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全波老師執教的《再別康橋》,如果和同一篇課文的其他教學鏡頭比較,也許并不算特別出彩,但放在當前課改的情境下,卻有幾個值得特別關注的“看點”。
首先是教學內容明確而集中。我在這里沒用“教學目標”這個概念,因為歷來所謂的“教學目標”大多虛而無當,很難具體評判它是不是已經達到,達到了什么程度?!澳繕恕庇糜谡n程則可,落實到具體的課文,到底教了什么內容、為什么需要教這個內容、學生是否從所教的內容中真正獲益,乃是評價一節課的聚焦點。多年來,課文的教學目標大多都要和課程的三維目標對號入座。我認為未必恰當。語文課“不知道教什么”的問題近來已引起廣泛警覺,恐怕與“目標虛化泛化”不無關系?!对賱e康橋》究竟應該教什么,孟老師是經過一番認真考慮的。他一開始就引導學生注意學習詩歌的特殊性,即通過誦讀與想象感悟詩歌的意境。這個意境,也就是詩人在與康橋的短暫惜別中,所交融于景物之中的摯愛與依戀的復雜情感??赡苡腥藭J為這太膚淺。但是難道還有什么比這更深刻的嗎?難道只有讀出徐志摩對民主自由理想的追求,或對美的創造的無限向往,才是深刻而豐富的嗎?再有,就是把詩歌的形式美。例如節奏的參差錯落又舒緩有致、句子的重疊復沓而又回環變化,甚至還有什么“建筑美”“繪畫美”等作為教學重點。就一定可以擺脫膚淺感知嗎?我所知道的孟全波老師,他的教學特點,是不事渲染,也不張揚的(且作鋪張揚厲講),要渲染張揚,他可是有這方面的才華和本事的,而他只是力求把課上得真實、扎實、樸實,認認真真把文本的原生價值教出來。他一直在小心地引導,細心地聽取,捕捉學生接近詩歌原旨的個人感受,無論或深或淺,導向始終如一,就是要讓學生各自盡可能地讀出詩人對康橋的“殷殷的摯愛,深深的留戀”,這也就是芏榮生教授所強調的。必須使學生“相對學得透徹些”。
其次,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是教師既能整體把握全詩的內容導讀,又注意在細節的點撥中體現“導”的技巧?!对賱e康橋》這首詩只有六個詩節。完全順著節序教下去亦未嘗不可,但他沒有這樣做,他導入課文很講究,又仿佛很隨意,選了一首通俗的諧趣小詩輕松引出話題,而后介紹詩人的康橋情結,很快引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接著讓學生各自選擇詩節或詩句進行閱讀點評,展開討論。從最早的一位評說“那榆陰下的一潭。……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到最后一位品味“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在啟發互動的過程中,不曾刻意安排,卻已將每一個詩節都“過”了一遍,這也很符合詩歌鑒賞的個體化選擇和自主探究的課改精神。我當然不是說孟全波老師在這一點上已經做得十分完美。無可挑剔。我只是認可他于尊重與耐心之中。體現出一種把握教學流程的自在與從容,因為他本可以有更多的主觀介入,但他還是盡量把時間留給了學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兩處細心的點撥:一是“新娘”的“新”。一般來說,這里只要能讀出以新婚俏麗比喻夕照中柳樹之美也就可以了,但是孟老師卻能順勢把學生的感悟引導到讓他們讀出“雖舊猶新”的依戀之情,甚至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發現,既符合多元解讀的原則,又是出于因勢利導,而不是強加,這就很成功。其次是思考“尋夢”后面為什么用了一個問號。至少,在我聽過不下十節的平常課和觀摩課中。我總是不解。為何教師竟無不忽略了這非同尋常的一問。雖然課上教師與學生對它最終的理解感悟仍有可商酌之處,但是“我要不要去尋夢”“怎樣去尋夢”的問題提出,卻是至關重要。也是意味深長的。因這小小的一個問號。牽連和透露出的是徐志摩此番告別康橋的全部詩心!詩人輕悄悄地來重溫舊夢,最后又輕悄悄地遺夢而去,于懷戀與眷顧之中流露出繾綣而又灑脫的心情。在此后的兩個詩節中,生發得最為充分,雖然還應該有更細致深入的揣摩。而教師能夠注意及此,表明其語感是相當敏銳的。只是在度的掌握上。略欠火候罷了。
再一點是,由于教學內容的定位準確而集中,以及教學手法的放松而自在,最終便容易走近詩歌的原旨,對于全詩感情基調的把握,也就比較準確。在這一節課上,幾乎沒有聽到像多數評析文章所津津樂道的,也是師生通常不假思索、張口即來的所謂“惜別的感傷與憂愁”之類的空話套話。所有諸如此類關于離情別緒的現成語。都是脫離了文本。是從既定的習慣記憶中輕易取出的“標準答案”。這原是一首浪漫而典雅的抒情詩,在我的閱讀經驗里。無論怎么讀,也無論讀它多少遍,就是讀不出其中哪怕有一點點微弱的哀傷情調。孟全波老師從引導學生比較“輕輕的”與“悄悄的”、“招手”與“揮一揮”的同異中。最終歸結到詩人這一來一去不再是感傷沉重。而是非常輕快、清新、飄逸,是因為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我認為這是對于此詩的最為近真的“元讀”。《再別康橋》之所以經典。正在于它要讓讀者體驗的。不僅僅是作為“新月派”詩人代表的徐志摩的優雅與灑脫,而且還有一個人對于一切過往,包括逝去的舊情、愛侶等,可以懷有也應該抱持的脫俗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當然,這節課也不是沒有可改進提高的地方。詩歌教學,通過想象感悟意境是對的,但是在想象和意境之間,有一個不可缺少的中介——意象。《再別康橋》一詩有幾個不可忽略的意象,如云彩、金柳、水草(青荇)、彩虹、星輝。最好逐一啟發學生通過品味鑒賞這些意象,并且將它們合理整合,從而引導學生完整地進入詩歌的意境。單從詩句、詩節入手容易流于浮泛與粗淺。有的意象還要加以比較鑒別,以便準確把握進而深刻感受。例如金柳與(波光里)金柳的艷影,是不一樣的。笙簫并不是康橋的景物,它只是想象物或象征物,是只能在心中悄然“放歌”的美好感情的象征,是詩人心中的無聲的音樂。至于詩人為什么偏偏選擇了不屬于校園景物的縹緲的西天云彩作別,自然也更富于象征的意味,更值得揣摩,因為它是這首詩最為獨特的意象,也是品讀的難點。其次是整個教學流程。還可以精簡,使之更合理節約、更有序。有些內容,如關于徐志摩的康橋情結,講到胡適評說徐志摩的“夢”。特別拈出“向往自由生活”這一點,就很可能會逸出課的主題。所以說,對待語言最為精練的詩歌文本,教學內容的取舍與剪裁,乃是教學藝術得以發揮的依據和前提。應該多花心思,仔細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