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的載機潛艇表現比較活躍,從只能搭載一架零式水偵的伊-5到搭載4架晴嵐的伊400。其實日本最初的設計思想來自歐洲,潛載機和潛艇都從英德兩國引進。將潛艇的隱蔽性與飛機的偵察能力相結合,這種想法在那個年代曾一度流行,歐洲主要的海軍國家都做過類似的嘗試。
法國——1942年2月18日,一個寒冷又沒有月光的夜,克里斯托巴外海。美國商船湯姆森·萊克斯號劃開加勒比海的波濤,載著兩千多噸貨物,正開往古巴的關塔納摩。由于是戰時,已經實行了燈火管制,三副和幾個瞭望員還站在甲板上,戒備隨時可能出現的德國潛艇。這時一名瞭望員突然叫起來:“右舷有燈光!”不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右舷有一點手電簡大小的燈光,三副急忙下令左滿舵,為時已晚,6762噸的商船帶著巨大慣性向前沖去。那點小小的燈光熄滅了,不久再次亮起,這次是在船頭正方向,說明正有一條船從右往左橫穿而過。于是碰撞發生了,“萊克斯”號船速立減,眾人紛紛摔倒,兩舷騰起白色的火焰,很快就告熄滅。被撞的船已經下沉,據甲板上不多的幾個目擊者回憶,他們肯定看到的是一條潛艇。不久水下發生劇烈爆炸,驚魂未定的商船搜索了好幾個小時,沒有發現任何幸存者或是殘骸,只見到海面上的一灘油漬。“萊克斯”號的船底已經破損,只能放棄努力,匆匆趕往巴拿馬,向公司報告這次事件。
從時間和地點推算,他們撞沉的是“絮庫夫”號——自由法國海軍噸位最大的潛艇,出事前正開往巴拿馬港。《二戰回憶錄》一書載:“絮庫夫在建立了赫赫戰功后,不幸于1942年2月19日被敵軍擊沉,艦上英勇的法國海軍官兵全部壯烈犧牲。”
“羅伯特·絮庫夫”是法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海盜,1780年生于圣馬洛。他曾經是個神職人員,21歲指揮海盜船“信任”號開始在印度洋的劫掠生涯。今天法國海軍拉斐特級2號艦F711依然以這個海盜的名字命名。
1921年的法國已經不具備財力重建一支大型水面艦隊,老式的丹東級和庫爾貝級戰列艦早已破舊不堪,而法國海軍在1930年之前顯然無力建造任何新型戰列艦。于是計劃建立一支遠洋劫掠艦隊,由潛艇擔當主力,當時的設計要求是排水量在1500噸左右,航程1萬海里以上,水面航速超過17節,其中就包括絮庫夫號潛艇。該艇由瑟堡海軍船廠建造,1929年10月下水。這條僥幸逃過華盛頓條約的潛艇各項指數堪稱二戰之最:標準排水量2880噸(水下4330噸),全長361英尺,續航力90天,艇員最多時竟有207名。還有專門的牢房可以收押40名囚犯。裝備203毫米的雙聯炮塔一座,是不折不扣的巡洋潛艇。
潛艇上搭載有偵察機一架,是法國馬賽爾·貝森公司的MB35水上飛機。它的機翼、垂尾和機身都是規規矩矩的長方形,機翼和垂尾可以折疊,貼在機身上。飛行狀態的翼展39ft4in(12.90米),長27ft(8.23米),最大速度114英里/小時,巡航速度115英里/小時。最大航程215英里,在機身后部加裝輔助油箱后可達到400英里。這種飛機的綽號是“帕西帕杜”,取自《環游地球80天》中那個跟班的名字。
MB35最初選用的發動機是120馬力的薩姆森9A星型發動機,計劃用在巡洋艦上,海軍測試后認為功率太小要求改進,于是換成130馬力的9AC型,編號MB410。不久在一次飛行事故中初號機墜毀。海軍部下令制造2號機,但在此過程中馬賽爾·貝森公司因為經營不善宣告倒閉,2號機由Mureaux的ANF公司完成,基本外形不變,引擎換成更強大的9AD型,175馬力。新飛機變成雙座,兩翼的浮筒略微減小,機身中央的浮筒加大,編號MB-411。1935年6月完成首次飛行,8月配備到絮庫夫號開始正式服役。平時飛機折疊后收在指揮塔后部的機庫中,從取出到完成裝配只需要四分鐘,然后用吊臂把飛機放到海面上,回收的過程也大致相似。這點與日本的伊-400或者英國的M-2型潛艇不同,他們都采用彈射起飛方式。
1933年完成入役后,絮庫夫號配備到第5潛艇支隊,經常遠洋航行為今后的海盜生活做好準備,最遠的一次橫穿大西洋到達加勒比海,然后經北非回家。全程16000海里幾乎都是在水面狀態,一般潛艇下潛到40英尺深度只需要30秒鐘而已,而絮庫夫足足需要3分鐘!同時水下航行性能差,轉向慢,造成較大安全問題。
