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作家凱特#8226;肖邦(Kate Chopin,1850—1904)的一生都在質疑和詰問中度過,她的藝術生涯也充滿坎坷與曲折。肖邦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鄉土色彩小說家,后來卻因為創作了超越時代的小說《覺醒》(The Awakening,1899)而遭人唾棄,她的作品也漸漸湮沒在浩瀚的文學海洋里。直到半個多世紀之后,這朵文壇奇葩才得以重見天日。她那些內涵深邃、文筆秀麗的作品始終留給人們無限解讀的可能。她的文字優美動人,富有詩意,猶如一股清泉,足以洗去人們身心上的塵埃。肖邦的文風又是這樣的簡單凝練,僅用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克里奧爾風情畫卷。她的創作深深扎根于歷史悠久的克里奧爾文化,而路易斯安那小鎮克勞蒂爾斯維爾則以它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淳樸的民風習俗,成了她不竭的靈感之源??藙诘贍査咕S爾的“凱特#8226;肖邦農莊”已經成為人們十分向往的觀光勝地,每年都吸引著絡繹不絕的訪客,人們爭睹這位非凡女性昔日的風采。

一
1850年2月8日的圣路易斯市,在一戶姓奧弗萊厄蒂的人家有個女嬰呱呱墜地了。全家人十分歡喜地迎接這第三個孩子的到來,給她起名叫凱瑟琳#8226;奧弗萊厄蒂。她的父親托馬斯#8226; 奧弗萊厄蒂是愛爾蘭移民,母親伊麗莎是當地的法裔克里奧爾人。凱特家境殷實,全家人都信奉法國天主教。小凱特五歲那年進入當地的圣心學院學習。可是,還不到一年光景,家里突遭不幸,在外做生意的父親在一場火車事故中死去。從此凱特便退學在家,和寡居的母親、外祖母、曾外祖母相依為命。這段經歷無疑決定了她將來的人生軌跡。三位長輩聰慧過人,每個人都有著獨立的個性,這點在那個年代很難得。受她們影響,凱特小小年紀就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敢于質疑人們認為天經地義的事物。
童年的凱特由曾外祖母負責照看,在家中接受教育。老人是個“故事寶庫”,經常給她講克里奧爾人的婚姻故事和有關圣路易斯女人們的故事,還有種種瑣事和花邊新聞……曾外祖母的講述本領很高明,她總是娓娓道來,很是引人入勝,常常聽得小凱特心馳神往。聰明的小凱特逐漸學會了曾外祖母的“花招”,懂得了怎么才能把故事講得更有趣、更打動人。曾外祖母的修養很好,不但善于講故事,也長于法語和音樂。就這樣,天資聰穎的凱特在輕松愉快的家庭氣氛中,學習自己鐘愛的文學和音樂。
十五歲那年,凱特再次進入圣心學院,在那里度過了多姿多彩、收獲頗豐的三年時光。學院里開設法語、音樂、寫作和自然科學等課程。這時已經具備良好文學素養的她,在藏書豐富的圣心學院里找到了一片更廣闊的文學天地。在學校里,她如饑似渴地閱讀大量歐洲經典作品,從中汲取營養。她喜歡的作家有夏多布里昂、拉馬丁、歌德、雨果和蘭姆等等。音樂課上,她十分活躍,彈鋼琴,學跳舞。幾年下來,她已經彈得一手好琴,跳得一身好舞。自然科學也是她的喜歡的課程之一。通過學習科學,她生平第一次對于人類本身、人類的起源和歸宿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一直延續到成年以后,她在《覺醒》中就表達了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使得小說處處閃爍著思想的光輝。在寫作課上,她學會了如何做到行文流暢,表意明朗。三年后,她以優異的成績從圣心學院畢業,還被選為“瑪麗教區聯合會的優秀兒童”之一。
