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指導課堂教學?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與解答,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有效乃至高效教學。本文以福建省光澤縣官小平老師《田忌賽馬》課堂教學為例,談談個人看法。
一、用課標指導課堂教學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依據。如果教師心中裝有課程標準的話,教學就不會偏到哪里去。比如識字教學,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識字教學始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熱愛漢字的情感、主動識字的愿望、獨立識字的能力、良好識字的習慣,最終實現自能識字、正確寫字、規范用字。
官老師在處理生字教學時,基本上貫徹了這一思想。比如到了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相當強的識字能力,于是老師直接板書生字,學生會的不教,學生不會的老師教規律、點方法。如生字“譏”,學生組詞“嘰嘰喳喳”。老師寫“嘰”,并說:“‘嘰嘰喳喳’這么多的‘口’,吵啊。”學生又組詞“饑餓”,老師寫“饑”。并說:“‘饑餓’與‘食物’有關,沒有食物就會饑。”“譏”“嘰”“饑”這組形聲字的規律就被學生發現了。
其次,課標建議教師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期待通俗地說就是讓學生帶著對文本的期待進入閱讀。通過閱讀來滿足期待,愉悅身心。在教學中怎么運用呢?官老師做了有益的嘗試。官老師是借班上課。課前也沒有告訴學生學習哪篇課文,目的是引起學生的好奇,使其滿含期待上課;然后官老師別出心裁地組織學生“猜”課題,更為重要的是,老師沒有為“猜”而猜,而是在猜中學習語文。他安排了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的環節:
第一,學生讀教材目錄,猜課題,選擇“最喜歡的課文”。其實讀目錄是讀整本書的第一步,是重要的讀書方法。
第二,聽老師講“一鼓作氣”的故事,老師說課文與這個故事有關聯,要學生認真聽,聽完矯正前一次的猜想。
第三。學習生字。老師把將要學習的課文生字板書出來。學生已經掌握了的一筆帶過,學生還沒有掌握的,點撥方法。如“惑”。學生組詞“蠱惑”時,老師說:“你真了不起,知道‘蠱惑’這個詞。老師想了很久才會寫這個‘蠱’字。”
第四,老師板書“田忌賽馬”,提問:“你們讀過這篇課文嗎?”學生舉手的只有幾個,所以老師感嘆說:“我小時候拿到新書,都會去瀏覽整本書,自己先把每篇課文讀一遍。”老師這么說,實際是在指導學生讀整本書的方法。
至此。學生第一層“期待”得到滿足,緊接著老師拋出第二個問題:猜猜課文寫了什么?這樣把學生的閱讀引向深入。
二、用教材指導課堂教學
老師教好教材,學生學好教材,是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教好教材、學好教材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用教材教、用教材學,否則,“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不僅不可能,也沒意義。
老師“教好教材”的前提是“讀好教材”,把教材讀懂、讀透、讀化。事實上,這三個讀教材的層次對應了教的三個層次,即教教材、教好教材、用好教材。官老師對《田忌賽馬》這篇課文是讀懂、讀透了的。比如課文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在表達上,詳略得當,突出表現文章主旨。二是突出思維訓練。即強調孫臏觀察、分析、思考的方法,強調計謀(智慧)的產生不是憑空的,而是細致觀察、仔細分析、認真思考的結果。相對而言,第二點更有價值。這從官老師的課中得到了印證。
一是提問。孫臏為什么會出此計?官老師這樣設計教學:第一次怎樣賽馬,結果怎樣?學生讀書、交流。第二次怎樣賽馬,結果怎樣?學生讀書、交流。用撲克牌演示,說明理由,將學生的內部思維外化出來。這是引導學生讀懂、讀透。老師問:“假如齊威王的上等馬是撲克牌10。中等馬是撲克牌7,下等馬是撲克牌4的話,田忌相應等級的馬是多少?為什么?”
學生出示9、6、3,因為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
老師問:“那為什么不是更小呢?”
學生說:“如果田忌的上等馬是7的話,就與齊威王的中等馬一樣。就不可能獲勝。”
老師問:“從課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
學生朗讀:“從剛才的情形看,他的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接著老師請兩位同學上講臺模仿田忌與齊威王比賽的情形,重點觀察表情,理解“掃興”“垂頭喪氣”和“得意洋洋”等詞。
二是朗讀。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描寫孫臏獻計的內容,先體會人物的內心,想象人物的表情,然后用恰當的語氣、表情、動作來表現。讀活形象,深化理解。豐富心靈。
三、用教師指導課堂教學
“用教師指導課堂教學”似乎是句廢話,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既有不指導的也有指導不了的。還有指導不得法、指導不到位的。
官老師的課,充分運用老師自身的優勢來指導學習。第一,官老師的風趣幽默使得課堂輕松。學生很開心,效果自然好;如果學生感到學語文不好玩。甚至很沉悶,很難受。很痛苦,怎么學好語文呢?第二,當學生表達不到位時,老師親自表演,如“掃興”“垂頭喪氣”“得意洋洋”等,官老師邊講邊表演,齊威王輸了“掃興”“垂頭喪氣”、贏了“得意洋洋”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第三,指導朗讀描寫孫臏獻計的內容時,既有范讀,又有與學生的合作讀。
學生上語文課不僅是在讀文章、讀作者。同時也是在讀老師。
四、用學生指導課堂教學
學生中潛藏著巨大的課程資源,就看老師能不能發掘、善不善于利用。比如優秀的學生幫助后進的學生,余文森教授形象地稱之為“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學生輔導、幫助后‘富’起來的學生,最后達到共同‘富裕”’。
官老師在課上就充分利用了優秀學生的資源。比如當學生默讀思考誰和誰比賽、怎樣比、結果怎樣、為什么等問題時,老師剛布置完就有同學舉手,官老師悄悄走到他身邊與之耳語。過了一會兒。又有一些同學舉手,官老師及時提出“同桌之間或小組之間交流”,學生的資源就利用起來了。學生合作學習。互幫互助,取長補短。達到共同進步。如果老師把“優秀學生”培養成“小老師”“小助手”,那么老師就輕松了,老師的指導就更有效了。“小老師”“小助手”不僅能在幫助同學的過程中加深理解。還能體會到“被別人需要”的成就感,這是“孤獨者”無法享受到的。
總之,用課程標準指導課堂教學是根本、是源頭,它統領教材、教師和學生;用教材指導課堂教學是核心、是憑借,沒有教材談教學是空談;用教師指導課堂教學是本職、是關鍵,教師指導得法、到位,教學必然有效、高效;用學生指導課堂教學是智慧。能“盤活”課堂資源,使課堂更豐富、更生動,使前面幾方面的指導增效、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