在開戰時,絮庫夫是歐洲唯一的載機潛艇。法國淪陷后,它從布列斯塔錨地出發,開到英國的浦利茅斯,當時“庫爾貝”號和“巴黎”號戰列艦也停泊在英國的港口,它們的泊位緊挨在一起,對面皇家海軍的復仇號戰列艦毫不客氣地用15寸炮指著三個落難的法國鄰居。1940年7月3日凌晨4點15分,絮庫夫收到法國達爾朗海軍上將發出的密電,說英國人將發動全面攻擊,要求他們立即將艦自沉。此時指揮塔上值勤的水兵發現對方已經登船——他們只留意了碼頭和跳板,而英國水兵和陸戰隊員坐的小艇已經靠上側艦準備“跳幫”。首相大人對繳械過程回憶:
“法國艦隊除‘絮庫夫’號,在移交給英國的過程中氣氛都是友好的,法國水兵們都很樂意地上了岸。在奪取絮庫夫號潛艇時,兩名英勇的英國軍官和一名一等水兵陣亡,另有一名水兵受傷。也有一名法國水兵被打死,但幾百官兵自愿加入了我們的行列。”
傷亡數字是確切的,但氣氛不見得友好。當年參加行動的英國水手回憶,這是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之后兩國之間又一次接舷戰。與此同時,薩默韋爾的H艦隊偷襲奧蘭港,“黎塞留”號在達卡吃了一發魚雷,真是皇家海軍最不光彩的一天。事后絮庫夫上七成水手被拘留,換上的替補可謂五花八門,大多是逃難到英國的法國水手,包括漁民、商船船員甚至農夫,不少人連潛艇都沒見過,更不用說去駕駛。12月20日她載著這些新手重新出海,一名英國軍官和兩個電報員也在船上,負責全部通信、密碼、信號識別諸般事項。新年過后,“絮庫夫”號和皇家海軍的“泰坦尼亞”號補給船在Clyde地區會合,做夜間攻擊訓練。
兩星期后,根據霍頓海軍上將的命令,“絮庫夫”號開往哈利法克斯,計劃用于商船護航。這次航行用了12天時間,到達加拿大時由于水手的不熟練操作潛艇已經傷痕處處。不得已,返回浦利茅斯修理。機庫中的MB-411被英國人借去研究,結果在一次空襲中嚴重損毀,飛行員Jacques Hazard軍士則轉到澳大利亞空軍第10中隊去了,從此駕駛肖特水上飛機從事反潛巡邏。
經過長時間考慮后,霍頓將軍下令將“絮庫夫”號派往南美水域攔截軸心國商船。上面說過這條船下潛及其緩慢,一旦遇上空襲會應避不及,而南大西洋沒有反潛巡邏機,水面狀態的潛艇相對安全。于是它向百慕大開去,途中發生電氣火災,再次要求修理。7月25日,再次回到干船塢,這次是在新罕布什爾的普茲茅斯海軍工廠,旁邊還有皇家海軍和美國海軍的50多條大大小小潛艇。這條巨大的潛艇入港時引得眾多工人嘖嘖稱奇,很快他們就抱怨起來,一張線圖都沒有,技術人員只好自己繪制,而且所有裝備用具的說明書都是法文,造成不小麻煩。原定若干星期的修理持續了若干月,直到10月底才基本修好,共花費80萬美元,當然由英美租借條約支付。
在海上試車時再次與美國海軍的一條潛艇相撞后,絮庫夫接到命令開往哈利法克斯,薩默維爾海軍中將要檢閱自由法國艦隊。在那期間絮庫夫參與了在紐芬蘭外海對圣皮埃爾和密克隆島的突襲,兩個島在圣勞倫斯河口,總督Gilbert Bournat傾向于維希政府。這也是“絮庫夫”號唯一執行過的軍事任務,顛覆自己政府任命的總督。
1942年1月11日,在哈利法克斯完成修理整備后,于2月3日開往百慕大,計劃7日到達。途中接到英國海軍部命令,轉往巴拿馬,計劃通過運河前往塔希提。此后就發生了開頭描述的那一幕。
根據萊克斯號船員的報告,撞船發生在北緯10°40′,西經79°31′,克里斯托巴防波堤西北偏北80英里處,東部時間晚上10點30分。當然關于它的沉沒還有別種說法,有人認為是美國飛機誤炸,事后用撞船來掩蓋;更有人認為英國人在船上裝了定時炸彈,巴拿馬的英國特工會解除引信,但是潛艇沒去巴拿馬,而是偷偷駛往馬提尼克島。這個島在維希政府控制下,是德國潛艇的補給基地。于是炸彈爆炸了,所有的水手包括三名英國軍官一起遇難。JamesRushbridge寫過《誰擊沉了絮庫夫》這本書,對這過程有更詳盡的描述。
Surcouf
制造商:瑟堡海軍船廠,1929年
艦長:330ft
艦寬:28ft
艦高:21ft
動力:雙軸柴油發動機,每座3800hp
電動機:兩臺,每臺1700hp
最大航速:18節(水面),8.5節(水下)
持續航程:10000英里(水面,10節),70英里(水下,4.5節)
艦炮:2×203mm M1924型艦炮
2×37mm M1933型高射炮
3×3.2mm 哈齊開斯M1929型高射機槍
魚雷:艦首4座,550mm
艦尾兩組各3管,其中1×550mm,2×400mm
飛機:1×MB411
人員編制:119人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倫三島上的居民已經安享了上百年平靜的生活。特拉法爾加和滑鐵盧戰場是如此遙遠,戰火被英吉利海峽擋在大陸一邊。戰爭是什么,倫敦市民對此的理解僅是納爾遜柱和威靈頓拱門,還有報紙上多少有點夸大的文字。