在圣路易斯的家中,凱特度過了幸福無憂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墒牵偾缋实奶炜找矔胁黄诙恋年庼玻恍业氖陆佣B三地發生了。先是曾外祖母在圣誕節前夕辭世,接著,其他三個兄弟姐妹竟相繼夭折,種種不幸又讓小凱特憶起早年在事故中死去的父親。幾度痛失親人的她開始用一雙冷峻的眼睛去審視宗教的可信性。她想,盡管家人都虔誠信奉天主教,可是神似乎并沒有給他們以庇佑。從此,她對宗教從根本上產生了懷疑。雖是豆蔻初開的年齡,她的心里已埋下了反叛的種子??墒牵诮痰挠绊懜畹俟?,凱特只得把一切質疑都藏在心里,正如她在《覺醒》中描繪的那樣:“還是個孩子時,她就開始生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很早的時候,她已憑直覺領悟到雙重生活的真諦——表面恭順,而內心反叛?!?/p>

畢業后的凱特便踏入社交圈,頻繁參加上流社會的聚會。她穿著摩登,打扮入時,頻頻出入大小舞會,生活熱鬧而忙碌。她特立獨行,還學會了吸煙,即使面對眾人詫異的眼光也毫無顧忌。兩年后的一次舞會上,她與同是克里奧爾人的棉花代理商奧斯卡#8226;肖邦相識,二人一見鐘情,很快就喜結良緣?;楹螅瑒P特隨丈夫定居路易斯安那的新奧爾良,在那里繼續過著熱鬧繁華、奢侈排場的社交生活。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雖然沒有大洋彼岸的英國那般保守刻板,可當時的婦女仍需恪守諸多的清規戒律?;楹蟮膭P特依然我行我素,經常單獨出門訪客,與男子說話也無所顧忌,因此招來許多非議。有個親戚實在無法容忍凱特“傷風敗俗”的舉動,嚴肅提醒奧斯卡應該“好好管束”妻子。然而,這話卻被奧斯卡轉述給凱特,成為他們夫妻之間的笑談。奧斯卡的這種寬容大度與他不幸的童年有很大關系。他的父親兇惡暴戾,因殘暴虐待妻子和奴隸而臭名昭著。童年的奧斯卡親眼目睹父親長期軟禁、毆打、折磨母親,直到把她逼死,這段痛苦經歷始終是他內心無法愈合的傷口。他以父親為戒,決心用一顆溫和包容的心去對待妻子。這對于生來就向往自由的凱特來說無疑是莫大的寬慰,她很是感激丈夫的寬容。夫妻二人感情甚篤,他們在新奧爾良度過了生命中最為奢華、最為愉悅的一段時光。
二
然而好景不長,1879年奧斯卡的生意失敗,肖邦一家因此債臺高筑,已經無力負擔新奧爾良昂貴奢侈的生活,不得不搬到奧斯卡兒時居住過的小鎮克勞蒂爾斯維爾。這是一個只有一個街區大小的南方小鎮,坐落在路易斯安那州的西北部。小鎮周圍是大片的種植園和茂密的闊葉林,郁郁蔥蔥的,顯出勃勃的生機。美麗的凱恩河蜿蜒流過,河水清冽,滋潤著這片靜謐祥和的土地,也給小鎮平添了幾分詩意和靈動的氣息。傍水而居的克勞蒂爾斯維爾人大部分是法國移民的后裔,他們保留著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風俗。這片被克里奧爾文化深深浸潤的土地幽靜和諧、與世無爭,同時也孕育了作家無限的才情。
沿著大街走,穿過一片濃密蔥蘢的小干松林,在一條林蔭小道的盡頭,一棟白色的兩層樓房靜靜地佇立在綠陰掩映之中,顯得分外玲瓏別致,這就是“凱特#8226;肖邦農莊”。這是奧斯卡在一次縣治安官的賣場上買下的,后來他又買下一爿雜貨店,還經營著從父親那里繼承來的一小片種植園。商店和種植園的收入是一家人生計的來源。房子建于十九世紀初,整個設計是典型的克里奧爾風格,給人整齊劃一、簡單利落之感。一米高的柵欄圍著屋子四周,院子里種有各種花草。屋頂是褐色的,煙囪立在房頂正中。上下兩層各六根門柱,形成對稱之美,房門都朝向正面。小樓的第一層由家制的磚塊砌成,而第二層則全是柏木板搭建,再用方形木榫釘在一起。內墻用泥土、西班牙苔蘚和動物毛發混在一起砌成,這種混合材料能起到很好的驅蟲作用。一樓和二樓各有兩個壁爐,一樓并不住人,只是用來貯藏煤、食物和生活用品。地板有點兒臟,不過孩子們可不在乎這些,這里是他們的樂園。他們時而在院子里、門柱間追逐嬉戲,時而則好奇地探到草叢里尋找“秘密寶藏”。
