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所在學校的初一年級開設了現當代詩歌欣賞選修課。盡管每周只有一節課,但筆者盡量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在帶領學生讀詩的同時,讓每個學生都學著寫幾首詩。要教學生寫詩,從何下手呢?現代詩歌理論界學者穆木天提倡“詩的思維術”。即“用詩的思考法去想,用詩的構成法去表現”。我首先給學生一些必要的新詩知識,讓學生有新詩的概念。因為是初一學生,所以這一環節不必設計過多的知識點,而把重點放在拓展學生詩歌思維的訓練和寫作上。每節課的教學設計大致是:先讀幾首詩歌,然后進行一些拓展思維的訓練,最后半節課進行詩歌寫作,所寫的詩歌與所讀的詩歌在內容、題材、情感、技巧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下面作些具體說明。
一、認識詩歌
認識詩歌首先從接觸詩歌的語言開始,教學生寫詩則從語言、修辭層面入手。
1、比喻的游戲
學生寫慣了散文,習慣于邏輯性的思考和上串下接的文句。對于詩歌跳躍式的思維和行文,不太適應。如何打破長久以來形成的散文寫作框子呢?臺灣詩人白靈在《一首詩的誕生》中專門介紹了一種“比喻的游戲”,教師可以用這個方法領學生“玩”。該方法具體為:提供一個分為A、B、C三欄的表格,這三欄中各有十余個至數十個不等的名詞,這些名詞任意組合(AA、AB、BC、CA……),雖然組合起來的結果并不一定符合我們日常的思維邏輯,但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2、聯想的鍛煉
在現代詩的寫作練習中,良好的聯想能力有助于尋找豐富的素材。文藝心理學提到的聯想三定律(接近、相似、相反聯想)對新詩創作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
樹=綠色、正直、希望、生機、庇佑、傘蓋、陰涼、堅韌。
再試著以文字組合:
為夏天撐起陰涼的傘蓋
我的憂愁隨草綠天涯
以聯想三定律為基礎進行單句寫作訓練,學生很有熱情,寫出的詩句有的也很精彩。
二、讀寫一體的詩歌教學范式
經過單句訓練,學生摸到了些寫詩的門道,對寫詩也有了些興趣。但是他們還不能形成明確的詩歌創作主題,所以要借用名詩,給他們搭一座詩歌思維的橋梁。學生課業緊張,要在短時間內給他們最多的刺激,選擇篇幅短小的詩比較恰當。初中生感覺敏銳。選詩要盡量接近他們的經驗和興趣。常態的詩歌教學會把重點放到欣賞上,但筆者沒有花大量時間解詩,而是和學生一起誦讀,然后稍加點撥。使他們大致領悟到詩歌表達的情感。
例如筆者上的“新詩的情緒”一課設計如下:提供例詩。包括何其芳《歡樂》、馮至《蛇》、舒婷《思念》、劉湛秋《靜默是熟睡的蓮花》;教師先領學生進入詩歌文本,引導學生體悟,將情緒或情感“物化”;然后根據范例提供的內容或形式的框架來描述某種情感或情緒,以“靜默”“寂寞”“喜悅”“憂郁”“思念”為題完成短詩寫作。
如果讓學生自己獨立創作詩歌,學生會很吃力,教師可以采用一些作文訓練的方法。
1、續寫。續寫雖然在創作空間上受限,但是可以克服冗長、空洞的毛病。例如續寫林庚《春野》“春天的藍水奔流下山,河的兩岸生出了青草”后面的詩句。有學生這樣寫道:
春天的藍水奔流下山
河的兩岸生出了青草
誰在召喚我
狂浪般野性的落寞
白色的桃花安靜地飄落
帶走記憶中冬的魂魄
在心中永存的春野
響著飄搖的祭歌
2、替換訓練。主要針對初學者筆尖枯澀困窘的問題。激發創作興趣,設定詩歌情景。挑選適合的詩篇,在適當的部分空下來。然后讓學生試著去填寫出他們認為最出色的詩句或主要意象。這項訓練學生很喜歡,絞盡腦汁要和大詩人一爭高低。例如就墨西哥詩人帕斯《朦朧中所見的生活》所作的替換練習:
在大海的黑夜里
(躍起的魚)便是閃電
在森林的黑夜里
(滑動的蛇)便是閃電
在人體的黑夜里
(愛或恨)便是閃電
世界,你一片昏暗
而(生活)就是閃電
3、仿寫。仿寫是練習寫作的常見方式,學生初學寫詩,不知道如何將句子“詩化”,模仿則是一條捷徑。仿寫時最重要的是抓住重點來模仿。而非字模句擬。教師可以提供幾首適當的詩歌作為模仿對象,這些詩歌要在形式或內容方面有鮮明特色;距離學生的欣賞心理很近,有利于學生獨立構思。例如顧城的《弧線》、席慕蓉的《伴侶》等。
4、化用古詩。古為今用,化古詩的意境為新詩的表達。學生對古詩的學習還是有些經驗的,很能理解古詩的情感和意境,因此只需用恰當的現代漢語“詩化”出來即可。作這項訓練時必須強調與古詩翻譯的不同。要寫成現代詩的形式。古詩必須是學生熟悉的,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和李清照的《聲聲慢》等。
下面是學生化用《聲聲慢》的作品:
是一個人該忘記的時候
卻依舊記得
滿院敗落的黃花
是一個人該離開的時候
卻仍舊等待
夜晚來到時的凄涼
雨中的梧桐
佇立著
承擔著
暮色里的愁容
詩思的鍛造不限于此,還可以進行動詞運用、擬人、意象的錘煉等,而且可以一直貫穿在詩歌寫作之中。自由創作可以按照題材分兒童詩、圖像詩、自敘詩、詠物詩、哲理詩等類別。但是任何一種都要求提供例詩,以開闊學生的思路。不管采取何種方式,都要把感悟詩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的積極性才會比較高。每節課要讀什么詩、寫什么內容學生們事先都不知道。要盡量讓學生在自然狀態下生成對詩歌的感悟。要求全體同學同時去寫,通過兩個學期的訓練,學生們越寫越好,每次習作中均有佳作呈現。事實證明,對于學生來說,寫一首壞詩的樂趣遠遠大于讀幾首好詩。
三、與舞蹈、音樂同行
讀一首詩,我們通常只是習慣性地去“解”,而不知道去“感”,不知道去吟唱,了解種種聲音的差別;不知道去表演,用姿勢和動作去“經歷”。筆者則力爭把被排斥的經驗重新喚醒、重新納入。讓學生通過文字以外的一些感知方式去體驗詩歌豐富的情韻,使他們逼近甚至融入自然,因為生活的情態比單純的想象更豐富、更重要。
筆者嘗試在暮春時節做了一次以“樹”為主題的詩歌藝術行為課。通過在室外小花園進行藝術活動,引導學生對“樹”這一復雜意象進行深入細膩的心理體驗,從詩歌作品獲取豐富而確定的意蘊。“樹”是詩人主觀精神的客觀象征物。它繁茂不凋的生命姿態無疑對應著詩人堅韌執著的精神自守及對苦難命運的自我確認。我選定的素材有牛漢《半棵樹》《悼念一棵楓樹》、席慕容《一棵開花的樹》、曾卓《懸崖邊的樹》、艾青《樹》、舒婷《致橡樹》,行為方式為“角色扮演——我們是一棵樹”。通過扮演活動成功地引領學生去觀察,使學生能夠站在樹的立場與角度去想象,賦予大樹不同的角色和性格。最后再回到課堂上進行同題創作,效果不錯。
另外,進行詩歌吟唱試驗。從吟唱中學生更能深切地領會詩歌韻律的奧妙。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默讀一首詩、解讀一首詩所得到的“知”和吟唱一首詩所得到的“知”是有所不同的。先給學生播放余光中的《鄉愁四韻》、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曲調把一些詩歌唱出來。學生非常投入,有的甚至唱起了自己創作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