直到1915年1月19日的夜晚,巨大的灰影首次在不列顛上空現身,德國海軍的兩艘飛艇對東海岸的一些地區進行了轟炸。5月31日,倫敦遭到歷史上首次轟炸,共有28人喪生,60人受傷。就傷亡數字而言不算嚴重,德國人投下的只是小型炸彈和燃燒彈,對軍事目標毫無威脅,但造成的影響巨大,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大量高炮和探照燈架上街頭,成立了專門的防空指揮站,通過監聽飛艇與德國之間的聯系來確定大致方位,從而引導戰斗機攔截。開戰初期的齊柏林飛艇速度較慢(50英里/小時以下),升限在八千英尺以下,容易受到攻擊。
1917年德國開始裝備新型的硬式飛艇,速度更快。達到70英里/小時。更重要的是升限大大提高,可以輕易的爬到20000英尺,差不多是英法兩國戰斗機的極限。如索普韋斯的駱駝只能爬到18000英尺,紐波特-11只有15000英尺,強行爬高很容易造成失速墜毀。德國人可以在高空扔下炸彈然后揚長而去,1917年lO月,L55號飛艇無意中在白天飛過巴黎上空,由于氣囊被太陽曬熱,竟升到24000英尺高空。協約國的戰斗機束手無策,只能在飛艇庫附近搞偷襲。
英國人后來發現,這些飛艇不是一直飛那么高的,在高空飛行是件痛苦的事,缺氧、管線破裂、油料和暖氣片凍結、玻璃結冰,等等。所以飛艇在海峽上一般低空飛行,在看到英國海岸線后才急速爬高,為此海軍部擬出一個大膽的計劃,在海上攔截飛艇。而且為了行動的突然性,計劃用潛艇搭載飛機。
選用的潛艇是E-22,維克斯船廠建造,屬于E級遠洋潛艇。1915年11月8日入役。工程師在指揮塔后部的甲板上安裝兩條導軌,計劃搭載兩架索普韋斯公司的施耐德水上飛機。
這種飛機前身是1914年施耐德飛行大賽的冠軍,索普韋斯的
Tabloid,翻譯成“小報”或者“小藥丸”,由這個名字可以想象這種飛機的結構緊湊。使用100馬力的土地神發動機,最大速度143km/h,升限8000英尺,爬升率高達1200fts,武器是一挺上射的7.7毫米路易斯機槍,必要時可搭載4枚20磅炸彈。
當然,潛艇上沒有專用機庫,所以飛機只是系留在甲板上,潛艇也無法下潛,容易受攻擊。而且施耐德水上飛機在不良海情下無法起飛,所以該項目只進行過很少幾次試驗就宣告結束。1916年4月25日,由R.T.Dimsdale海軍中尉指揮的E-22在北海處于水面狀態時被德國UB18號潛艇發現,11:50分中雷沉沒,33名艇員僅有兩名獲救。然后用于水上飛機試驗的是M級潛艇,另一種怪物潛艇。
1916年5月后,K級潛艇的生產停止。船臺上正在建造中的K-18、K-19、K-20和K-22被廢物利用,造成M級。這并不是說后者是前者的改型,它們的船體完全不同。M級全長305ft,水面排水量1600噸,水下1950噸。裝備兩組12缸柴油發動機,總共率2400hp,電動機功率1600hp,水面航速15.5節,水下航速9.5節。
這些參數沒有什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火炮,副炮一門76毫米,而主炮是40倍徑12英寸的馬克9型!原本屬于前無畏級戰列艦愛德華七世級。開火的方式也很獨特,被稱為Dipchick,由炮手在艇內操作。首先把潛艇上升到潛望鏡深度(大約30英尺),然后將艇首對準目標(火炮自身沒有旋轉機構),炮管上仰露出水面(最大仰角三十度),開火!炮頭重達520磅,一般巡洋艦不是對手,更不用說驅逐艦和商船。潛艇中備有40發炮彈,整個上浮、發射、下潛的過程只需要40秒鐘,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要上浮到水面重新裝填炮彈。
幾次試射取得的成果令海軍部相當滿意,M-1于1918年4月整裝待發,考慮到因此可能刺激德國潛艇也普遍裝備12英寸炮,M-1未上戰場。戰爭很快結束,華盛頓條約的大錘落下,305毫米主炮的潛艇天理難容,M級只能老實繳械,后面要介紹的是1920年才完成的M-2號潛艇。
還在維克斯船廠的M2被拆下主炮后,在空出的位置架設了水密機庫,計劃使用帕納爾的佩特型雙座偵察機。這種飛機由格羅斯特的喬治·帕納爾公司研制,佩特中尉是M-2艇長,在飛機設計過程中擔任顧問,所以完成后以他的名字命名。機身骨架由云杉木條和鋼管構成,機翼由云杉木制成,翼展28ft5in,但折疊后只有8ft,相當緊湊。滿油滿彈的狀況下全重1950磅,續航力兩小時,最高速度113mph。1929年,曾經在倫敦第七屆國際航空展上出場,一架佩特被日本海軍買走。