通向二樓的樓梯在房子的最右端——這是后來修葺的結果。從1900年前后住在這里的卡文一家人拍的照片來看,原先的樓梯是朝向正中的,梯面很寬,兩側有扶手。凱特一家都住在樓上,木板梯踏上去“噔噔”作響。樓上四個房間的門都靠得很近,細微處無一不透著濃郁的克里奧爾風味。
樓上第一間房是客廳,是肖邦夫婦招待客人的地方,家具擺設雖然簡單卻很有檔次:硬松木地板,柏木制的壁爐臺,一張長方形桌子擺在房間正中央。偶爾有人來訪,夫婦倆就坐在桌前陪客人喝茶、聊天。角落里,一架舊式鋼琴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熱鬧。雖然身處僻靜小鎮,不甘寂寞的肖邦夫婦仍然很喜歡舉行晚宴和小型舞
會,邀請親朋好友前來唱歌、跳舞、做游戲,并由凱特為大家伴奏助興,總是玩得不亦樂乎!每到此時,凱特便穿上時髦亮眼的裙子,拿出嫻熟的社交本領,煞是引人注目。在沒有客人的晚上,她會在壁爐臺上點上幾根蠟燭。燭光映照下,整個房間頓時泛上朦朧迷離的氣氛。壁爐前一張矮桌上隨意地散落著書稿和樂譜,有時凱特就斜倚在舒適的躺椅中出神、遐想,也許是在感懷人生多舛,也許是在品咂愛情的滋味,又或是在思索生命的真諦。她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一束陽光撒向明朗的一天/也有薄霧繚繞,微雨淅瀝/一縷愛的光芒投射進生命里/既有夢想繽紛,還有痛感猶存”。她筆下的埃德娜也有這般百轉柔腸:“她陷入沉思,墜入沉郁的痛苦之中。深夜里這陰影又一次籠上心頭,教她垂淚不止?!边@些文字所蘊涵的淡淡憂傷,如同夜半醒來時,推開窗,只見天淡夜涼,月華滿地,自己卻形單影只,無限惆悵。
餐廳就在客廳的隔壁。仆人們一天三次把飯菜從廚房端到樓上,一家人圍坐在桌前用餐。餐桌上總是熱鬧非凡,孩子們“咿咿呀呀”的吵鬧聲,杯盤的碰撞聲,眾人的笑聲、談話聲,不絕于耳。要照顧六個孩子的飲食起居,可以想象得到凱特的生活該有多么忙碌!盡管這時他們家的經濟狀況已經遠不如前,甚至有些捉襟見肘,一家人還是樂在其中,盡情地享受天倫之樂。
在所有的房間里,主臥室是最寬敞明亮、也是布置最為考究的一間。一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木制牙床,屬于典型的十九世紀風格。四根立柱和四根橫木構成與床座平行的結構,以掛帷幔之用。床上鋪著有鏤空花紋的潔白床單,頂罩是白的,十分清爽素雅。床頭的一張小嬰兒床是為在克勞蒂爾斯維爾出生的小女兒準備的。即使忙了一天,在夜里,年輕的母親還要悉心照料襁褓中的女兒。對面的壁爐在冬日里為一家人驅走嚴寒和凄冷。按照克里奧爾人的習俗,主臥室不是主人夫婦的完全私有的空間,這里也是商量和處理家庭雜事的地方。白天孩子們呆在這間房里,凱特教他們讀書、識字,有時甚至在這兒給他們洗澡。
雖然被家庭瑣務纏身,凱特對文學的興趣依然如故。只要閑下來,她就坐在藤搖椅里孜孜不倦地讀書。達爾文、哈代、斯賓塞的作品是她每日的伙伴。據她的一位友人回憶:“關于人類研究的書籍,無論是寬泛的,還是具體的,都始終是她的興趣所在。”她涉獵廣泛,還愛讀赫胥黎和左拉的書,她最推崇的作家要數莫泊桑了。對這位法國短篇小說大師,她總是充滿敬意,將他視作楷模。她曾經評價說:“這是一個不受傳統和權威束縛的人。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身心和雙眼去觀察生活,然后以一種直截簡單的方式把他的所見告訴我們?!彼臅痛娣旁诜块g一角的書櫥里,玻璃櫥窗里書名清楚可見——這就是她的“知識寶庫”。她還時常坐在窗前的書桌邊,給密蘇里的親友寫信。她在信里形象地描繪了周圍發生的趣聞逸事,親友們看了總是贊不絕口。窗子的另一端,在梳妝臺前,一襲長裙隨意地搭在雕花藤椅上。那纖巧的腰身、寬松的蓬袖和立體的裙擺,都是當時十分時髦的款式。凱特穿上后這款裙子后整個身材成一個沙漏形狀,線條十分優美。椅邊還放著她的一雙高跟系帶長靴,對面的墻上掛著一頂闊邊帽,凱特對穿衣的講究由此可見一斑。她的騎馬裝也十分漂亮:上身是藍色的緊身小褂,長長的拖裙扎緊系在一邊,露出里面的繡花襯裙,再配上一頂活潑靚麗的賽馬帽,外加一副軟牛皮手套,非常帥氣灑脫??墒牵瑢τ谀切┐┲鴺闼氐漠數貗D女來說,打扮時尚的凱特未免顯得太與眾不同了。她的到來“猶如電影明星突然墜臨這個荒野小鎮”。人們對她評頭論足,可是個性叛逆的凱特絲毫不以為意,依然我行我素。

