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提出:“以競爭力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的競爭力思想,承擔環境責任對企業競爭力可以產生正面影響,企業應該正確看待環境責任,并以競爭力方式予以積極承擔。
關鍵詞:環境;企業責任;競爭力
2006年中國GDP增長10.7%,達到20.9407萬億元人民幣。相對于2002年的10萬億,四年之間就翻了一倍。而在國際上進行橫向比較,我國2007年的GDP總量很可能超過德國,從而位居世界第三位。在GDP總量飛速增長過程中,我國在環境方面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近幾年國內發生的渤海、四川沱江、松花江污染事件、廣東省北江部分江段的鎘污染事件、太湖藍藻事件等代表性環境污染事件,幾乎覆蓋了包括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和華南等全國所有大的水系和區域,環境問題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要解決環境問題,除了國家的“節能減排”等政府治理政策,最重要的是,以市場機制,讓目前環境問題的主要制造者——企業自覺自愿地采取環保手段,承擔環境責任,徹底根治環境問題。如何讓企業做到這一點呢?轉變觀念,把環境責任問題看成企業的挑戰和機遇,從提升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感知深度,提升中國企業現代化和國際化的視角高度,對待環境的責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以此為契機,結合產業結構升級和分工地位升級,提高中國在整個國際經濟分工中的地位和產業價值鏈中的競爭位置。
企業環境責任
企業環境責任被看作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OECD跨國公司行為準則》(2000年修訂版)規定,企業應以謀求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切實關注環境保護,鼓勵競爭,反對壟斷,抑制商業腐敗等等。企業在生產和運營時,應遵循清潔生產的原則,同時承擔對周邊環境的保護責任,主要包括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排放、推進循環經濟三個層面。企業社會責任意味著一個企業要為自己影響人們、社會和環境的任何行為承擔責任,及時認識到著對人們和社會有害的行為,并盡可能予以糾正。企業的社會責任可能要求一個企業放棄一些收益,但是卻能另外獲得積極的社會影響。
企業環境責任的競爭力
濟南鋼鐵歷史上曾經因環境污染被媒體曝光而被地方政府勒令停產。1993年以來,濟南鋼鐵實施清潔生產,形成以高新技術和科學管理為核心的“精準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框架,優化了資源能源配置,加大了污染源治理力度,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實現了降低生產成本和減少環境風險的雙贏目標。2004年與1995年相比,濟南鋼鐵的噸鋼綜合能耗下降42%,9年累計節約標準煤1300萬噸。在環保方面,企業將環境管理納入生產管理中,并將節能、降耗、減污、增效落實到每個人,一并考核。總公司向二級生產廠征收排污費。2004年濟南鋼鐵建成聯合循環發電機組,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25萬噸,年減少煤氣放散量12.4億立方米。在承擔環境責任的同時,濟南鋼鐵也提升了企業競爭力,企業管理者打破了傳統的承擔環境責任與公司經營對立的誤區,利用循環經濟的思路,積極承擔企業的環境保護責任所帶來的競爭力,將企業的綜合經營效益提高到一個新的臺階。
企業在初始水平,管理者們往往會忽視潛在的責任并且不制定專門的環境計劃。處在第二階段的中的企業被稱為“消防員”,他們通常只有面臨緊急的威脅,諸如意外發生時才會去干預環境問題。處在第三階段的公司被稱為“焦慮的公民”,它們認為環境保護是很有價值的,可能會安排特殊的員工處理環保問題,但是也只是配置很少的資源和高層管理者。第四個階段稱為“實用主義者\",在環境問題的管理上非常積極,設立有資金的環保計劃并且充分重視風險和突發問題。而“主動行動者”—處于最后一個階段的企業,還會設有承擔環保責任的高級執行官,以及廣泛的培訓,在環保員工與其他部門之間建立更緊密的聯系。根據最近一次對日本和英國公司的研究發現,企業在承擔環保責任上產生由少變多的連續變化,其中的原因有三個;獲得競爭優勢的機會;獲得合法性的需求;以及承擔生態環境責任的道德感。由此我們需要針對我國企業目前的發展階段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它們在承擔環境責任的同時,獲得競爭優勢。
對中國企業實施環境責任的建議
企業層面
目前,中國企業在環境責任承擔方面,無論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實踐行動上,仍處在被動狀態,常常是迫于政府和社會壓力,產業鏈中跨國公司等合作伙伴的壓力之下的非自愿舉動,更多地將其看作消耗企業利潤的減項,很少看到承擔環境責任給企業帶來的效益和競爭力,不少企業尚停留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傳統企業理念階段,忽視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現代企業理論。企業應當更新理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和政府對環境的要求必然是越來越高,更何況隨著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環境保護一體化會最先出現,比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公布執行后,各國企業都將處于被動接受環境的成本不斷加大的壓力和被淘汰的風險,企業應該進入戰略調整,應對新的挑戰加大科研投入,重新設計產品和生產工藝流程,提前轉換技術和產品,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采用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思路,提高資源利用率,節能減排。同時抓住機會,實現產品和產業結構調整,在全球分工的產業鏈環節上爭取有利位置,贏取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政府責任
政府方面應該給企業創造公平良好的市場環境,政府治理方面,嘗試以綠色GDP考核體系為開端,探索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市場方面建立環境生態補償制度和綠色市場準入制度,保證公平競爭;法律方面,完善法律環境,加強法制建設,保障監督獨立,創新監管手段,比如環境會計和審計等工具;社會理念方面,加強全社會環境保護觀念教育,堅持科學可持續發展觀,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尊重自然,樹立“代際公平”意識;宏觀經濟政策方面,運用稅收、補貼等財政轉移支付手段和信貸管理等經濟手段鼓勵企業從事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生產;公共政策方面,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加強公共輿論媒體的監督權,發展民間環保組織,吸引各層次公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