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智君
2002年至今,我省7-9年級生活化作文教學改革已經完成了實驗研究任務,取得了預期的成效。
所謂“生活化作文”,是基于以下三個層面的認識:一、學會做人是生活,也是寫好作文的根本;二、生活和對生活的認識是作文的源泉;三、真實的生活加上創新的寫作是生活化作文的靈魂。生活化作文的核心理念是:作文教學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實驗研究以學生的生活為出發點,遵循“生活→感覺→表達;生活→感受→表達;生活→感悟、思辨→表達”這樣一條逐步加深、循序漸進的作文訓練思路,使作文的教和學呈現勃勃生機,作文面貌顯露盎然春意。
一、生活化作文教學的理念
1.學生是生活化作文的主體
學生為作文的主體是生活化作文觀的根本。學生作文其本質是學生主體的生命活動,是他們生活和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此,作文實驗中我們做到了以下三點。
①激發主體的主動性。具體做法是:(1)實物展示法:如聯系寫靜態的物,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整體到局部抓住特色進行描摹,學生感到有話可寫了,寫作的情緒也就激發起來。(2)圖片展示法:把與寫作對象相關的生動的畫片展示出來,引起學生的回憶與想象。(3)多媒體展示法:把要寫的事物對象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播放。(4)角色扮演法:把一些生活故事編制成小劇本由學生表演出來,吸引學生觀賞思考,從而激發寫作興趣。(5)組織活動法:在布置作文題前,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活動,先提示他們注意在活動過程中搜集有關材料,作好寫作準備。如參觀、訪問、調查及其他公益活動等。(6)情境體驗法:指導學生到一些生活場景和自然環境中去體驗,引發寫作的情思,如到車站、集市、鄉村中去走走,置身于大自然去獲得感受。(7)討論辯論法:提出問題,甚至提出針鋒相對的觀點,在課堂展開討論、爭辯,引導學生去思辨、認識問題,豐富思想,獲取寫作論文的材料。
②培養主體的真誠性。說真話不只是作文的問題,更是做人的問題。怎樣要求學生作文說真話呢?葉圣陶先生說:“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事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實況;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不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于內心的積郁,發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作文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他還進一步從寫作程序來說:“從原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征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蔑、卑鄙的態度。”(同前)
生活化作文倡導學生作文寫真話,要求在評價時不“扣帽子”,不“打棒子”,要構建和諧民主的作文環境。
③張揚主體的個性。以人為本,發展個性,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也是生活對人的要求。發展個性就要求保護和鼓勵創新性。因此,作文教學中,我們追求立意、視角的創新,追求選材、認識的創新,追求結構和語言的創新。創新作文的出現,一改過去千人一面的狀況。