肖邦夫婦的主臥室里還開了一扇小門,通往另一間房。凱特生小女兒時,母親從圣路易斯的家中趕來幫忙照料其他五個孩子,在這間客房里住了很久。房間很小,陳設也很簡單。鋼架小床,有三個抽屜的小柜,墻上掛著一幅畫。唯一引人注目的是立在床頭的耶酥受難像,因為凱特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走道的盡頭是凱特兒子們睡覺的房間,說是房間,其實是沒有墻的臥廊,不過現在已經用磚塊封住了。
樓上所有的房門都通向寬敞的陽臺,上面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景色。這里光線很好,視野開闊,偶有微風拂過臉龐,說不出的愜意舒暢!憑欄遠眺,小鎮風光一覽無余。寂靜的下午,路上有人來回走動;近處是肖邦一家的廚房,另外還可以看到他們家占地80英畝的種植園地,闊葉樹、楓香樹和樸樹簇擁著,清晰可辨;遠處,廣袤的田野里,白色小花怒放著,隨風輕輕舞動腰肢,的確美不勝收。仰頭看去,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照下來,形成班駁陸離的影子。若是在陽臺上擺上一張躺椅,閉上眼,享受一下午后的陽光,那是何等的恬靜幸福!
凱特偶爾想從家務中解脫出來,便放任孩子們肆意胡鬧,要么步行,要么騎馬出外四處逛逛。丈夫的雜貨店是她時常光顧的地方,鄉人們茶余飯后喜歡聚集在這里,扯扯家長里短,聊聊八卦新聞。而“心較比干多一竅”的凱特在旁邊聽著,都默默記在心里。和霍桑一樣,凱特天生好奇,一直敏銳地觀察著周圍的人和事。早在新奧爾良居住時她就頻頻造訪鄰居家,去棉花倉庫里,也會到當地的度假勝地格蘭德島度假,點點滴滴都為她后來的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來到克勞蒂爾斯維爾后,她對周圍事物的興趣依然如故。在與人們交往的過程中,她用心留意著鎮上克里奧爾人的衣著、談吐和生活習慣。有心的人會發現,她的小說和生活中的真實故事是竟是驚人的相似。1928年,克勞蒂爾斯維爾的學校圖書館遭竊,里面存放的凱特#8226;肖邦作品被人盜走。令人納悶的是,不久后,這些書稿又失而復得。后來人們才察覺到,這是一個惡作劇——有人故意在小說中把人物全注上了居民的真實姓名。凱特的小說涉及的都是些敏感問題,如種族通婚、內戰帶給南方的傷痛等等,當地人感到尷尬也在情理之中。
他們來到克勞蒂爾斯維爾的第三個年頭里,奧斯卡染上了瘧疾,高燒不退。情急之下,凱特竟然赤腳跨上一匹沒有轡頭的馬,飛馳趕去叫醫生(后來這成為當地的一個傳奇),可是她的努力還是沒能挽留住奧斯卡的生命。丈夫死后給凱特留下一萬兩千美元的債務,這在當時是一筆相當大的數目。凱特從此接管起雜貨店和種植園的生意,閑暇之余她還要照顧孩子。不過這對于聰明能干的她來說并非難事,很快她便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幾年后就還清了債款。然而,這時她卻發現周圍的人們是那么地排斥她。雖然她聰明機敏、熱情奔放,善與人交談,又很樂于助人,但保守的當地人仍是不喜歡她,始終無法理解她的離經叛道。的確,凱特處處標新立異,當眾人面抽煙,和男人們打牌,穿著張揚奢華,常常一個人出門散步,到晚上才回家,而且據說在街上行走時把裙子提起,“腳踝露得太多”。她還和別人的丈夫打情罵俏,“說話做事活像個北方佬”??梢哉f,她的種種舉動在當時簡直是驚世駭俗。人們根本不可能理解她言行背后所隱藏的是對令人窒息的世俗傳統不折不扣的挑戰,也不可能知道她這么做是為那些被陋習所禁錮的女性發出一聲聲抗議的吶喊。因此,丈夫死后,她的處境越發孤立,也就不難理解了。這時她又與當地一個名叫艾伯特#8226; 桑派特的有婦之夫傳出桃色新聞。這位富農深深迷戀著她,并答應幫她還債。一時流言四起,人們把她看成一個不受歡迎的異類,撲面而來的閑言碎語已讓她無法招架,使她心力交瘁。在母親的一再堅持下,她把房子賣給一位醫生,帶著孩子們回到了圣路易斯,從此離開這座樹影重重的小樓,一別這片培育她文學靈感的沃土。
