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魯迅用一生詮釋的一個基本概念。他從人生的寂寞與殘缺中過濾出對生命的真知灼見。堅毅地奔走在現(xiàn)代中國的曠野之中,給世人展示他那天馬行空的精神襟懷和蔚為大觀的生命氣象。在那荒蕪、黑暗、冷硬的世界里,魯迅如拔地而起的大樹,堅決捍衛(wèi)自我尊嚴和自由意志,呼喚個體尊嚴和個體意識的覺醒。他以瘦弱的生命之軀,發(fā)起對外部黑暗和罪惡勢力的挑戰(zhàn)。魯迅的兒子周海嬰指出:“覺醒人的個體尊嚴,激活人的個體生命意識,這是魯迅人格與精神的首要之點,具有個體尊嚴和清醒的個體意識是他特別看重的精神品質(zhì)。”魯迅的許多作品,就是這種生命本體意識的勇敢吶喊和莊嚴宣言。從《狂人日記》“救救孩子”的呼喊,到《阿Q正傳》對國民性弱點的暴露;從《兔和貓》《鴨的喜劇》對“損毀他人生命”的痛恨,到《祝福》對死于“無愛的人間”的祥林嫂的感喟;從《故鄉(xiāng)》對人與人之間平等親密關系的期盼,到《(吶喊)自序》韌性戰(zhàn)斗的生命吶喊,無不折射出魯迅對“生命之愛”的呼喚。對獨立人格的追尋,對自由精神的渴盼。這些作品呈現(xiàn)出魯迅有血有肉的生命姿態(tài)和心靈風貌,蘊涵了極其豐富的生命教育材料。在魯迅作品教學中,努力挖掘蘊涵其中的魯迅的生命思想、生命精神,“找到魯迅的生命與學生的生命之間的契合點”(錢理群語),將生命教育引入魯迅作品教學,魯迅作品教學定會出現(xiàn)“柳暗花明”的教學勝景。
一、設置情境,讓學生懂得尊重生命的價值
有不少魯迅作品表現(xiàn)了對封建倫理的抨擊和對生命價值的尊重,但由于其思想與年代距離學生較遠,學生普遍感到比較陌生,難以走入魯迅的心靈世界,激起思想與情感的火花。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適時地設置情境。將學生引入作品的情境中。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祝福》這篇小說,教學參考資料解讀為:魯迅是在批判封建的夫權、神權、族權,還有隱藏在這背后的政權。這種貼標簽式的解讀,只會造成學生無關痛癢的機械理解,這樣斷然產(chǎn)生不了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感動。為此,深圳中學的馬小平老師要求學生結(jié)合個人的生活體驗去揣摩和體味這樣兩個問題:“假如你是魯鎮(zhèn)的人,你會以何種態(tài)度對待祥林嫂?”“站在祥林嫂的角度,你怎樣體驗這個女人的悲哀?”這就讓學生設身處地進入了作品情境。
魯迅作品中有兩類人:“看”者與“被看”者。無關痛癢的理性閱讀其實就是一種“看”。祥林嫂最需要的就是傾訴,就是被人理解,就是要有人“分享”她的痛苦,而魯鎮(zhèn)恰恰不能為她提供這樣的環(huán)境和氛圍。如果我們今天的閱讀不能進入與祥林嫂的對話狀態(tài)。不能理解她的傾訴,而是成了魯迅所批判的那種“看客”,那我們與當年的魯鎮(zhèn)人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祥林嫂“被看”,夏瑜“被看”,孔乙己也“被看”。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正是魯迅所要揭示的“國民的弱點”。在批判中。隱含著魯迅憐憫弱者、理解弱者、尊重弱者的呼喚。
馬小平老師還拿《祝福》與日本小說《一碗陽春面》作對比。在《一碗陽春面》中,那個弱女子帶著兩個孩子在貧困中所得到的理解、幫助和尊重,正是日本民族精神中最讓人敬佩的東西。《一碗陽春面》的主人公與祥林嫂的遭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凸現(xiàn)出國民對人的理解和尊重的缺乏。對于弱者,人們是鄙視還是同情,是嘲笑還是尊重?同樣的問題。我們卻看到兩種不同的答案,中日兩個民族的差距就在這里。
之后,馬小平老師又布置了題為“與祥林嫂對話”的作文,使學生在與小說主人公的心靈對話中,進一步理解旁人的冷漠和嘲笑給祥林嫂帶來的生命之痛,使他們受到強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從而形成尊重生命價值的意識,懂得要善待生命、善待他人。
二、挖掘材料,讓學生體驗魯迅的“生命之愛”
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是魯迅生命觀的亮點,在《華蓋集·忽然想到》一文中,他發(fā)出這樣的呼喚:“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這是一種對“大生命”的關愛,它超越了自我生命的狹隘天地。升華到自我心靈與宇宙萬物的融合。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善于發(fā)掘魯迅作品中的生命之重、生命之愛的思想內(nèi)涵,凸現(xiàn)生命的意義,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