發射飛機的過程在水下就開始了,5名艇員通過指揮塔上的一個艙門進入機庫,由于空間狹小,所以每人都只能縮在指定的地方,用加熱器給飛機引擎和曲軸箱里的燃油預熱。然后潛艇出水,機庫門向外降下,成為發射平臺一部分。固定在滑車上的飛機被推出去,接上彈射器,駕駛員和觀察員爬進座位,機翼放下鎖定。駕駛員發動引擎,潛艇把艇首對準風,然后向指揮臺揮揮手,負責彈射器的艇員扳下開關,飛機被發射出去,瞬間過載達到2.7g。從潛艇浮上水面到發射共需要5分鐘,當時的飛行員是Villiers中尉和Keigliley Peach中尉,他們享受飛行員和艇員雙份工資。
這樣,M-2的使命就改變了,由巨炮殺手變成警戒哨艦,充當大艦隊的先頭前衛。佩特將偵察到的情況通過電臺告訴潛艇,潛艇再傳達給艦隊知道。然后去預定的地點回收飛機,這個過程與發射大致相反。飛機自行滑跑到潛艇旁,機庫上方起重機抓住機翼上的吊環,放回甲板。
1932年1月26日10點11分,M-2發出最后一份電報,報告他們正準備在多塞特郡波特蘭外不遠處的萊姆灣下潛,此后杳無音訊。同日下午,Tyneside公司的一條煤船向港口官員說起他們在波特蘭北面見到過一條大潛艇,一個水手問:“請問下潛時船尾先入水嗎?”這個問題并沒有引起重視。直到一周后,皇家海軍的潛水員才在波特蘭以北6英里處找到潛艇,深度106英尺,當時艇首沖天,尾部插在海底柔軟的沙床中。包括艇長D.De.M Loathes中尉在內的60名官兵全部遇難,連呼救信號都沒來得及發出。此后,海軍部試圖打撈這艘潛艇,26個潛水員總共下潛1500次,費時11個月,曾經一度把它拉到離海面11英尺的地方。突如其來的大風浪使打撈船一陣擺動,纜繩松脫,M-2潛艇再次落下,今天還直直豎在那里,已經成為潛水愛好者的天堂。
關于沉沒原因的說法很多,至今尚無統一結論。可以肯定的是,當時指揮塔艙門是打開的,指揮塔與機庫之間的艙門,和機庫通往外部的大門全部敞開。一種說法認為當時在機庫中的飛行技師LeslieGregory和艇員AlbertJacobs粗心大意,不但沒有及時關閉身后艙門,在水下過早打開機庫大門,以至海水涌人;但一些資深的潛艇軍官對此表示懷疑,根據M級潛艇的設計指數,為了快速發射偵察機,潛艇將升降舵保持在上升位置,靠著螺旋槳的推動將潛艇抬高,使機庫露出水面,然后在戰斗狀況下彈射飛機。同時潛艇排空全部水柜,這總共需要15分鐘時間。事故發生時,可能是潛艇的升降舵發生故障,而前部水柜剛排空,于是失去平衡,海水從機庫洶涌灌入,潛艇就這么仰天沉下去,水兵根本沒有逃生機會、
M-2的事故有一種說法,就是彈射時的問題。當時海況不好,為了放飛飛機所需的甲板風潛艇全速前進,風浪從長考得機庫口涌入導致沉沒。鑒于此,1932年10月21日,海軍部下令取消所有潛艇搭載飛機的方案。直到1939年又有人提出在X-1型潛艇上搭載水上飛機,這次用垂直貯藏方式,不過整個計劃只停留在圖紙階段。
至于英國的X-1級潛艇——也是該級唯一一艘,艦載機已經改用垂直儲藏方式,由于只是計劃,所以飛機沒有確定的型號。該計劃于1939年提出,實際上該艇于1935年已經被拆毀,也不在這里具體介紹。又一款潛水重炮艦,4門132毫米MKl型火炮,1923年6月16日下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潛艇。
M-2
制造商:維克斯公司巴羅船廠,1920
艦長:296ft
艦寬:24ft 6in
艦高:15ft 9in
排水量:1594t(水面)
1946t(水下)
最大潛深:200ft
動力:2×12缸4沖程柴油發動機,每座1200hp
電動機:兩臺直流發動機,每臺800hp
最大航速:15.5節(水面),9.5節
持續航程:380nm(水面),80nin(水下)
艦炮:1×3 jn/40 艦炮
1×0.303mm 路易斯機槍
魚雷:艦首4座,18in
飛機:1×Parnall Peto
人員編制:68人
事實上,佩特既不是第一種也不是唯一一種專為潛艇設計的飛機,照片上布利斯托的伯爾尼X3出現在1914年,甚至早于施奈德水上飛機。注意照片中飛機下方不同尋常的浪花,當時皇家海軍的C.D.Burney對沖翼艇很感興趣,于是在這架飛機的浮筒上安裝了飛翼和水下推進器,同樣也由飛機本身的Canton-Unne發動機驅動,200馬力。翼展57ft10in,全長36ft8in,機翼面積500平方英尺,機組兩人。X-3比墜機的X-1和X-2成功,總算可以升空——降落時還是墜毀。