三
凱特回到圣路易斯后,決心將惱人的往事統統拋諸腦后,開始全新的生活??墒翘煊胁粶y風云,不久她深愛的母親就離她而去了。時乖命蹇的她又一次體會到了失去至親的痛苦,她的精神世界頓時陷入一片黑暗混沌之中,一度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可是,在親人和朋友的幫助下,她挺了過來,并勇敢地承擔起家庭的重任。親友當中有一位科爾本海耶醫生對她的幫助和影響最大,凱特在克勞蒂爾斯維爾時曾與他通過信。他對凱特高超的敘事本領很是欣賞,一直鼓勵她從事寫作。在他的支持下,人到中年的凱特開始了寫作生涯,一是為緩解喪母之痛,二也是為了改善日益拮據的家境。
剛剛踏上寫作之路的凱特可以說是一帆風順。自從1890年第一部長篇小說《過失》(At Fault)出版之后,凱特便一發不可收拾,創作的激情如火山巖漿一般洶涌噴發,在短短的十年創作生涯里,共創作了一百多篇短篇小說、幾部中長篇小說、兒童故事、文學評論以及多首詩歌,可謂相當多產。她的這些作品先后發表在《大西洋月刊》、《時尚》、《世紀》、《哈潑斯》等全國知名刊物上,大大提升了她的知名度。1894年,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牛軛湖的人們》(Bayou Folk)問世,立刻受到批評界的關注和好評,她由此跨入“杰出的地方色彩作家”行列。緊接著,第二部短篇小說集《在阿卡迪亞的一夜》(A Night in Acadie)出版,從此凱特的文學聲望更是一日勝過一日。在這兩部作品里,她用心描繪了生活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裔克里奧爾人。她很反感當時頗為流行的感傷柔靡的文風,堅持寫活生生的人和平常的事。小說中那鮮活的人物、生動的描繪和濃郁的地方風味,總能在不經意間引人入勝,使人沉醉其中。
當然,凱特并沒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悅里,仍然筆耕不輟。1897年,她回了一趟克勞蒂爾斯維爾。重游這片記載著她幸福與傷痛的故地,往事如潮水般漲滿了她空蕩的心房。返回圣路易斯后,心有觸動的她寫下了一部使她留芳后世的杰作——《覺醒》。在這部小說里,她傾注了自己所有的感情和思想,寫出了一個女人心中的百轉千回。她的文字是那樣的靈動跳躍,時而如行云流水,流暢自然;時而如空谷幽蘭,意境悠遠;時而如同山澗小溪,婉轉動聽;時而又如白居易詩中琵琶女吟唱的小曲,字字句句綴滿淡淡的憂傷,空余多少悵惘……
《覺醒》的女主人公埃德娜是一個富商的妻子。她雖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可她并不快樂,因為她從來沒有感受過真愛。她的天性漸漸覺醒,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于天地間的人,是傳統讓婦女們“崇拜她們的孩子,崇拜她們的丈夫,崇拜婚姻,正是在這崇拜中她們失去了自己”。她決心沖破家庭的牢籠,去追求真愛,從此自由地翱翔在藝術的天空里??墒莿輪瘟Ρ〉乃⒍ㄖ荒茉谏鐣鹘y的洪流中無望地掙扎,夢想一次次化為泡影。最后她對人世間已經無所希冀,縱身投向茫茫的大海之中。很多時候,埃德娜充當著作者的心靈依托和代言人。在十九世紀末的一片壓抑沉寂之中,凱特借埃德娜之口,勇敢喊出了驚天的一聲,“自由,自由!”
