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寫文章
蔡明在《走出作文教學的誤區》一文中指出,誤認作文教學的本質、目的和價值,把學生作文等同于一般的寫文章。按一般寫文章的要求實施作文教學,是目前作文教學的最大誤區。作文不等同于一般的寫文章,作文的本質、目的和價值可以概括為:“作文是學習寫文章的教學活動?!痹谥袑W教學背景中。學生作文與成人寫文章最突出的不同是:學生作文是語文教學活動,是語文教師引導、幫助和促進學生完成作文學習任務的教學活動。作文是教學活動,它不像成人寫文章那樣追求某一篇文章的整體效果,而應該重視作文教學的整體計劃和每一次作文的明確的目標指向。要圍繞目標命題確定任務,進行作文指導和講評,要根據目標的達成度批改作文和給作文評分。
(《語文教學通訊》2008年第6期)
●“讀者缺失”是作文教學的斷層
汪昌友在《“讀者缺失”是作文教學的斷層》一文中認為,“讀者缺失”是指學生的習作沒有讀者,或者說不論寫什么都只有一個讀者一老師。寫作過程是由“四體”(寫作主體、寫作客體、寫作載體、寫作受體)和“三過程”(制作過程、閱讀過程、反饋過程)構成的動態系統。寫作的各種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只有用整體、聯系、動態的觀點對寫作系統的研究,才能揭示寫作活動的基本規律。而當下的作文教學和研究過分重視寫作知識和寫作技巧,過分重視批改指導。在寫作主體、寫作客體、寫作載體上下苦工夫,而忽視了對寫作系統進行研究,因“讀者的缺失”作文教學淪為一條斷了鏈條的“履帶”。
(《人民教育》2008年第10期)
●觀課要重視教師的感受
林高明在《一個易被忽視的觀課視角:教師的感受》中認為,進入課堂就是開始一種內心的旅程。觀課不是身在教室心在別處,不能冷眼旁觀或隔岸觀火。觀課者除了用學生的觀點閱讀課堂。還應站在教師的立場閱讀課堂。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再自以為是和主觀臆斷。不能再漠不關心地袖手旁觀。而應相互理解、包容。只有與課堂中的師生保持精神的一致性,觀課才能真正成為彼此的生命深層的觀照。
(《基礎教育課程》2008年第8期)
●怎樣讓“表演”實實在在發揮作用
閱讀課上的“表演”一定要慎重,否則會適得其反。費國英在《對閱讀課上“表演”的再思考>中認為,要讓閱讀課上的“表演”實實在在地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應當:1,使之獲得提高。“表演”是為學生服務的,不是用來嘩眾取寵的。只有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和引導,才能使課堂表演發揮更大作用。2,要懂得割舍。并非每篇文章都適合表演。表演可以選在學生疑竇未開時。用-個簡單的表情體態或動作讓學生豁然開朗;可以是在欣賞人物對話、在分角色朗讀時加點動作、表情,使朗讀更生動鮮活;也可以是在理解一些動詞時,讓學生演一演,真切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3,要舍得簡化。閱讀課上的“表演”不必“勞民傷財”,應簡化表演的道具,降低表演的要求,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意思,體會情感,品味語言。
(《教學與管理》2008年第7期)
●教育的本質在“育”而不是“教”
人們歷來對教育的理解各不相同。李承先在《教育本義考辨》一文中對“教”“育”以及“教育”作了深入的考源和分析。認為教育之目的在于“育”,教育的本質在于“育”而不是“教”。教只是實現育的一種手段、途徑、形式。教應當以育為指導。育才是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教育的大本。教是實現育的重要途徑,但并不是唯一途徑。教的主要內容是知識,而教育的目的乃是以道德為核心的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就內容方面講,教只能是整個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教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知識的傳授之外,教育還擔負著道德教化、生理和心理成長以及審美水平的提高等任務。教是外爍的,育是內發的。就教育本身而言,應當是以外爍為輔,內發為主,也就是“以教為輔,以育為主”。
(《教師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課程研究的三個層面
于漪的《在首屆長三角中學語文教育論壇上的發言》一文認為,課程問題,有三個層面要研究。第一層面是知識體系。‘一門課無框架是很可怕的,上好一門課必須要有基本框架,文章要有文脈,無思路、無線索就無法體會,無結構更是一盤散沙。第二層面是能力體系。不能把學生當成容器,灌輸知識,要點燃他的智慧。通過各種形式,如實踐、訓練。形成’他的能力。第三層面是價值體系。教師上課應在語言文字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用思想情感熏陶感染學生。思想感情應該是正確的、濃郁的、積極向上的。所有課程既有知識構建、能力構建,也有價值構建。
(《語文學習》2008年第6期)
●對男孩邊緣化的思考
劉瑞成在《對男孩邊緣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我們過多地關注女孩受教育問題,而忽視了男孩已成為當今基礎教育領域的弱勢群體,他們在學校生活中越來越被邊緣化。我們的教育可能正在不經意間抹殺著男孩應有的靈性。上課時,我們總是希望男孩像女孩一樣安靜,而忽視了他們活潑好動的天性;布置作業時,我們沒有考慮到男女生時間安排和管理能力的差異,一味地一視同仁;考試試題的設置使女生憑借記憶能力和仔細認真的特質就可以輕松取得好分數,而男孩善于探索和邏輯思維能力強的特長很難在現行的考試方式中得到發揮;評價學生的時候。老師經常在不經意間給聽話、文靜、干凈的女孩更好的評價,而對不聽話、調皮、不守紀律、不講衛生的男生的評價卻很糟糕。當今的教育。沒有體現出男孩獨特的學習方式。沒有明確學校、家庭和社會應該為男孩的教育擔負什么樣的責任,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下,男孩要想體驗成功的快樂。就必須壓抑自己的天性。付出更多的努力,以適應現在的教育方式。
(《基礎教育參考》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