曾經有過謠傳,說佩特的觀察員Couper中尉是全艇最重的人。1926年,這架飛機在英格蘭南部煤灣附近訓練時,突然失去高度,搖搖晃晃擦過海灘上的度假屋,把最后一幢木屋壓成碎片。剛好里面有一位頗有聲望的醫生,這是報紙上的一張漫畫,實際上當時飛行員被壓在飛機下面,被全裸的醫生痛罵。
德國——在歐洲最早開始載機潛艇研究的還是德國,遠在法國和英國之前。1914年,比利時被攻陷后,北部港口澤布魯日從此成為德國潛艇的重要基地。
12月6日,德國海軍在此設立航空站,第一任站長同時也是基地司令是Friedrich Von Arnauld de le Periered。
海軍上尉·腓特烈這個名字繼承自他遙遠的法網先祖,并不是皇族。在更多的場合他的名字是羅薩·馮·阿諾德,當時暫任飛行站長職務,不久會接過U-35的指揮權;基地中停泊著U-12號潛艇,艇長瓦爾特·福斯特曼海軍上尉(以后U-39艇長,又是一個讓人耳朵嗡嗡響的名字)。
1914年,當德國潛艇頭兩名王牌在北海邊的小港口相遇時,都還是剛出道不久的青年軍官,他們都有這樣的想法:能不能把潛艇和飛機結合起來以增加偵察范圍,盡管沒有上級的指示,這兩名年青軍官打算進行一次嘗試。1915年1月6日,他們把一架腓特烈港FF29a型雙座偵察機吊到U-12的前甲板上。上午9點40分,天氣晴朗,可見度良好,港外吹著南風,浪速中等,所以先在港內試飛。阿諾德和觀察員Herman Mall爬進座艙,U-12的船頭下沉,飛機慢慢浮起,一切順利。
這種雙翼水上巡邏機挺展53英尺,而U-12是近海小型潛艇,排水最只有493噸,全長188英尺,三分之一的甲板上頂著巨大的飛機,用纜繩馬馬虎虎捆在一起。現在他們向港外開去,風浪開始增大,更糟糕的是潛艇的兩臺Korting發動機使用重油,濃濃的煙柱嚴重暴露潛艇的方位。福斯特曼越來越擔心,此時他們距離澤布魯日已有30英里,距離對岸還有43英里,浪花更大了。U-12的艇首水柜開始注水,FF29a起飛成功,沿著肯特郡的海岸線巡邏一圈,未被發現。當阿諾德準備掉頭返航時,天氣更加惡化,無法在大風中找到預定的會合點,所以他直接飛回澤布魯日了。U-12在會合點晃悠兩小時后也平安歸來,整次行動圓滿成功。
不久,澤布魯日飛行小隊又添了兩架FF29a,經過簡單改裝,可以攜帶12公斤炸彈,此后他們對英法境內的目標進行過26次偵察飛行。1915年圣誕節,英國人在改裝的船只上起飛3架水上飛機對齊柏林飛艇庫進行襲擊,可以算是人類首次“骯母攻擊”吧。就在同一天,一架FF29來到泰晤士河上空,扔下兩枚炸彈,擺脫3架英國戰斗機的追逐后揚長而去。
總的來說,這些飛行活動并沒有造成什么大的威脅和人員傷亡,而早期的水上飛機可靠程度低,常常有空中熄火或者油管破裂發生,而且由于航程的限制,英國境內的大多數軍事目標都在打擊范圍之外。潛艇艇長們也憂心忡忡,在水面航行實在風險過大。不久,最高統帥部派出一個小組對這項試驗進行審核,得出的結論是:“潛艇在水下,飛機在空中,兩者之間不應有任何聯系。”
于是,潛載飛機的念頭被擱置了。一直到1917年,當時在漢莎·勃蘭登堡飛機制造廠的恩斯特·亨克爾博士設計出一種可以快速裝配和拆卸的水上飛機,為當時日爾曼尼亞船廠船臺上建造中的遠洋型潛艇U-139和U-151定做,型號W20,第一架原型機海軍編號SN1551。這是一種雙翼機,下翼只有20英尺長,架在機身上部;上翼面用兩對梁柱架起,這種結構很不牢靠,第一次試飛就墜毀在哈韋爾河中。第二架原型機的機翼得到加強,順利通過驗收,W20總共生產3架。使用7缸的Oberursel轉缸引擎,80馬力,可以在15分鐘內爬升到3000英尺,持續飛行時間75分鐘。飛機可以在3分鐘內組裝起來,拆卸時間大致相同,拆開后裝在20英尺6英寸長的密封容器中,固定在潛艇甲板上。不過W20似乎沒有什么實用紀錄,因為實在騰不出空的潛艇做實驗。最高統帥部照例派出小組審查,得出了一樣的結論:哪怕是放飛和回收飛機的短暫時間中,讓潛艇暴露在敵方水域也是極度危險的。
1918年末,當時的航空旅行公司LFG(Luft Fahrzeug Gesellschaft)也為潛艇設計了一種單翼偵察機PutbusV19,使用Oberursel發動機(繳獲法國Le Rhone發動機的翻版),結構很簡單。機身就像一個硬鋁鋼筒,鋁制的機翼兼作油箱,可以直接折疊起來而不必排空燃油。這種輕巧的飛機重量只有1056磅,翼展31英尺,最高速度112mph。不過致命的缺點在于:安裝和拆卸需要10分鐘時間,并且拆開的零部件要分5個密封容器盛放,理所當然被打進冷宮。原型機還是制造出來的,首次試飛已經在德國投降之后。
Lothar von Arnauld de le Perie
