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江 景樹家
俯臥式跳高是一項技術比較復雜的運動項目。由于它的技術較難掌握,所以教法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過斜桿是普遍被采用的并且是較為有效的教法之一,目前所采用的均是近端高、遠端低的橫桿,筆者也多年采用過,但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并逐漸發現它有以下不足:
1、不切合實際、忽視重點
教學實踐證明,擺動腿擺起的高度受橫桿高度影響,在橫桿遠端較低的條件下,練習者不可能主動地提高要求,去完成快速而且充分的擺腿動作,而擺動腿充分的高擺正是合理起跳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強化,它就會直接影響起跳效果,這不僅限制了跳高技術的重點——合理起跳技術的養成與鞏固,還會使本應自然連貫的起跳與過桿技術產生脫節現象。
2、不利于正確過桿技術的形成
合理起跳后,擺動腿及其同側肩、臂在過桿時向內旋扣、擺動腿同時遠伸,能帶動(或是說需要)軀干俯臥在桿上,因為橫桿近端高,練習者會產生害怕碰落橫桿的心理壓力,從而導致其不敢在桿上做出側倒、俯臥等動作,練習時身體傾斜、動作不舒展,在桿上旋轉或撲過橫桿,擺動腿只能邁或繞過橫桿。如此練習勢必限制正確起跳技術的養成,即使個別練習者能夠建立一定的過桿感覺,也很難經受住橫桿升高的考驗。
3、不利于建立正確的落地概念
由于身體斜過橫桿,軀干位置相對較高,擺動腿低擺過桿后完成向內旋扣、遠伸必然會迅速下潛并率先著墊,之后身體用臀部著地坐在墊子上。
發現問題就必須想辦法解決,到底采用何種方法既適合學練過桿技術,又能突出體現起跳這一關鍵技術環節呢?經過試驗驗證的結論是:改變橫桿的傾斜方向,即利用近端低、遠端高的斜桿就能解決前述問題。具體優點如下:
1、重點始終被突出。由于遠端高(以不低于練習者腰部位置為宜)勢必迫使練習者進行迅速而充分的高擺腿,這對于正確的起跳技術的養成與鞏固是非常必要的。
2.真正利于建立正確的過桿技術。充分的起跳后騰空時間變長,練習者有時間、有機會在桿上體驗動作感覺;擺動腿迅速高擺之后在桿上的內旋、向遠端伸點動作會非常自然地順勢完成;由于近端低(低于遠端約30厘米)可以有效解除軀干碰落橫桿的顧慮,練習者可以從容、大膽地在桿上側倒、俯臥,這對于建立正確的過桿感覺是必要的,而且軀干的順勢側傾對擺動腿的擺動速度和幅度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建立了正確的落地技術。軀干動作在桿上順利完成后,會迅速下潛,以肩背率先著墊,自然之中形成了正確的落地技術。
教學實踐驗證了其合理性:在隨機抽取的八人中選擇了五名同學隨筆者參加體育教師教學基本功比武大賽中,與參賽的教師共同展示了俯臥式跳高技術,絲毫不落下風,就純桿上的感覺(或是給人的印象)而言,參賽的五名同學的表現是非常優秀的。
現就將筆者采用的教法展示給大家:首先是傳授助跑與起跳技術,然后模仿軀干的俯臥、擺動腿的內旋、伸點等桿上動作(也可以利用跳箱體會,但筆者根本就沒用跳箱),而后是更多的采用改進后的斜桿指導學生學練、認真體會。此時如果利用比普通橫桿更長些的稈子,會使同一個場地適應不同的練習者,指導他們根據自身水平調整起跳點來選擇過桿部位,潛移默化地給不同水平的同學提供了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平臺,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練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可以認為這次教法的改進是成功的,它不僅便于學習掌握過桿技術,有效地堅持全程貫徹教學重點,簡化教學手段和過程,而且能夠在同一個平臺上展示自己,產生比較深刻的身心體驗,是符合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在更深層次上,通過展示教法的創新、改造,會潛移默化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