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4日晚,國美電器在香港聯交所發布公告稱,國美已與大中電器的股東訂立收購協議,將以36億元人民幣收購大中電器的全部注冊股本,該收購價比此前蘇寧的出價高出6億元。
至此,收購大中一事塵埃落定。
世事無常,直到2007年12月12日21時,大中電器的收購方還是南京蘇寧電器。當時正在香港的蘇寧電器總裁孫為民拒絕了外界采訪,僅以短信方式通知媒體:由于雙方一直未能在核心條款上達成一致意見,公司決定中止實施該收購事項。
翌日,蘇寧正式發布公告:終止對其競爭對手之一的大中電器的收購。
蘇寧失于一念之差
蘇寧電器終止收購大中電器,這宗原先被外界一致看好的“婚姻”為什么功虧一簣?蘇寧總裁孫為民稱:蘇寧自己開店也比不上并購大中所花的錢多;不過,自己開店有個時間成本的問題。花10億元去開大中這么多店,可能要用5年。因此,很難孤立比較。也許,正如蘇寧所說“底牌看清”,大中的60多家店如果全部開新店物理成本不過十多億元的話,這確實不值得蘇寧在30億元之上再加價。
現在已經沒有懸念——國美最終增加了6億元,成為年銷售額80多億元的大中電器新主人,享有大中的獨家經營權、管理權和購買權。
關鍵在于,怎么去衡量一項資產的價值?用單純的成本法、收益法等技術手段去評估就夠了嗎?顯然不是這樣的,不然大中電器就不會賣出36億元。蘇寧電器曾經給大中的出價是30億元,這也是大中想要的底線。國美雖聲言有意爭購,但一年多來除了設法拖延蘇寧大中的交易,并沒有與大中進行實質性的討價還價,而是在最后時刻,就在蘇寧收購大中處于僵持之時,國美出價36億元,并與大中電器閃電簽約,此前甚至沒有做過什么可行性調查。
國美董事長黃光裕就像一個樹叢中的獵人,潛伏伺機,一擊而中。36億元得到的是大中61家門店,簡單計算,一家門店攤得近6000萬元的收購成本,而眼下在北京新開一家店門,成本大約只需要1000萬至2000萬元。
但國美顯然不是這么算賬的——雖然人們都認為大中電器不值30億元——但這僅是從資產角度來看的。從企業戰略角度看,大中電器是一個砝碼,決定著國美蘇寧兩強的天平向哪邊傾斜——受影響的因素不僅僅是北京市場的領先地位,還包括跟上游的議價能力,股價及市值,甚至公司形象。因6億元之差跟大中失之交臂后的蘇寧電器,在國美公告全面托管大中電器的當天,股價下跌8.16%,市值縮水80億元。
不客氣地說,蘇寧徘徊于大中的資產到底值多少錢,而不敢繼續這場賭局,才是其失手的關鍵。由于此前跟永樂的糾紛,大中電器的董事長張大中并不想將大中賣給國美,因此他承諾如果國美比蘇寧出價僅高2億元,則愿意賣給蘇寧。2億元,相當于蘇寧電器一個季度的利潤。同時張大中要求國美比蘇寧的開價高出5億元,才肯投身國美。這顯然是一場傾向于蘇寧的賭局。雖然有親蘇寧遠國美的情結,但張大中是一個急于套現的商人,此案“價高者得”也符合商業競技的邏輯。現在去說國美獲得大中就是成功,顯然為時過早。但對蘇寧來說,可惜之處是失去大中,同時也意味著失去了一個很大的機會。眼下,雙方在北京這個市場重地的差距,被拉大了五年。
在這場對蘇寧更為有利的博弈中,蘇寧過多地衡量了大中的資產價值卻“輕視”了收購大中后將對國美帶來的品牌殺傷力。
另一方面,2007年4月9日,蘇寧電器就收購大中電器事項發布公告稱,公司已委托第三方財務顧問與大中電器就行業發展、雙方合作事宜進行溝通與交流。此后蘇寧將以30億元收購大中電器的傳聞一直未停。沒想到,一直對外聲稱“看空”大中電器的國美冷靜地等待著,期間蘇寧的接管人員甚至已進駐大中。但加價20%的國美一擊而中。這是一場堪稱經典收購戰。
或許,在蘇寧和大中的談判中,蘇寧的籌碼已加到最大,或者說,30億已是蘇寧在財務自由基礎上現金支付的極限峰值了。所以當國美董事長黃光裕加價20%的時候,多出的6億元成為壓倒“蘇寧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國美意欲何為?