一戰德國潛艇頭號王牌,195條船,45萬噸。最值得稱道的是馮·阿諾德中尉的風度,他總是彬彬有禮的要求對方停船,等船員離去后用甲板炮將其擊沉,極少使用魚雷(據說只用過4次)。還曾多次冒著自己被發現的危險用電報通知對方救護船只,甚至將救生艇拖帶到對方海岸,可謂是堂堂正正的騎士精神。
Walter Forstmann
一戰德國潛艇2號王牌,38萬噸,地中海同樣是他的獵場,鄧尼茲元帥在他手下當過值日官。
Friedrichshafen FF29a
制造商:Flugzeugbau FriedrichschafenGmbH,Werft,Manzell
全長:33ft 6in
高度:13ft 10in
翼展:53ft 2in
機翼面積:642 sq. ft
重量:3270/4680 1b.
引擎:100hp Mercedes/120hpArgus
最大速度:59mph
武器:無
乘員:1人
Hansa Brandenburg W20
制造商:Hansa und BrandenburgFlugzeug-Werke GmbH
全長:19ft 4.5in
高度:11ft 3in
翼展:19ft 0.75in
機翼面積:161sq.ft
重量:871/1250 1b.
引擎:80 hp Oberursel UO
最大速度:105mph
爬升率:3280ft/14.9min
飛行時間:1.25小時
武器:無
乘員:1人
LFG V19′Putbus′
制造商:Luft-Fahrzeug-Cesellschaft,Andklam 1918
全長:21ft 8in
高度:10ft 8in
翼展:22ft 5in
機翼面積:180sq. ft
重量:1058/1521 lb.
引擎:110hp Oberursel
最大速度:112mph
航程:224miles
武器:無
乘員:1人
一戰結束后,戰勝國成立聯合航空管制委員會,禁止德國建造任何軍用飛機。當然德國人不會放棄,新機型的開發在政府的保護下秘密進行。1919年,亨克爾博士轉到特拉夫蒙德的卡斯帕飛機制造廠,在那里設計出卡斯帕U-1和U-2,可以拆開裝進24英尺長6英尺直徑的筒狀容器中。全部采用木夾板制造,結構很緊湊。在拆卸時,先用潛艇甲板上的小型吊臂將飛機吊起,卸下浮筒,打開尾部的一塊小艙蓋,扳動里面把手,機翼的鎖定裝置會脫開;然后把機翼和浮筒貼著機身放到推車上,滑進容器中密封蓋緊,整個過程不用任何工具。U-1使用西門子星型Halske sh 4發動機,功率62hp,共生產三架;U-2使用80hp的Obemrsel UO發動機,從未生產。當時的廠主卡爾·卡斯帕在一戰中是海軍飛行員,這兩種型號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值得一提的是發動機的搖動曲柄設在駕駛艙中,駕駛員可以自己發動,而不用爬到搖搖晃晃的浮筒上去扳螺旋槳。德國政府并為對此表示興趣,生產的3架U-1有兩架賣給美國海軍,一架賣給日本。
Caspar U-1
制造商:Caspar Flugzeugwerke,Travemunde 1922
全長:6.20m
高度:2.59m
翼展:7.20m
機翼面積:14.00sq.m
重量:360/572kg
引擎:62hp Siemens Halske Sh 4
巡航速度:120km/h
最大速度:145km/h
著陸速度:60km/h
爬升率:2.7m/s
航程:360km
升限:3000m
武器:無
乘員:1人
Caspar U-2
制造商:Caspar Flugzeugwerke,Travemunde 1918
全長:6.18m
高度:2.59m
翼展:7.20m
機翼面積:14.00sq.m
重量:345/510kg
引擎:80hp Oberursel U-0
巡航速度:130km/h
最大速度:150 km/h
航程:250km
升限:3000m
武器:無
乘員:1人
美國海軍的U-1,機身編號A6434和A6435正在華盛頓特區阿那卡斯提亞河(Anacostia)海軍飛行中心接受測試,直到二戰開始,德國海軍才重新開始考慮潛載偵察機的應用可能。1940年,阿拉多飛機制造廠接到合同,生產6架“U-Bootsaugen”,字面上翻譯成“潛艇之眼”。這就是Ar231,一種上單翼單座偵察機,使用氣冷六缸直列式赫斯HN501發動機,功率160hp。可以將一側機翼疊放到另一側機翼上面,然后收于機身上方,收納飛機的容器直徑在6英尺左右。試飛證明,Ar231是一種失敗的設計,水面風速大于20節就不能起飛。奇怪的是,德國海軍自始至終沒有嘗試過彈射起飛方式。
