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華
1.思想教育融入少年體育訓練課教學的意義
本文從理論方面做指導,著重從實踐方面對體育課如何貫徹落實德育和常識教育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這對完善體育課教學內容,推進素質教育有著積極的實踐意義。
1.1 完善課時結構,使德育和常識教育在體育課教學的過程中占有了具體的定量比重,促進了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體育課落實德育和常識教育的具體實施措施,提供了參考模式。對體育課教學內容與結構模式的改革,提供相關研究參考,并對教師教學方法和教育觀念上的改變作出積極貢獻。
1.2 豐富了體育課教學的內容,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與常識教育,轉變了教師和學生對體育課僅僅抓身體訓練和技術訓練的觀念,增強體育訓練課的知識性、趣味性,調動廣大學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同時改變人們對體育教師以及體育課缺乏知識內涵的偏面認識,在更大程度上增強了體育課教學的效果。
2.思想教育融入少年體育訓練課教學的措施
2.1 教學目的與任務設計
我們對學生進行身體素質鍛煉增強他們的體質,不僅要傳授給他們相應的技術和方法,也應該傳授給他們相應的體育常識和日常生活知識,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對他們的思想品德進行教育,為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本項目的實踐,主要是從以往單純的體育身體素質教學、體育技術教學模式著手進行改革,把德育、常識教育以一定的教學組織內容,占有相應的課堂教學比重,納入體育身體素質課、技術課教學之中,從而形成新的體育課教學組織結構模型。
2.2 教學原則設計
2.2.1 突破傳統授課模式,把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為了提高體育課教學的效果,現代體育教學的發展趨勢是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如,目前在比較看好的日本體育課教學模式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逐步被發展學生自主能力和樂趣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使教師有更多的主動權去選擇教材和教法,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而缺乏心理健康和常識教育方面的內容。如何把身心健康教育和常識教育貫徹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是我們主要研究的內容。
2.2.2 突破傳統授課模式,把德育和常識教育具體定量體現
突破傳統體育課“三部分”結構教學模式,即: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固有的結構模式。把對學生進行德育、常識教育以一定的教學組織內容,并占有相應的課時比重,融入到體育課教學,使德育與常識教育在體育課教學的內容中具有可量化的依據。
2.3 課堂教學結構設計
為了達到使德育與常識教育在體育課教學的過程中有一個具體的定量體現的目標,我們對公共體育課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結構、課時分配、教學內容與方法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改革,從而形成新的如下體育課教學結構模式,來指導體育課教學。
新模式有四個部分組成:德育與常識教育部分(5-10%);準備部分(15%);基本部分(70%);結束部分(5—10%)。其中德育與常識教育部分可以根據上課的具體情況,穿插在課的準備部分、基本部分或結束部分。
2.4 課堂教學實施方法
2.4.1 計劃實施:每節體育訓練課,以一個小故事、新聞、見聞或一個小常識的形式,把德育和常識教育的內容穿插到其它課堂教學內容中;
2.4.2 確定教材:根據體育訓練課教學內容,收集相關理論常識資料,或社會見聞材料,為備課和上課提供常識教材或德育教材;
2.4.3 確定教法:教師在德育與常識教育部分進行教學時,應根據教學內容結合課堂教學氣氛或學生的疲勞程度考慮具體教法。比如,在學生精神狀態不好時可以選擇互動法,在學生精神狀態亢奮時可以選擇講述法等;
2.4.4 時機選擇:德育與常識教育內容應根據本次體育課教學內容進行組織設計,也可根據上課的具體情況而定,它可以穿插在課的準備部分、基本部分或結束部分。比如,在一次大的運動強度或運動量訓練后,學生比較口渴和疲憊,教師可以及時對學生進行有關飲水常識的介紹。
2.5 課堂教學注意事項
2.5.1 講解簡潔:教師講解德育或常識教育教學內容時,更要注意運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具體的問題。教師在講解時,切忌語言羅嗦或內容臃長,避免使課的內容本末倒置。德育和常識教育部分所占課時不宜超過一次課總時間的10%。
2.5.2 內容新穎:內容對學生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能夠調動學生的情緒,是德育和常識教育部分教學效果的關鍵,而解決這一關鍵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選擇較為新穎的教材,來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共鳴。可以選擇當前國內外見聞,也可以選擇生活中較為常見而大家往往忽視的問題。
2.5.3 注重實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區別對待。傳授的內容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和現實意義,考慮到性別因素和年齡特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