2.學生是生活化作文的實踐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這就強調了實踐是學習、運用語文的主要途徑。學生是學習寫作的主體,其能力的增長是別人的努力所不能達到的,他們的觀察、感悟、寫作,也不是別人的實踐所能替代的。寫作是學生的個體勞動,那么修改呢,我們強調修改同樣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修改作文教師要作示范。教師精改一部分文卷,說出為什么這樣改的理由。學生要研究教師的修改,領悟改的道理和方法。操作上把要修改的典型的文章選一兩篇印出來發給每個學生,講評時,讓學生談對文章的評價和修改意見,充分討論,教師總結出具體的修改辦法。這樣學生可從中學習如何評價作文,修改作文。修改方法上可以有小組評改、相互評改和個人自改等形式,這幾種形式輪換采用。小組評改:可以按寫作能力強弱搭配,三四人為一個小組。評改前,教師可以為每個組精改一篇,交給文章所在組的同學研究,然后讓全組集體討論。相互修改,可以雙方交換改,也可三四人為小組,在小組里交叉互換。在文章被別的同學批改后,原作者如有不同意見,可以與修改人討論商量。若兩人意見不統一,還可在小組里展開討論分析。學生自我修改,最好先由教師通閱一遍,加上眉批和尾批,指出問題,再由學生自己修改。學生熟悉了修改的套路后,教師的批語可以逐步粗略、原則化一點,直至教師不再修改。
二、生活化作文教學的體系
作文一向是沒有專門教材的,經過多年大面積的實驗,我們形成了7-9年級作文教學體系。
其體系按三條線交叉編織。一是生活線:7年級著重寫生活中的簡單事物,8年級著重寫生活中較為復雜的事物,9年級著重寫生活中較為深刻的事物。二是思維線:7年級著重觀察能力,8年級著重分析、綜合能力,9年級著重思辨、評析能力。三是表達線:7年級側重記敘,8年級側重記敘兼說明,9年級側重記敘兼論說。三條線經緯交叉,細化實化,落實到每個單元,進行具體的訓練。品格修養、素材積累、情感陶冶、寫作方法、語言能力的提高,貫串始終,在每個訓練中均有落實。下面以7年級為例,它比較清晰地呈現了這樣一種訓練格局。
七年級一期 生活→感覺→表達
(側重描寫能力的培養)
1.靜態物體 (觀察“標本”或某一靜物)
2.動態物體 (實地考察動物)
3.人格化的物體 (實地觀察物體,將其進行
人格化的描寫;寓言,童話)
4.自然景物 (實地考察,描寫當地風景
名勝或學校的景物)
5.學校中的某個人物 (觀察、訪問一個同學或老師)
6.家庭中的某個人物 (觀察、訪問自己家庭中某
一成員)
7.社會中的某個人物 (觀察、訪問某一行業中某
一個人)
附練:通知、啟事
七年級二期 生活→感覺→表達
(側重敘述能力的培養)
附練:計劃、總結
每個學期7個訓練專題,每個專題按照“本次話題→專題闡釋→精段導讀→作文活動→范文借鑒→習作評改→資料積累”的程序進行有條不紊的訓練。“附練”內容為實用文體寫作。
三、實驗研究提高了語文教師的能力
課改的問題說到底是教師問題。教師水平提高了,先進的理念就能形成,教學方法也能得到改進,教學質量也就能提高了。我們這次大面積的實驗,本身就如一所教師進修學校,教師們在這里得到培訓,得到提高。
這種學習并非純理論性的學習,而是結合實踐來學,學得生動、實用,有成效。同時這種學習又不是單純的“拿來”灌輸,而是發動教師自主研究,從研究中悟出道理,因此更能深入人心,內化而成教師的素質。
1.學會了教學。過去學生為寫作文叫苦,教師為教作文頭痛。現在各自研究出一些招數,又相互交流、觀摩,把成果擴大化,每個認真參加研究的教師都積累了一些方法。評改方法的改進,減輕了教師評改作文的量,較大幅度地解放了教師,使之有更多的精力從事對閱讀教學的研究和教育教學科研。
2.學會了研究實驗。通過這次長時段大面積的實驗研究,廣大教師從游泳中學習游泳,不僅取得了一些直接的成果,同時還學會了做研究實驗的方法。不少單位全程參與,從確立課題到實驗積累,到終結評價,搞出了一套完整的東西,很有價值。不少單位、教師圍繞實驗寫出了一批有影響的論文。
四、學生文風大轉變,優秀作文大批涌現
這次實驗是順應整個教育改革的大潮推進的,我省中學生作文面貌有了可喜的轉變。1.文風變了。一改過去刻板、枯燥、沉悶的文章面目而為生動的活潑的追求新意的姿態,學生過去被壓抑的寫作潛能得以迸發,求實求新敢于表現自我的佳作大量涌現,不僅自由作文、課堂作文涌現大批優秀之作,就是限時嚴格、緊張狀態下的考試作文,也涌現出一批批膾炙人口的佳作。2.情感變了。學生們熱愛作文、積極參加文學社團活動,目前全省共有中學文學社團3000多個,社員們踴躍向報刊投稿,有的學校、班級還形成了文學熱潮。
這次實驗推進了我省作文教學的改革。這種波瀾壯闊的局面,是遠非一校一區的實驗研究可以比擬的。作文教學改革的成功,影響了語文閱讀等改革并帶動了全省教育教學改革,我們欣喜地看到教育改革的春天已成繁花滿天之勢。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4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