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喜歡讀小說,還是喜歡讀詩歌?”正式上課之前,我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
“小說。”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
“為什么?”
“小說有情節,而詩歌晦澀朦朧,需要細細品味才行。”
一位學生的話代表了大多數學生的觀點。
我接著問:“那么電視劇和小說呢?”
大多數學生回答:“電視劇。”
我說:“這就對了,總結一下大家的答案,那就是選擇取決于‘是否需要思考’。小說情節易于把握,而詩歌則需要細細品味、思索,才能發掘其內蘊,所以大家選擇小說。而和小說相比較,電視劇根本不需要任何思考,我們只需要坐在那里把眼睛睜開就可以了。所以又會選擇電視。面對電視機。我們唯一需要思考的就是選擇哪個臺。看來大家都喜歡過豬一樣的幸福生活。”
學生大笑。
我接著說:“其實,只要我們細細品味就會發現,每首詩的里面都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鄭愁予的《錯誤》背后隱藏著一個怎樣的故事吧。在詩歌中,‘我’對‘你’犯下了什么錯誤?‘我’和‘你’分別是怎樣的形象?”
學生讀著詩歌。開始思索。
我點起一個學習非常認真的男生。他磕磕巴巴地說:“我打江南走過,看到了蓮花、東風、小城……”
同學們嘩笑,紛紛說“不是不是”。
經常在課堂上無端地喊幾嗓子的于洋這次“有端”地喊了一嗓子:“這里面有愛情!”
我笑著說:“那好,于洋你說。”
于洋站起來說道:“我在江南的時候,一個女子愛上了我……”
我問道:“那你得從詩中找出依據,那個女子憑什么無緣無故愛上你?”
同學們哈哈大笑。
于洋找了好久找不出。
孫洪帥站起來:“我打江南走過。遇到美如蓮花的她,我們一起在小小的城里那青石板街道上徜徉……”到這里,他也無法講下去了。
我看見焉峰銘無精打采地伏在那里。便把他點起來。他撓撓頭皮,歪歪嘴,滿臉的痛苦,遲疑地答道:“我是個到南方打工的,愛上了一個女子……”仍然無法講下去。
發現同學們對這首詩理解到這種程度,我倒有些釋然,因為在沒有參看任何資料的時候我也沒有比他們更高明的理解。一位評論家說。《錯誤》是一首可愛的小詩,流傳甚廣,被譽為“中國現代抒情詩的絕唱”;它輕巧清雋、美麗凄哀。堪與宋詞小令相提并論,整個詩讀來凄美幽怨。但實在是慚愧。我真是夠愚鈍,什么也沒有讀出來。所以今天,我想看看在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同學們對這首詩能理解到怎樣的層次。
于是。我又叫起一個女生,她說:“我和大家理解得不一樣……”
同學們笑著“哦”了一聲,期待她的不同理解。
她說:“我覺得詩中的‘我’只是一場雨,這場雨邂逅了江南的春天——‘你’,‘我’發現江南的春天——‘你’——很憂傷。于是‘我’也覺得很愧疚,覺得自己的到來是犯了一個錯誤,一個發生在春天的美麗錯誤。”
同學們覺得很新奇,但也覺得有點牽強。
一向活潑的王艷萍躍躍欲試,我叫起她來。
王艷萍笑嘻嘻地說:“詩中的我愛上了一個江南女子,但他們出于某種原因不能相愛,所以詩中說這是個美麗的錯誤。”
“大家覺得這樣理解可以嗎?”
同學們眉頭緊蹙。
姜曉文臉紅紅的,若有所言。她是個心思細膩善于思考的學生。我平常都“舍不得”讓她回答問題,因為她的回答往往是“標準答案”,這會讓大家沒有了思考探究的余地。
然而,現在我忍不住了,點名道:“姜曉文?”
姜曉文站起來,語調平穩地說:“我想得非常簡單——我經過江南的時候,達達的馬蹄聲驚起了‘你’,‘你’挑起窗簾一看,滿臉幸福的期待轉變為灰暗的失望……想著‘你’由容光煥發變為暗淡無光的臉龐。我覺得自己犯了一個錯誤,一個美麗的錯誤……”
課堂上一片寂靜,然后是欽佩的表情。
“可不可以這么理解呢?”我問。
學生們若有所思地點頭。
“文中的‘你’是個怎樣的形象?”我接著問。
“一個思婦……”
我趁熱打鐵:“那我們把詩中的故事用詩意的語言描述出來,好嗎?可以從‘我’也可以從‘你’的角度來寫。”
這時候同學們已經對這首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頗有興致地寫起來。
在漸進的回答中,同學們完成了對這首詩內容的把握。
然后再從思婦、游子、意象等角度來賞析這首詩便一馬平川了。
怎樣讓學生對詩產生興趣?我想,那就是順應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引導他們像福爾摩斯一樣去發現詩歌內部隱藏的“小說”,在肯定詩歌多角度理解的基礎上,挖掘出一個他們都喜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