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果”的說法來自古希臘傳說:伊甸園中的夏娃被禁止摘食惡樹上的禁果,然而她抵抗不住蛇的誘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偷食了禁果,最終受到上帝的懲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類似經驗: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讓知道的東西就越想知道。這種逆反的心理現象叫做“禁果效應”。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禁果效應。對提高教學效率、活躍課堂氛圍、改善師生關系有重要意義。以下便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的幾點想法:
第一,放大“禁果”
在人們心目中。禁果好比洪水猛獸。總是避之唯恐不及。語文教師應正確認識,揭開禁果的神秘面紗。以學生的好奇心為契機,放大禁果。
上課鈴響了,老師已進入教室。學生們仍然嘰嘰喳喳。老師沒有大聲訓斥學生,而是任憑學生“自由發言”。數分鐘后,學生漸漸安靜下來,好奇地望著老師。老師問:“剛才同學們都談得很投機。有哪位同學能把談的內容跟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呢?”學生們鴉雀無聲,像犯了錯似的低下頭。老師感到學生們對他的話產生了誤解,就鼓勵道:“給大家一點時間。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這可是一次鍛煉自己的好機會啊!”同學們陸續舉手發表自己的想法。后來,在每節課的前五分鐘,語文課上有了固定模塊——“自由談”。時間一長,語文課前雖然仍是嘰嘰喳喳。但談話的內容卻往往與發言的論題有關。
中學生正處在特殊的發育期。好奇心強。逆反心理重。在上述事件中,老師若一味禁止,非但不能從根本上禁止學生談話,還容易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老師把自由還給學生,給學生更大的發揮空間,有效地引導學生的談話內容。不但解決了學生的“說話問題”,還培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第二,引出“禁果”
錢夢龍老師在講授《趙州橋》時,把趙州橋的照片掛到黑板上,讓學生口頭描述趙州橋一個大橋拱和四個小橋拱之間的位置關系。一名同學回答:“大拱的兩邊各兩個小拱”。錢老師把五個橋拱并排畫在黑板上。有同學糾正道:“大拱的兩邊各一大一小兩個小拱”,錢老師把大點兒的小拱放在小點兒的小拱上,同學們連連說不是。錢老師適時引導道:“圖中橋拱的位置關系并不復雜,但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才能更直觀、更清晰呢?讓我們一起看一看課文中作者的描述。”同學們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了,趕緊在課本中尋找相關詞句。
筆者在教授馮至《別離》詩后布置作業時說:“我國古代描寫離別的詩句很多,可我找了很久只找到五條,同學們課后收集一下,看看能否比老師找的多。”同學們一聽,興趣大增,結果共找到二十余條。為調動學生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引出“禁果”,利用禁果效應,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巧設“禁果”
一位學生的語文成績很差,學習積極性不高,老師和家長多次做工作均無效果。學生認為老師對他有成見,在他看來,在老師那本從不離手的工作手冊上一定記載著他的“累累罪行”。一天,老師故意將這本手冊忘在講臺上。這位同學很好奇,就偷看了。卻發現老師在手冊里記下了他的許多亮點和對他的深深希冀。他大受感動,不但消除了對老師的誤解,語文課上也是“改頭換面”,語文成績也相應提升。
在處理師生關系上,簡單的說教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而巧設“禁果”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化解“禁果”
在學生的生活中,禁果效應比比皆是。比如。很多不健康的電影、書籍,學生本來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一定去看。但是教師禁止。反而使他們想看個究竟。學校一味禁止早戀。使男女間的正常交往帶上了一種神秘的色彩。反而更容易引起早戀。
人人都有好奇心。如果對一件事情做不說明原因的禁止,會使這件事情更有吸引力。自然地,人們會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這件事上。會有更強烈的探究欲望。教師要把問題的本質跟學生說清楚,運用全面的、發展的、多角度的思維方式給學生以指導,使學生免嘗那些對身心有害的“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