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紹
理科學生對文學作品中展現的人性中的矛盾、多面往往不會有深刻、全面的認識。《鴻門宴》作為一篇高中重點課文,充滿了力量之美、智慧之美、人性的復雜之美,深受學生的喜愛。本設計是第三課時。在前面的教學中,教師對文本進行了文字和結構的梳理。本課將通過學生的網絡探究,使他們對項羽、劉邦的性格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二、教學目標及切入點
1、教學目標
(1)使學生立足文本,結合網絡資源,深入而全面地了解項羽、劉邦的性格。
(2)使學生提高從網絡中提取大量有效信息并加以理性分析、整合的能力。
(3)從不同的人格魅力中汲取力量,使學生充分體會文學形象所蘊涵的崇高美。
2、切入點
劉、項詩作皆有王者之氣,二人皆蓋世之雄,但其命運迥異。項羽失敗了,可是太史公還是客觀地記錄了項羽的生平功績,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進入的“本紀”里面。教學時從探究劉邦成大事的原因以及項羽的人格魅力中切入。
三、教學過程
1、蟻穴潰堤——導入
幻燈展示劉邦《大風歌》、項羽《垓下歌》。
師:請大家朗誦這兩首詩,要讀出《大風歌》躊躇滿志、慷慨悲壯的情感,以及《垓下歌》慷慨悲涼的意味。同時思考兩首詩表達的不同情感。
分析: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抒發了他在戰勝項羽。成為漢朝開國皇帝之后的那種既躊躇滿志又擔憂江山不穩的復雜心情。情動于中而發于外,慷慨悲壯,流韻千古。
項羽的軍隊在垓下被圍,四面楚歌,項羽逃至烏江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力竭自刎身亡。《垓下歌》即為一代霸王之絕唱。
2、深水養魚——探究
首先為學生提供網絡環境與資源:提供一人一機的網絡教學環境。同時提供多媒體教室,介紹百度百科、百度項羽貼吧、百度劉邦貼吧等。
要求:
(1)請同學們按照日常學習小組的劃分分成六組。前三組同學探究第一個問題,后三組同學探究第二個問題,做到有的放矢。
(2)立足課文,搜索網絡資源,篩選出有效信息,進行整合、分析,特別是第一個問題,要注意在對比中得出結論。把有用的材料存放在硬盤的文件夾中。
(3)小組內的同學進行討論,對各自搜集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小組主要觀點,推舉發言人,其余同學做PPT、Flash或者Frontpage等展示課件。最后選出代表,匯報小組探究成果。
問題一:
劉、項詩作皆有王者之氣,二人皆蓋世之雄,但其命運迥異。你認為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立足文本。結合從網絡中找到的信息,試從用人、處事、性格等方面對二人進行對比。
師:劉邦在用人方面有什么特點呢?
分析:劉邦任人唯賢,賢士謀臣才會對他高度忠誠,比如,鴻門宴前,張良對劉邦表現出了高度的忠誠:“今事有急,亡去不義。”緊急關頭,張良運籌帷幄,沉著冷靜,深謀遠慮,能夠提出正確的策略。可以說,劉邦集團在鴻門宴中變被動為主動的一切活動,實際上都是張良導演的。謀士賢才在劉邦這里有充分揮灑的自由天地,而劉邦也正因為能夠從善如流,才化險為夷。高質量、高忠誠的團隊,為劉邦日后稱王天下奠定了強大的人才基礎。
師:項羽是如何對待手下的謀臣志士的呢?
分析:項羽相反,他的剛愎自用造成了最終的悲劇。鴻門宴之前,忠誠智慧的范增根據劉邦入關前后的變化,敏銳地洞察到了他的真正目的,提出“急擊勿失”。鴻門宴上,數次目示、舉塊,項羽不應。鴻門宴后,劉邦逃脫,范增失望地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由此可知項羽不聽忠言,剛愎自用,他的悲劇結局在情理之中。
總結:(幻燈展示)《史記·高祖本紀》中寫道:“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陳丞相世家》中寫道:“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由以上材料也可以看出。劉邦贏于“用人”,而項羽輸于“自大”。
師:在處事方面,劉邦有什么長處?
分析:劉邦心胸寬廣,深得人心。在生死攸關的選擇面前,作為一個與劉邦沒有血緣關系的謀士,張良卻說出“亡去不義”的驚人感人之語,除了共圖大業,利益相關,劉邦任人唯賢之外。恐怕與張良對劉邦本人魅力與能力的認可不無關系。
還可以通過其他材料加以佐證。如:
劉邦到達灞上之后,便召集當地的名士,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秦朝的苛刻法律全部廢除。這使他得到了民心,也為他后來統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師:項羽在處事方面哪里不及劉邦?
分析:項羽心胸狹隘,殘暴成性,不得人心。在課文中,與張良忠于劉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項羽甚至得不到親叔叔的誠心。項伯不顧全侄兒大業,而以個人情義為重。向劉邦告密,這側面暗示了項羽終將走向滅亡。
還有其他史料可以證明。滅秦之后,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韓生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衣走路。沒有人知道”為借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烹殺了說這話的人。
項羽心胸狹隘而又不得人心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總結:(幻燈展示)劉邦為人寬容,深得民心。項羽心胸狹隘,不得人心。
師:劉邦在軍事戰爭中表現出了怎樣的性格特點?
