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豹
射擊運動是一項靜力性運動,要求隊員要有比較高的穩定性、持久性、協調性和一致性。運動員每次實彈都必須要舉槍、瞄準、擊發的過程中身體相對的穩定,身體和槍支結合為一體,在人槍總重心的基礎上,身體穩定,槍就會穩定,槍穩定才能為準確命中創造有利條件,所以人體穩定性是關鍵。業余體校是打基礎的階段,一般從11歲~14歲開始,我在選材和訓練中從穩定性入手進行身體穩定性全面測試,把穩定性較好的隊員篩選出來,作為選材的基礎,然后再進行形態機能心理等方面的測試從中選優。
作為運動員,射擊姿勢合理,符合穩定性三要素的重心,角度和支撐面的力學原則要求是不容忽視的。射擊姿勢的上體后仰角決定著整體重心是否處在兩腳支點前后之中,影響著額狀面的穩定,上體靠前靠后及其與右臂的夾角大小,決定著重心是否在兩腳左右之中,它影響著矢狀面的穩定性。
射擊訓練中有一個相對穩定性的問題,針對一些運動員年齡偏小、體型瘦小、力量不大,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在起動,舉槍進入了這三個階段發力偏猛、慣性大、停不穩,尤其表現彈著點散布密集和運動員及其罕見,如鳳毛麟角。因此,提高舉槍的穩定性顯得更加迫切重要。首先要在運動員的槍感知覺上加以努力,使槍臂結合成為一個整體,訓練中有意識地讓隊員反復體驗,找出這種感覺,這對提高舉槍的穩定性是大有益處的;其次,身體訓練時應加強右臂和手腕力量負荷訓練,使運動員對起動和舉槍重力不感到是一種負擔,達到起動舉槍自如、輕松、流暢的境地,在技術上起動發力快而不猛,在情感方面不產生絲毫的突然驚嚇效應。轉體舉槍時,上體與槍在矢狀面同步同角度轉動,肩部力量不變,臂體不分家,嚴防槍到,體不到,或者體到,槍未到,造成槍在瞄區停不住,在難以控制的拉槍、推槍晃動中被迫擊發。進入瞄區不但要準還要穩。
運動員對參加比賽心理穩定性,參賽的動機是否恰當,以及動機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本人比賽時的心理情緒、生理機能和與槍的穩定性。有不少有識之士,賽前給隊員做思想工作時,已經開始拋棄傳統的思想工作方法,堅決按照射擊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心理特點、思想規律來做賽前思想工作,采取內緊外松的戰略,對金牌做冷處理的戰術,人為地創造安靜的環境氣氛,適當降低指標,回避信息,甚至賽前不開大會,只作個別交談,或小范圍的座談,在人情味很濃的氣氛中交流思想,運動員不但愿意交談自己的真實想法,也容易接受別人的觀點,放棄自己多年的擔心。這種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既有針對性,又能解決實際問題,達到統一認識,穩定情緒,輕裝上陣的目的。
穩定性是早出成績、快出成績的基礎,根據我的實際訓練體會,男子步槍隊員,40發氣槍成績達到385環左右,30發臥姿285環一般需要三年時間。1999年招收一批4年級~5年級隊員,經過測試穩定性較好的隊員,劉斌、趙詩濤,經過二年不到時候訓練,40發氣槍都打到了一級運動員的標準,385環以上。30發臥姿也達到了一級標準290環,都獲得上海市比賽的第一名。2003年參加華東比賽60發氣槍個人第二名。而穩定性差的隊員在同等條件下訓練成績提高慢。2001年我又招收了一批4年級~5年級隊員,在選材時強調把穩定作為選材基礎,其中男子步槍隊員施吉翔,經過二年不到訓練,40發氣槍成績達到了285環左右,30發臥姿286環,都達到一級運動員標準。在2002、2006年上海市運動會參賽隊員個個是一級運動員,其中孫瑞凱、趙詩濤二名隊員進上海市二線,孫瑞凱達到運動健將,趙詩濤07年全國青少年錦標決賽以1160環成績破3X40項目全國記錄。
穩定性有利于運動員的基礎訓練和心理穩定,為使力量達到動作練習的要求,一般新隊員都要經過一定階段的力量練習,在力量和穩定性達到時才能進行射擊動作練習,穩定性較好的隊員只要經過二個月左右的力量和動作練習,就明顯表現出人與槍結合穩定性提高快,平衡協調能力強,同時射擊動作要領掌握好,特別是扣扳機的關鍵動作,一般情況下,一開始實彈射擊散布較小,動作易鞏固,這樣有利于基礎訓練和動作定型,更主要的是增強隊員信心和心理穩定,為今后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礎。
總之,穩定性是平衡、協調能力的綜合體現,是射擊運動員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影響射擊成才的重要因素,所以從選材開始就必須重視穩定性測試,把穩定性作為選材的基礎。經過綜合測試從中選優,并經過系統的科學訓練,為國家培訓優秀的射擊后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