有業內人士認為,收購大中符合國美在全國的戰略布局。國美的總部在北京,但北京60%以上的市場卻被大中把持,一旦接手大中,國美在北京的實力將大大加強,一躍成為北京的家電連鎖“巨無霸”。
2007年“十一黃金周”的銷售結果顯示,大中一家就握有北京市場超過5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借道大中,國美相當于拿下北京市場超過70%的市場份額。至此,國美在除南京以外的全國所有一線城市都超越了蘇寧。
從全國看,收購大中后,國美的門店數將達到500家,年銷售額近600億元,進一步鞏固了其老大地位,與位居第二的蘇寧拉開了更大差距。
2007年12月16日下午,在國美舉行的全面托管大中電器的新聞發布會上,國美電器總裁陳曉全面透露了托管大中電器的原因,同時首次透露國美電器的發展愿景:2015年,成為“備受尊敬的世界家電零售企業”中的第一位企業。同時,國美電器確定了企業的使命——創造品質生活。
陳曉表示,對國美而言,收購大中首先是產業發展趨勢的要求,是流通的整合。從發達國家產業發展歷程來看,家電連鎖零售業具有快速分銷能力和高效準確的預測功能,是制造產業優化和結構升級的助推器。其次,當前家電連鎖業正由大規模擴張發展到精細化提升的階段。此前家電競爭的核心是店面的擴張,主要是空間的擴張;而現在家電連鎖業進入精細化管理階段,零售資源的整合是必然趨勢。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家電零售渠道資源正在向高效率的企業聚合,這種產業調整背后的原動力就是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第三,現在消費者需求具有多樣化、個性化和及時性的差異化特點。家電連鎖零售業是連接消費者與制造業的橋梁。流通網絡的整合和優化令流通業、消費者和供應商之間的連接更為緊密,信息傳遞更為暢通,從而可以提高供應鏈效率,提高產品品質優化成本,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國美電器托管大中電器后,在北京地區的網絡布局更加合理。在北京市場,連鎖網絡已經相對飽和的相對環境下,國美電器托管大中電器,在不大量增加門店的前提下,實現了當地現有流通資源的優化,提高了流通資源的配置,更有利于國美電器整合其后臺優勢,提高供應鏈的效益。陳曉還表示,國美將和大中電器共同打造世界級零售品牌,實施成本領先的優勢戰略,提供優質服務保證,進行多店鋪形態發展,采取自建和并購門店雙向推進的五大策略。
著名家電專家劉步塵認為,國美收購大中,一是消滅了一個競爭對手,另一方面是根除了蘇寧有可能在北京市場威脅國美“老巢”的隱患。國美并不會只看重通過收購大中的門店能增加多少銷售額,其實目前國美同大中的渠道有些重合,雙方合并后應該會有部分門店整合,國美收購大中的真正目的而在于減少競爭對手進入北京的機會。
整合之后面臨考驗
國美以36億元收購大中, 確實是一場豪賭。如果以2007年國美公布的前9個月利潤7.77億元計算的話,收購大中的36億元,國美需要付出3年半的純利潤才能抵回成本。
反過來講,蘇寧電器此前從沒有同行業并購的經驗,董事長張近東在判斷被并購目標時,顯然缺乏除了資產狀況之外的更多參照,缺乏經驗也造成其對并購之后的整合缺乏信心。而長于資本運作之道的國美已經并購多家公司,特別是去年并購永樂之后,越發體會到并購可能給國美帶來的好處和傷害。同時,蘇寧和國美所處的資本市場環境不同。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國美,可以通過多次增發、配股等方式融資,融資的時間成本很低,而在國內A股上市的蘇寧電器,一貫采用穩健的財務策略,加上再融資要困難得多,并要經歷較長時間的審批程序。
盡管國美收購大中,資金壓力不大,但更重要的是整合好大中。在北京擁有61家連鎖門店的大中,多年來在北京家電零售市場一直處于龍頭地位,盈利狀況相當不錯。之前大中在北京每年的凈利潤就有3億多元,不過,中國電子商會副會長陸刃波表示,國美收購永樂后,隨著中國家電連鎖市場日趨寡頭,大中電器的生存條件也會越來越差,被國美收購是情理之中的事。
而國美收購大中,有益于整合這個行業,對未來的競爭也具有一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