分析:劉邦重“智”。劉邦在軍事戰略方面有過人之處。他善用計謀。善觀人心,攻心為上。鴻門宴之前,他巧妙利用張良與項伯的關系,拉攏收買了項伯,通過項伯麻痹項羽,在鴻門宴上受到項伯保護。鴻門宴上,劉邦稱項羽為“將軍”,自稱“臣”,奉承項羽,卑躬屈節。并且自己“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緊緊抓住項羽重“義”的弱點,大做文章。賠罪時,項羽暴露了曹無傷,劉邦不露聲色,卻牢記在心,回營后,“立誅曹無傷”。如此種種,皆體現了劉邦善用心機。
其他史料也可以證明。比如用陳平反問計,使項羽懷疑范增。不用其謀,迫使范增怒而歸鄉。再比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再比如垓下之戰時,下令在楚營周圍吹起悲歌。哀音重重,使楚軍無心戀戰。
師:相比較而言,項羽的性格怎樣?
分析:項羽重“勇”,但缺少謀略。劉邦與項羽非凡的軍事才能鑄就了他們輝煌的人生,但重智慧與重勇力的不同,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命運。
總結:劉邦從一介平民,擊敗貴族出身的項羽,成為開國皇帝,過人之處自當不少。容人之基與用人之寬應為最重要的一點。他不怪罪慫恿韓信反叛的蒯通,證明了他對人的寬容;能于逃卒中提拔韓信為大將軍,證明-了他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膽識。
劉邦的功績是使自周王朝東遷后動蕩了幾百年的社會歸于正常,這樣的功績。足以證明他的偉大。
問題二:
項羽雖然失敗了。但太史公司馬遷還是客觀地記錄了項羽的生平,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進入的“本紀”里面。項羽感動司馬遷的原因何在?
分析1:項羽的魅力在于他重“義”重情。
項羽心中有一個明確的道德標準,就是“義”。鴻門宴前,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對叔父私見張良一事,項羽因其重義。不但不追究,還“許諾”。殺劉邦之心已有動搖。之后說出叛徒曹無傷,恐怕也有嫌曹不忠不義之心。鴻門宴中,樊噲闖帳護主,義字當前。本性殘暴的項羽便對他寬容有加,稱之為“壯士”,面對樊噲的慷慨陳詞竟“未有以應”。
但是,項羽的魅力也是他的弱點。最終斷送了他的前程。
分析2:項羽的魅力在于他具有中國古典英雄的勇武之美。他是真正的征戰天才,是秦漢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
他也是有實力的。他對戰爭的把握,恐怕十個劉邦也敵不過。誰說項羽有勇無謀?《史記》中有記載:在巨鹿之戰中,項羽鼓舞士氣,破釜沉舟。只帶三天的干糧,以表示不勝寧死的大無畏精神。這里就充分體現了項羽的戰略眼光和大無畏的決斷力。“破釜沉舟”一戰,可以看出他領兵的才能和為將的自信。這一戰確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確立了他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項羽在垓下之圍中,在殘部受到重創的情況下又帶余下的28騎殺出,嗔目而叱。大呼馳下,潰圍,斬將,刈旗。真是頂天立地、一往無前的蓋世英雄。
分析3:項羽的魅力在于他不過烏江,保全氣節。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寫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她認為項羽氣勢豪壯,令人敬仰,所以全詩都洋溢著對項羽的贊美和敬仰。一個“不肯”。就是一種“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如果渡過烏江,卷土重來,尚不知鹿死誰手。而項羽向天長嘆:“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造就出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悲壯。這也是一個民族的精髓。(設計學生配樂朗誦《夏日絕句》,并播放京劇片段《霸王別姬》音樂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慷慨悲壯的氛圍,使學生更透徹地感受項羽萬古長存的英雄魅力。)
總結: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截然不同的選擇,我們很難評說孰優孰劣,我們只能說他們各具風采,各有歸宿。比如司馬遷對項羽就有比較全面的論述。
(幻燈展示)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司馬遷是把項羽當做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有英雄的氣魄和行為,但最終“自矜功伐”導致了他的悲劇。
3、飲水思源——升華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肯定有了新的體會和收獲,誰來和同學們交流分享一下?
分析1:在評價文學人物或歷史人物時,不能只片面地看到他英雄的一面,因為人都是多面的。缺點、弱點像影子一樣追隨著每個人,但往往有了缺點、弱點,“人”的味道才更重,作品才更真實和生動。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只有擁有了缺點和弱點,才能真正擁有價值和魅力。
分析2:與其說事業成就人,不如說人成就事業。事業成敗不是偶然,而是與一個人的性格、信仰、人生選擇有種種必然聯系。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都把握在他自己手中,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極面對一切挑戰。
4、拓展
師:網絡資源豐富,課堂交流時間有限,還有很多優秀的資源并沒有展示出來。對張良、樊噲、范增等人物形象還沒能細細品味。請立足文本,結合史料,對其中的某一位加以分析,寫一篇600字的短文《走近秦漢英雄人物——( )》
四、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突出那些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本節課從深入挖掘文本,開發與整合網絡資源入手,開闊學生視野,重視對其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有的放矢。有效而深入地學習。
從文字之美到精神之美,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是囿于課本。對人物的認識未免過于片面,只有充分借助網絡,從中提煉、分析能展現人物魅力的資料,才能走進人物,走進文學,走進壯美的人格。網絡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帶領學生迎來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
讓學生動手制作課件,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清思路,增強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文字的結論輔以生動的畫面和悲壯的戲曲音樂。增強了古典意味和悲劇力量,在“賞”和“析”中突出了“情”,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表達與交流欲望。使歷史不再遙遠,讓語文貼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