1,品味語句。體會情感。如在教學《記念劉和珍君》一課時,可以抓住文中的幾個句子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文中寫道:“至于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愿。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jié)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通過分析品味可以使學生明確:對于劉和珍等人的徒手請愿,魯迅先生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因為他們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這無疑是得不償失的。只能是無謂的犧牲。
2,質(zhì)疑問難,激趣激情。《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中有這樣兩段話:“我不是高僧,沒有涅粲的自由,卻還有生之留戀,我于是就逃走。”“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棧里,他們卻是走向刑場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聲中逃在英租界,他們則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對此,可以向?qū)W生提出疑問:文中的“逃走”“避”“逃”等詞是否說明魯迅貪生怕死?對此,學生展開討論,最后達成共識:魯迅的暫時逃避絕非貪生怕死,而是為了保全生命。以退為進,為了將來更好地戰(zhàn)斗。這恰恰表現(xiàn)了他對生命的珍愛。這樣,學生既能認同魯迅的思想和行動,又受到了正確的生命觀和生死觀的教育。
3,拓展遷移,加深理解。為進一步讓學生理解魯迅的生命意識,可以在課后布置學生閱讀魯迅作品《兔和貓》《鴨的喜劇》,并要求他們寫讀后感言。我們知道,這兩篇小說都表現(xiàn)了魯迅既“悲哀于生命的悄然消亡”,又“痛恨損毀他人生命”的思想感情,是魯迅生命意識和仁愛之心的真實袒露。不少學生的讀后感寫得非常動人,對生命的認識非常深刻。
三、讀出自己,讓學生反思自我生命的缺失
文學是人學。人們從文學作品中發(fā)現(xiàn)自己。觀照自己。“立人”是魯迅精神的靈魂。魯迅以其冷峻的目光,對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進行整體反省,艱難地探索療救國民精神的方劑。閱讀魯迅,不僅要關注作品的人物塑造、主題思想等外部價值,更要向內(nèi)拓進,引導學生從人物及作者身上讀出自己、認識自己、鑒賞自己。從而深化生命本體的思索與體驗。
例如《故鄉(xiāng)》中有這樣一段:“我”與童年伙伴閏土在分離二十余年后相見,閏土看到“我”時。“臉上現(xiàn)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這時作者寫道:“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上到這里往往告訴學生,這是舊社會對人性的扭曲,造成了閏土愚昧落后的奴隸性。現(xiàn)在,我們用“引導學生從作品中讀出自己”這一思想來指導教學,就可以首先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及其筆下的“我”此時此刻的心情,往日親密的伙伴成了一個在自己面前低聲下氣的奴仆,美好的童年歲月煙消云散,“我”站在厚障壁外,惶惑、悲哀、無奈……僅僅如此還不夠。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發(fā)揮感受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為此,周燕老師在講授時引入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胖子和瘦子》,在復述完小說的情節(jié)之后,周老師設置了下面的問題:我們每個同學都可能面臨這樣的情況,比如,現(xiàn)在班上的某個同學在多年以后當上了部長,你遇見他時會不會恭恭敬敬地稱呼他“部長”?更近一點,同班同學中甲同學的父親是下崗工人,乙同學的父親是市委書記,你平時對待這兩位同學的態(tài)度是否有所不同?為什么會不同?周老師的提問。促使學生深入人物和作者的心靈深處,體驗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拷問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懂得“生命本來沒有名字”“人人生而平等”的道理,一感悟到生命的平等與尊嚴。
曾幾何時,魯迅作為一個荷戟彷徨、橫眉冷對的戰(zhàn)士形象,一度固化在莘莘學子的腦海之中。時至今天。這種形象仍在中學語文課堂中揮之不去,它消解了魯迅的生命精神和個性魅力,成為橫在魯迅與青年學子中間的一道“厚障壁”。如何讓學生走進魯迅的精神世界,傾聽魯迅生命的吶喊,提升學生的生命品質(zhì),無疑成為魯迅作品教學中應該關注的問題。愿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互動。愿魯迅對生命的吶喊永遠在學生的心中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