每當凱特想起克勞蒂爾斯維爾,心頭都難免泛起些許的甜蜜和一些的感傷。畢竟,小鎮生活始終是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一部分。1897年的一次小鎮之行啟發了凱特的靈感,《覺醒》中的許多細節又和她的小鎮生活經歷緊密聯系著。在小說里,二十九歲的埃德娜從家鄉肯塔基到格蘭德島度假,感覺自己和當地的克里奧爾人在信仰和習俗上完全不一樣——現實中,凱特搬到克勞蒂爾斯維爾時也正是二十九歲,她也同樣體會到了不被理解的痛苦。小說里埃德娜的追求者阿羅賓也正是以她在小鎮上的情人艾伯特#8226; 桑派特為原型來塑造的。

然而,凱特的這部心血之作卻并不為同時代的人所欣賞。1899年,小說一出版就引起了軒然大波,譴責之聲此起彼伏。一夜之間,凱特成了眾矢之的。評論界一片嘩然,認為這是“她寫過的最可鄙的小說”,“內容骯臟而且卑劣”。出版商拒絕出版她的第三部短篇小說集,圣路易斯的藝術俱樂部把她拒之門外,文學界逐漸將她拋棄,連年輕的薇拉#8226;凱瑟也毫不留情面地把《覺醒》說成是 “克里奧爾的《包法利夫人》”,并語帶譏諷地說:“我不明白肖邦為什么要把這么精巧、敏感、收放自如的風格浪費在這樣一個陳腐污穢的主題上?!被蛟S是命運之神有意安排,藝術與人生又一次產生了重疊。凱特遭遇了和埃德娜相同的命運: “覺醒”后的女性懷著自由的夢想,一心想飛往更加廣闊自由的天地,卻在偌大的現實世界中找不到一處容身之所,最后只能黯然逝去。受到重挫的凱特不由得開始懷疑自己的天分,從此無心動筆,在憂悶和抑郁中度過了她生命中最后的五年時光。1904年,世界博覽會在圣路易斯開幕,凱特幾乎天天去看。也許由于興奮過度,8月20日那天她暈倒在會場上,兩天后就與世長辭了。
她去世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把她看成是一個寫作過“墮落作品”的鄉土小說家,很少提到她的名字,對《覺醒》則更是諱莫如深。直到半個多世紀之后,人們才開始重新認識這位先驅者,重新閱讀她的作品《覺醒》,認識到它的文學價值,并深深折服于她深邃的思想力量,感嘆于她非凡的藝術魅力,沉醉于她那敏感纖細的文字。今天,《覺醒》被譽為美國現實主義的早期經典著作之一,已經走進了美國大中學校的課堂,成為學生們必讀的教材。而凱特#8226;肖邦這個名字,“已當之無愧地躋身于一流作家的行列”。這份身后名,足足遲到了五十多個春秋。
今天的克勞蒂爾斯維爾小鎮仍然保持著與世無爭、樸實無華的本色,鎮上居民稱她為“最著名的居住者”,對她的生前事跡津津樂道。讀罷小說,再到這個世外桃源來,你會發現這里的方言、衣著和生活習慣都似曾相識。然而,物是人已非。歷經一個世紀的歲月變遷,克勞蒂爾斯維爾的“凱特#8226;肖邦農莊”依然安靜地佇立在凱恩河畔,而房子的主人卻已幾度更換。因為作家的命運跌宕起伏,它曾經被人忽略了很長時間。而且由于年久失修,這座小樓一度面臨“人去梁空巢也傾”的命運。1965年,凱特的一位崇拜者米爾德麗德#8226;麥科伊買下這份產業,稍事修整后,更名為“牛軛湖人博物館”(Bayou Folk Museum),并對外界開放??墒呛檬露嗄?,由于健康的原因,麥科伊無力再照管這座故居,幾經輾轉,最后由納基托什歷史遺跡保護協會接管并主持修葺。為了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凱特生前居住的情況,房子的結構、地板和墻壁都盡量保持原貌,一樓陳列著有關小鎮歷史的文物和工藝品。肖邦一家用過的家具大部分已經遺失,現在擺放的大都是人們后來購置的,以保持凱特那個時代的風貌。現在的“牛軛湖人博物館”已經煥然一新,每年都吸引著無數朝拜者前來緬懷這位先知先覺的超凡女性。故人已去,這座農莊和家具陳設卻歷歷呈現著故人曾經的音容笑貌,仍一遍遍回放著故人昔日的生活場景。微風輕拂,掠過小樓,那呼喚覺醒、渴望自由的聲音猶在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