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宇
乒乓球作為我國的國球,每一次重大比賽中,都能夠給國人帶來巨大的自豪感,為祖國和人民帶來了無數的榮譽,而我國乒乓球之所以長盛不衰,與中國乒乓球后備基礎的強大是分不開的。乒乓球在群眾中尤其是少兒中的普及是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相比的每一個高水平運動員,在其成長的道路上都要經歷啟蒙這一階段,啟蒙階段根基打的堅實程度,對他們日后向高水平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少兒乒乓球運動員在啟蒙階段的訓練大致可分為三種:先手法后步法、先步法后手法、手法步法同步。三種訓練方法各有側重,但少兒在訓練中存在的問題一部分是共性的。
1.握球拍過于緊張或太放松,虎口過大,過小,握得太深
握拍是靈活性與穩定的統一。虎口過大,過小,握得太深,太淺,都會影響靈活性和發力,要根據個人特點和打法特點,來掌握尺度,以有利于技術發展為準。握拍要自然,不要過分用力,但要保持適度的緊張。握拍一經確定后不要經常變動,哪怕有微小的變動也會造成不適,將會影響擊球的動作。
2. 正反手擊打回球壓不住球拍
對于初學乒乓球的少兒運動員來說球拍擊球的角度,拍型的固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直接影響回球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很多孩子在擊打回球的過程中,不能較好地固定拍型。往往打幾個球之后拍型就開始上揚了,導致球打得很高或直接出界。
3. 正手沒有轉體和收小臂動作,向后大幅度引拍、抬肘或大臂夾緊
大臂自然放松,盡可能少擺動或小幅度輔助運動(但也要注意不要走另一個極端——大臂夾緊,同時要避免肘部抬得過高),而多以肘關節為軸,揮動小臂,這個基本動作練熟練了,正確動作定了型,再去學什么弧圈之類時,再體會以肩關節為軸的大臂的引拍動作。
4. 擊打球時間不準確
擊球時間的準確程度,對回球的質量和回球的命中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初學乒乓球的少兒,在擊打球的時候,不能抓好擊球的最佳時間,80%的少兒擊球時間較早,而且,隨著回合數量的增加,會越來越急.主要的原因在于對回球的落點不夠明確,缺少提前預判的能力,怕打不到球.應多做一些熟悉球性的練習,如掂球、拍球、持球跑等
5. 身體重心控制不穩
身體重心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運動員的移動速度。身體的重心應該置于兩腳的前腳掌,然而,很多初學打球的少兒很多都直立打球,甚至有的把重心放在后腳跟上.其問題的原因一是少兒的身高不是很高,屈膝收腹后,不能正常地打球。二是長時間的屈膝收腹后,少兒會感到大腿肌肉和背部肌肉酸疼.在訓練時應多次數,少數量的練習;而且適當做一些腿部訓練的練習。
6. 身體離球臺的距離太近
身體與球臺的遠近,主要是根據球的落點來決定的,它沒有一個明確的位置概念。在訓練中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很多孩子打打球,身體就碰到球臺了。其原因少兒由于剛剛接受訓練,加之思想、意識不夠成熟,在他們的頭腦里幾乎沒有球的落點意識,在他們頭腦中,只有球在我身體的前面,我要往前站才能打到球.并沒有考慮到球落臺之后,還會繼續向自己的方向運動。通過一些實際的例子讓少兒意識到球是繼續向前運動的,同時加強球性培養。
7. 身體不能協調用力
腳下踩得更實一點、膝屈得稍多一點,含胸彎腰多一點,對手觸球時自己的身體重心應該差不多放到最低點,隨著回球向自己飛來,身體重心再逐漸升高,至自己觸球時身體重心達到次高點,擊球完成身體重心隨運動慣性自然再升高一點到達最高點,如此周而復始。身體的協調,是將身體各部位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需要從腳到腿、從腿到腰、從腰到臂的統一協調用力,而少兒運動員要想做到協調一致,首先應有一個正確的動作概念。然后,加之不斷地訓練。在練習的過程中,有針對性的讓少兒體會從下到上的用力順序。
8. 步法不靈活,只用手打球
“步法是乒乓球運動員的生命”這句話精確地概括了步法在乒乓球訓練中的重要性。對此,很多教練員在訓練的過程中,也加入了大量的步法訓練,如正手1/2臺跑位,左推右攻等多球跑位訓練。但是當在單球訓練中,對不到位或落點稍有一點變化的球,少兒運動員步法還是不能自如地運用,只是單一地靠手臂,用球拍把球擊打回去。或直接手腳并用采用跳步方法去擊打球,直接導致動作變形,以及接下來的動作沒有連續性。一方面原因是少兒運動員訓練的時間很短,沒有形成動作的動力定型。更主要的是他們還沒有先動腳的意識。只要在手臂夠不到球的時候,身體重心失去的時候,他們才不得已而動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