Ar 231
制造商:Arado Flugzeugwerke GmbH,Potsdam 1940
全長:7.81m
高度:3.12m
翼展:10.17m
機翼面積:15.20sq.m
重量:840/1050kg
引擎:160hp Hirth HM 501
巡航速度:130 km/h
最大速度:170 km/h
航程:500km
升限:3000m
武器:無
乘員:1人
1942到1944年間建造的IXD2型潛艇綽號“季風(Monsun)”,使命就是去印度洋與日本海軍會合。為了增大潛艇的偵察范圍,潛艇上配備了福克·安格利斯(Foeke Achgelis)公司研制的Fa330旋翼機,綽號“磯鷂”。
Fa330實際上是一種旋翼風箏,類似今天的旋翼滑翔機,是二戰中最小當然也是最便宜的飛機。總重180磅,有三片24英尺的槳葉。設計師福克·海因里希,1937年納粹覺得他在政治上“不可靠”,剝奪了福克·沃爾夫設計局首席設計師的職務。此時他也在設計Fa223,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機。
一般來說,潛望鏡高度的觀察范圍是12英里,上升到500英尺,觀測范圍擴大到30英里;上升到100英尺,擴大到50英里。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當時進行這樣試驗的國家很多,成功的卻很少。實際上,就連德國自己也沒有在北大西洋使用過這種飛機,是因為沒有必要。德國的解碼專家已經破譯了盟軍護航密碼,KG40的禿鷹航程可達到冰島,可以為狼群提供足夠的情報。所有Fa330的生產都在Delmenhorst的威塞爾飛機制造廠完成,總數超過200架。但使用情報很少,攜帶它們的IX型潛艇差不多都被擊沉了。
在戰后,盟軍曾在勞本(Laupeim)發現幾架完好的Fa330,運回英國在漢普郡新森林市的Beauliar中心測試。
Fa330飛行員一般都要在巴黎郊外Chalais-Meudon的法國空氣動力實驗所接受培訓,初期訓練是在風洞前進行的;進階訓練改到室外,由卡車拖著慢慢放飛;最后階段則用Fi-156拖帶。也有計劃給Fa330裝上60hp的發動機改裝成直升機的,最后還是被擱置了。
飛機通過鋼纜與潛艇相連,從圖上看,它的結構很簡單,垂直鋼管支撐著轉子和螺旋槳,水平鋼管上安裝著座椅、操縱桿和儀表板,下部的斜梁連接兩側滑橇,后面有垂尾和水平安定面,但沒有升降舵。每個部件只用兩個插銷連接,4名艇員可以在3分鐘內完成裝卸。所有部件分兩個容器放,平時收在甲板上的水密艙中。裝配好的飛機在指揮塔后部的平臺上放飛。首先是駕駛員坐進去,系好保險帶;潛艇將艇首對準上風向,飛行員測試通訊裝置,連接鋼纜同時也是電話線;在爬升過程中,整個旋翼面微微后傾,飛行員通過操縱桿和球型曲柄控制上升和下降,尾舵則通過電纜控制。飛行時速在25mph左右,而懸停所需的最小速度是17mph,通常飛行高度是200到500英尺,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爬到1000英尺。
降落時,鋼纜收緊將飛機慢慢拉下,在甲板上停穩后飛行員扳下剎車,停止螺旋槳。槳葉被取下,尾部拆下后,和水平身管一起折疊貼在垂直鋼管上。這些是正常情形下的降落,一旦飛行員發現有戰艦開來,潛艇多半要緊急下潛。此刻他就要拉下螺旋槳轉子附近的緊急把手,槳葉會松脫飛走;同時傘繩被拉動,降落傘會自動打開;這時候再解開安全帶,飛機就落人海中,盟軍第一架繳獲的Fa330就是這樣“撿”來的。而飛行員也緩緩掉進海里,聽天由命。等到緊急狀態過去后,潛艇會上浮把他接走。
當然也有可能沒人搭救,用皇家海軍的話說:“以正常方式淹死。”
其他國家——1926年,塔蘭托的坎蒂艾海軍工廠開始建造EttoreFieramosea號潛艇,意大利海軍對這種1950噸的遠洋型潛艇寄予厚望,他們注意到當時各國對潛載飛機的種種嘗試,于是在1927年向馬基公司和比亞喬公司發出訂單,要他們各自研制一種可折疊由潛艇搭載的水上飛機,成本21萬五千里拉。馬基公司給出的是M.53,比亞喬公司給出的是P.8,兩者都使用75馬力的布萊克本Cirrus Ⅱ型發動機,編號分別為MM.94和MM.95。由空軍的飛行員試飛后,這兩種飛機都達到軍方要求的指標。但是,它們從未正式上過潛艇甲板。從另一個方面講,費埃拉莫斯卡號潛艇的設計并不成功,它于1929年4月下水,1930年開始服役,二戰開始后配備在第一潛艇大隊第十一中隊,駐扎拉斯佩齊亞(LaSpezia)。
