一一對應”起來的。
而C老師也自認為自己有些“神奇”,但“神奇”的并不是記住了做錯題學生姓名與題目的“一一對應”關系,而是自己“發明”的這種自稱為“C氏講評題目法”,他認為這種講評題目的方法“很簡單”“很省力”“很有效”。
一方面,C老師被學生認為“神奇”的地方,在C老師眼中就是一個“體力活”——但是非常有意義的“體力活”。因為C老師在學生“未知的時候”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做一件“錯題與相關學生姓名一一對應的記憶工作”。在每一次批改作業時,C老師非常耐心地把每一題有錯誤的相關學生的姓名記錄下來,所以才有在講評課上被學生稱為“神奇”的地方。
這個工作量是非常大的,甚至是把批改作業的時間延長了一倍,但是C老師認為這樣做是非常值得的。他認為自己批改作業不是為了應付學校教務處的檢查,而是為了發現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從而能更好地查漏補缺。
而作業講評課又有多種形式,一般教師認為作業講評課只要把每一道題目分析到位了,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C老師發現,這樣的作業講評課根本沒有多大效果:已經懂的學生等于在作業講評課中浪費了時間,而那些沒有掌握的學生,往往就是那些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經常開小差的學生,他們在教師的泛泛講評中照樣“云里霧里”,還是“濤聲依舊”地不懂。
C老師認為,這是因為教師沒有給那些答題錯誤的學生應有的“警示”,那些不懂的學生對于教師的泛泛講解還是依然故我地保持原有狀態。而如果在作業講評課上給了那些學生以“警示”,讓他們知道老師在關注他們,是為了他們在講評作業,他們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會集中。所以,C老師寧愿花更多時間,也要讓自己在作業講評課上做到“所講評的每一道題都能說出相關錯解學生的姓名,并讓他們參與其中來”。
C老師的“神奇”是建立在自己付出比別人更多工作量的基礎上的。這種付出在實踐中證明是可行的,有效的。
C老師還在延續著他的“神奇”。
(作者單位:浙江溫州育英國際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