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出現了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農民工,由此城鄉二元結構轉向三元結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事關社會的發展和穩定。
春節將至。與往年大致一樣,全國各地再一次出現農民工退保的浪潮。有調查顯示,廣東省農民工退保率長期維持在95%以上,東莞市有關部門更是反映,近60%的精力放在了農民工退保上。
對農民工退保,各地現行的做法是,只能退出個人賬戶中個人繳納部分,企業繳納部分被沉淀在當地社會統籌賬戶中了。退保使農民工只參保,不受惠,不僅直接損害了農民工享受社會保障的對等權益,而且還影響了用人單位的參保積極性。只有地方政府得了實惠,樂觀其成。
沒有構建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體系
農民工退保暴露出我國現行的社保體系很不完善。自1998年9月廣東省頒布《廣東省社會養老保險條例》,將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試點以后,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的相關政策。但是缺乏統一的中央政策,各地農民工社會保險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多種模式并存的局面。
譬如,上海市實行農民工綜合社會保險政策,將各種社會保險險種一次性納入農民工社會保險。而大多數城市則采用現行城市社會保險制度直接擴面的辦法,為農民工辦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三大社會保險。所謂直接擴面,就是將農民工直接納入城市現行社會保險制度體系之中,出現農民工參保率低、退保率高的局面。
首先,現行城市社會保險制度不符合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
農民工群體具有流動性大的特點。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調查資料,僅有20%—30%的城市農民工在一個單位工作滿3年以上。而絕大多數城市采用現行城市社會保險制度直接擴面的辦法,將農民工納入進來,比如,按照城市現行養老保險制度規定,參保農民工累計繳納滿15年以上,可按規定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這種規定對農民工而言很不現實,不符合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群體特點。
深圳1987年起允許非戶籍人員參加養老保險,過了15年以后,能夠享受到養老待遇的僅僅只有100多個人。如果不能夠實現轉移接續,農民工要跨越累計繳費15年這道坎猶如天方夜譚。
現行城市社會保險繳費比例過高也不符合農民工收入水平低的特點。
由于出身條件的限制,農民工大都文化水平低,技能單一甚至沒有務工技能,只能從事一些技術含量低的簡單重復式體力勞動。農民工就業主要分布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和非正規就業部門,收入水平要比城市居民低許多并且很不穩定。而現有城市社會保險制度基本上規定農民工按照與城鎮居民一樣的標準繳納各種社會保險費用,這對他們來說負擔比較重。如廣州市農民工月工資不足1000元,農民工僅參加養老保險,每月就需繳納100元,占其工資的10%左右。這對于大多數農民工來說,是筆不小的數目。
造成退保的更為現實的問題是,目前社保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能有效地對接直接導致農民工對社保不認可。
我們國家的養老保險等主要的社會保險制度,被分割在2000多個統籌單位,多為縣市級統籌內運行,各個統籌單位之間政策不統一,難以互聯互通,養老保險關系沒有辦法轉移接續,而且鎮一級的社保機構還沒有健全,許多農民并不知道自己繳納的這部分養老保險的錢究竟會轉到哪里去。雖然國家規定任何地方都要無條件地接納個人的養老保險,但是某些地方還是設置了很多障礙,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外來人員如果在當地退休的越多,當地財政需要支出的養老金也越多。
更嚴重的是,農民工的退保客觀上加重了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農民工為發達地區的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其退保后,將企業繳費部分的社會統籌賬戶基金留在了發達地區,發達地區政府用來給當地職工發放保障金,而農民工老家的不發達地區或農村,卻要承擔大量返鄉農民工的社會保險責任。
鑒于此,去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倪豪梅就農民工退保問題遞交了《農民工社會保險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的提案,呼吁政府盡快解決這一問題。
農民工社保問題需要高度重視
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要在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7年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抓緊研究制定社會保險關系跨地區轉移接續辦法;勞動保障部部長田成平表示,一兩年內將正式出臺關于社會保險關系跨地區轉移接續的辦法。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思路是,農民工參保后能夠回到居住地領取保險金。比如一個農民工,不管到哪打工,都可以回到其所在縣城領取保險金。當然,由于目前我國各地區情況不同,建立這種制度,目前確實難度很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第一個目標是要實現省級統籌,然后逐漸過渡到全國統籌,以徹底解決農民工社保的難題。
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紛紛行動起來,以求破解農民工社保的難題。
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九個省市的勞動保障部門都提出了要在泛珠三角合作區域內逐步建立起相互銜接、可轉移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一體系主要是針對合作區域內的跨省勞務工作人員。
2007年10月26日,江蘇省政府辦公廳下發《江蘇省靈活就業人員省內跨地區流動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實施辦法》,首次對該省500多萬、占參保職工近一半的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民工的養老保險轉移接續問題進行制度性安排。
《實施辦法》提出:江蘇省戶籍的靈活就業人員首次參保,由本人選擇在靈活就業地或戶籍所在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進行參保登記,建立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參保農民工在省內流動,距法定退休年齡還有5年及以上或返回戶籍所在地的,有關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及時辦理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不再采取一次性終止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的辦法。另外,對于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民工跨省流動的,即要按規定轉移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和個人賬戶資金。對外省戶籍農民工無法轉移接續養老保險關系的,可將個人賬戶儲存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同時終止其養老保險關系;對江蘇省戶籍農民工無法轉移接續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的,仍在原參保地繼續參保。等等。
事情最新的進展是,2007年年底,社會保險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被該草案確定為中國社會保險制度的方針。草案還授權國務院規定,除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以外的其他社會保險基金實行省級統籌的時間和步驟,個人跨地區流動或者發生職業轉換如何轉移接續社會保險關系等等。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不再是從前的城鄉二元結構,而變成了城鄉三元結構,即出現了介于城鄉之間以農民工為主體的特殊群體。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不僅絕對數量龐大,而且每年增量也很大:據國家有關機構抽樣調查,全國農民工2005年總數已逾2億人,其中外出進城務工人員超過1.2億人,且以每年400萬-500萬人的增量不斷增加;被征地農民約4000萬人,每年的增量約為200萬人左右;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約8000萬人。這三支隊伍加在一起的人數,已超過全國城鎮就業總人數。
城鄉二元結構轉向三元結構,符合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規律。與此相適應,客觀上也要求社會保障體制與之相適應。如果農民工長期被排除在這一制度之外,這不但侵害了農民工的權益,也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站在全局的高度,摒棄私利,通力協作,盡快解決農民工社保的難題。
(作者單位:河北辛集市建設局)