終其一生總共出海3次,計15天。其中第二次任務是去法國南部海域巡邏,結果雷電池組發生爆炸,返廠大修后用于訓練任務,1941年4月10日從艦列中注銷。
Ettore Fieramosca
制造商:Cantiere Navale Franco Tosi1926
艦長:275ft 7in
艦寬:27ft 3in
般高:17ft 5in
排水:1556/1965t
最大航速:19節(水面)
持續航程:5000英里(水面,9節)
艦炮:1×47mm艦炮
魚雷:8管,533mm
人員編制:78人
同時在歐洲的另一個邊緣——波蘭,也在進行類似的試驗。1929年華沙工業大學的一個畢業生杰西-尼科爾自己設計了一種水陸兩用飛機。最初所有的設想都來自他個人,1934年波蘭共和國海軍計劃在他們新建造的Gryf號布雷艦上安裝彈射器,開始關注尼科爾的工作,把飛機命名為Nikol A-2。
后來由于技術原因,布雷艦還是沒裝備飛機,但飛機的研制還在海軍贊助下繼續下去。在一系列的試驗后,比例模型建造出來,在華沙空氣動力研究院完成風洞試驗。1936年位于普克的Morski Dyon Lotniczy工廠開始建造原型機,計劃把這種小型飛機嫁接到當時波蘭海軍最大的Orzel號潛艇上。
A-2是一種木制雙座上單翼水上飛機,機翼完全采用水密設計,可以在意外發生時提供浮力,翼下的木質浮筒用鋼管固定。駕駛艙在機翼前部,雙座并列,雙重控制裝置。尾部也采用雙垂尾,起落架可以半收起,將機輪抬離水面。飛機采用130馬力的哈維蘭Gipsy Major 4缸直列式空冷發動機和三葉后推式螺旋槳。試飛表明這種飛機具有良好的操縱性,可惜的是它也沒能上艦。
二戰爆發后,唯一的A-2在空襲中被炸毀,Orzel號潛艇一路輾轉逃到英國,加入皇家海軍第二潛艇分隊,此后一直在北海巡邏,并于1940年4月8日在挪威水域擊沉了5261噸的德國Rio de Janeiro號運兵船,附近的護航炮艇和挪威漁船只救起一半落水者,總共150名德國士兵在冰冷的海水中喪生,包括97名空軍飛行員。6月8日,Orzel在丹麥外海失去消息,60名波蘭水兵和三名英國水兵全部遇難。
Orzel
制造商:N.V.Koninklijke Maatschappijkde Schalde,Rotterdam
開工:1936.8.14
下水:1938.1.15
完成:1939.2.2
艦長:84m
艦寬:6.7m
艦高:4.17m
排水量:1100 t(水面)
1473t(水下)
動力:雙軸4740hp Sulzer 6QD42六缸柴油發動機
電動機:兩臺Brown-Boveri,每臺1100hp
最大航速:19.4節(水面),9節(水下)
持續航程:7000英里(水面,10節)
艦炮:1×105mm/41博福斯艦炮
2×40mm/43wz. 37雙聯博福斯高射炮
魚雷:12管,550mm
飛機:1×Parnall Peto
人員編制:60人
就現有的資料來看,蘇聯似乎并沒有載機潛艇,即蘇聯從未計劃或建造過任何搭載飛機的潛艇,但卻有潛載飛機,在這里簡單提一下。時間大概在1930年以后,當時蘇聯中央設計局(Tsentral′noe Konstruktorskoe Byuro,簡稱TsKB)的一個設計師伊格·契特維里科夫完全出于個人興趣,在閑暇時間設計了一種小型的潛載偵察機,這引起海軍的注意。不久伊格轉到NIl GVF(民用航空研究院)工作,軍方鼓勵他把研究工作繼續下去,并且下達了正式任務,代號OSGA-101,即民用航空試驗機一○一工程。這是一種木制3座單翼水上飛機,駕駛艙后面焊接的鋼管上安裝著雙垂尾,使用的M-11發動機功率100馬力,起落架可以用手動收起。于1934年春天完成首飛,情況良好。于是海軍撥款建造第二架原型機,改名為SPL,比OSGA-101縮小了一圈,機翼可以向后方翻折,發動機也向后折疊靠在駕駛艙后部,然后裝進長7.75米、直徑2.5米的圓筒中。整個拆解過程需要3分鐘,安裝過程需要5分鐘。不過它的氣動性能很差,海軍也因此失去興趣,飛機則送到蘇聯志愿飛行員協會,編號GIDRO-1,曾經參加過1936年的米蘭航空展。
結束語
二戰結束后,種種潛載機的研制開發還在繼續,英國有天勾發射系統的設想,美國海軍也嘗試過將道格拉斯A-4天鷹攻擊機安放到潛艇上。隨著現代偵察手段的極大發展,潛艇不再需要載機來增加目視范圍,單架飛機的載彈量也相對有限。1953年天獅星Ⅰ型導彈從金槍魚號潛艇上騰空而起,攻擊核潛艇和彈道導彈的時代宣告開始,載機潛艇從此退場,成為兵器譜中的一段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